【摘要】新的教育形勢下,教育工作者面對不少“問題學生” 。教師要充分了解影響這些學生的各種心理因素,維護“問題學生”的心理健康,清除他們心理上的暗影,引領他們走向光明。
【關鍵詞】問題學生;心理現狀;對策
所謂“問題學生” ,就是指那些在學習上暫時有困難,行為上不規范,心理上不健康或有障礙的學生。這類學生由于各種因素的作用,極易產生學業與品德上的惡化,成績越來越差,品行越來越不端正,發生問題越來越多,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給家庭、學校和社會帶來了許多不安定因素。
因此,把握住“問題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他們進行對癥下藥,讓他們的心理逐漸健康、健全,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一、問題生中常見的心理現狀
1、怯懦與自卑
這種不健康心理表現為:膽怯與懦弱,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作出偏低的評價,常伴隨著憂傷與失望,特別害怕在別人面前說話或做事,怕別人恥笑,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這種學生往往缺乏自信,不善言談,學習不積極,成績不理想,他們雖然能認真遵守紀律,但學習與交往能力很差。
2、多疑與抑郁
多疑表現為極度的神經過敏,好疑神疑鬼。如遇到兩個人在竊竊私語,就以為是講自己的壞話,因而悶悶不樂。這類學生往往獨自默默地想一件事并加以擴大,情緒不穩,意志消沉,自欺欺人。
抑郁性格的人多為女生,表現為整天愁眉不展、郁郁寡歡、動作遲緩、對人冷淡,對一切事物不感興趣,遇事總往壞處想,總認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總是會夸大自己的缺點與不足。
3、狹隘與嫉妒
心胸狹窄的人,對人、對事斤斤計較,常常為一件小事而煩惱,耿耿于懷,不能自解。有嫉妒性格的人對他人的成績和優點不但不感到高興,反而覺得不舒服。嚴重的嫉妒,不僅會造成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張,而且嫉妒者本人還會得憂郁癥或消化系統的身心疾病。
4、對立與破壞
當學生屢遭學習、升學或家庭生活等挫折后,得不到家長、老師或者同學及時的關心、幫助,反而會經常受到周圍人的嘲諷、譴責,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對立和破壞的反常心理。他們的表現是經常摔打物品,故意做一些使別人不高興或難堪的惡作劇,別人越是對他不滿,他越開心。他們不聽從家長和老師的勸告,不愿學習,不愿參加集體活動,整天無所事事,沒有目標,逐漸發展到曠課逃學,尋釁滋事。他們如果在中學階段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一旦步入社會,將會帶來嚴重的危害。
5、網絡成癮綜合癥
這是近些年流行的一種青少年不健康心理表現,主要表現為對網絡有強烈的渴求愿望,上網占據生活的主導地位。如頭腦中常常浮現和網絡有關的事,回憶上一次上網的情境或期待下一次上網;幾天不上網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焦慮、易激怒等癥狀,上網后上述癥狀可迅速減輕或消失。除上網之外,對其他事物的興趣明顯減少,以致失去以前的愛好和娛樂,用上網來回避現實或緩解不良的感受和情緒。
以上各種不健康心理是影響“問題學生”的重要因素,教師只有充分了解這些不健康心理產生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施以解救措施。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自己,悅納自己
1、增進自我了解
多數“問題學生”或多或少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優點。例如有的學生身體條件好,運動會積極參加;有的學生熱愛勞動;有的學生樂于助人等等。教師要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身上的優點,認識自己的長處。通過運動會、籃球比賽、故事會、社會活動等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促進對自己的了解。
2、樹立悅納自己的態度
就像不是每個人都了解自己一樣,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的人,不愿意認清自己的真正面目,常常采取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例如不和別人交往。另外,將不滿和自責的態度投射到別人和外界事物上去,把“自己不喜歡自己”的心理說成是“別人不喜歡我”。將“自責”之心投射于別人,自己的自卑心理可能會有所減輕,但這卻妨礙了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因而,讓學生珍重自己悅納自己尤為重要。
其次、要幫助“問題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1、建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良好關系
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現在學生都希望自己與父母關系更像是朋友,能在精神上與父母有所溝通。因此,教師要配合家長幫助“問題學生”主動和家長進行交流,告訴問題學生家長是他們最親近的人,也是最關心他們的人,教育他們要用自己的勞動和汗水報效父母,同時還要指導家長用正確的方法教育那些“問題學生”。
2、建立正常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就容易接受教師的影響,學習積極性也高,而且有自信心。如果師生關系緊張,學生會因為反感教師而放棄這位教師所教的這門功課的學習。作為教師應注意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要像關心自己的孩子或弟弟妹妹一樣關心學生,讓那些“問題學生”感覺到自己也和其他學生一樣受到老師的關愛,以利于他們的轉化。
3、發展融洽的同學關系
同學之間是平等的,有利于“問題學生”的改變。教師要教育學生特別是問題生,多和那些品行端正、學習刻苦、積極向上的學生交流,盡量不要和那些表現不好的學生特別是社會青年交往。
第三、培養積極的情緒
積極的情緒,如高興、喜悅、快樂等,有助于行為適應,有助于身心健康。教師應努力培養問題學生積極的情緒。教育那些問題學生學會控制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第四、進行適當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
十幾歲的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隨著性成熟的開始,他們的性意識開始萌動和逐漸發展,相應地產生了對異性的愛慕和性沖動。教師應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適合年齡、性別的性教育,使學生擺脫性神秘、性愚昧,從了解青春期身心發展變化的規律中認識自己的生理特點,正確對待自己和異性;另一方面,也使學生認識到兩性關系的社會責任,提高學生對外界誘惑和自身感情沖動的抵抗能力,通過各種有益的活動升華性心理。
總之,“問題學生”的產生決不是偶然的,有許多外因和內因。而根本原因還在于學生本身,特別是他們的心理因素。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影響這些學生的各種心理因素,才能把握他們的病因,清除他們心理上的暗影,引領他們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