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低年級學生要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根據表達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由此可知,寫話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他們的寫話常常是建立在說話的基礎上,即先產生口頭語言,再由口頭語言轉變成書面語言。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寫話能力,必須與說話訓練緊密結合起來,抓好小學低年級學生說話和寫話的訓練,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基礎環節。
由于低年級學生受識字不足、詞匯缺乏、抽象思維能力弱的影響,常常出現“心中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的情形,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說話資源,聯系學生實際,進行有目的、有步驟地指導、訓練,使學生能清楚、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指導低年級說話寫話訓練呢?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借助識字,譴詞造句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學生識字就是為了今后更好的閱讀和習作。因此識字的多少、快慢直接關系到讀寫開始的早晚和閱讀能力的高低,可見識字教學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是重中之重的。但識字又不能脫離文本單獨進行,這樣既不利于學生對生字的掌握也不利于學生對所學生字的運用。因此教學漢字時,我們要本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把說寫訓練和識字教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進行組詞造句的訓練。如:我在教“田”這個生字時,要求學生用“田”組詞,有一個學生組出“種田”這個詞,我啟發他“誰種田呢?”學生回答“農民種田”這個簡單的句子,我繼續啟發他“農民在火辣辣的太陽底下種田怎么樣?”學生回答:“農民種田很辛苦。”再如:我在教學第二冊《松鼠和松果》時,在學生認識了本課的11個生字后,要求他們給生字寶寶找朋友,并用“聰明活潑”“忽然”“如果”“以后”“主意”等詞語造句。如果每個生字教師都能這樣訓練,學生說話的能力就會得到充分的訓練,學生就能很順利的用字組詞,用詞造句,養成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識字習慣。這樣既掌握了詞語,又豐富了詞匯,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巧借插圖,想象訓練
小學語文教材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對低年級學生很有吸引力、感染力。那一幅幅精美的插圖往往使你浮想聯翩,你看那色彩繽紛的花兒,活潑可愛的小動物,美麗的景色,學生更是喜聞樂道。它不僅使學生享受美,更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像能力。教師利用這一特點,充分發揮課文的插圖作用,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想象,使學生認識畫面,豐富畫面,從而獲得知識。如學了第二冊《識字1》后,請同學說一說: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然后讓他們拿起畫筆畫一畫,再給自己的畫取個名字并配上幾句話加以說明。強烈的色彩圖案刺激,生動有趣的富于想像力的畫面,使學生在享受美的同時,也忍不住把這美表達出來。
再如教學第二冊《兩只鳥蛋》時,課文中有這樣一幅插圖:“我”站在大樹下抬著頭。于是我引導學生:你們覺得這個小男孩會在想些什么呢?學生根據課文中小男孩的做法和自己的讀書感受,想了一會兒,紛紛舉起了小手。生1說:“小男孩在想我把鳥蛋送回去了,鳥媽媽回來看見了一定非常地高興。”生2說:“小男孩可能在想過不了多久這兩只鳥蛋就會變成兩只可愛的小鳥了。”生3補充道:“然后它們就會跟著鳥媽媽一起去捉蟲吃。”.......學生們不甘示弱、各抒己見,把自己想到的通通說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不知不覺都得到了提高。
三、利用懸念,改篇故事
低年級語文課本所選課文內容豐富多彩,寓知識、思想教育于一體,有些課文的結尾,還留下了令人思索的話題,這時,教師只要抓住機會適當誘導、加以啟發進行聯想性寫話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寫話水平。如教學第二冊課文《烏鴉喝水》后,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我讓他們練習復述課文,學生說的有聲有色。最后我根據課文后面的問題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聰明的烏鴉利用瓶子旁邊的小石子終于喝到水了。那,如果當時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還能喝到水嗎?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地回答:“能,烏鴉那么聰明,它一定會想到好辦法的。”我抓住時機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辦法:“如果你是這只聰明的烏鴉,你會用什么辦法呢?”學生展開了想象暢所欲言。有的學生說:“如果我是這只烏鴉我會把嘴巴伸到瓶子里,然后慢慢地把瓶子放倒,這樣水就會流出來,我就喝著水了。”有的學生說:“我要是這只烏鴉我會叼著這個瓶子找個小坑,然后把水倒出來,這樣我也能喝著水了。”.......最后,在肯定學生的回答的同時,我指導他們將自己說的內容寫下來。這們一篇篇很好的小文章就寫出來啦!
四、依照例子,因勢利導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語言生動形象,篇幅短小精悍,易于閱讀。因此,低年級學生開始說話時,應引導學生以課本上的句子為例,由淺入深,由此及彼進行仿說。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練習說話,更要立足文本。訓練時先取課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讓學生閱讀,然后設計訓練內容,要求學生依照句子結構進行說話。
如教學人教版第二冊《16、要下雨了》這一課時,要求學生用文中的句式“.......正......”“一邊.......一邊.......” 來說話。因為有了課文的句子做參照,所以學生一下子說了很多這樣的句子:我們正忙著做作業呢!媽媽正忙著做飯呢!我們一邊唱歌一邊跳舞。我一邊看電視一邊吃西瓜。.......這樣的訓練,學生比較容易接受,也很快的學會應用。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的教材的興趣。”只有當教材內容、教學過程等激發出學生的興趣,這樣的教學才能被學生所喜愛,才能使學生的能力得到較快的發展。教師應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契機,注重從形象、色彩、場面上對兒童感官進行刺激,激發兒童觀察、探索、寫作的興趣,使兒童投入地進行說話、寫話訓練。
總之,只要教師能善于利用教材資源,激發孩子嘗試寫作的欲望,從低年級起抓好說話、寫話訓練,學生的寫話水平一定能向著一個成功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