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民族文學的發展,使用雙語進行創作的作家越來越多,尤其在我國新疆地區這類作家更不是少數,他們對我國多民族文學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對他們的研究也隨著其文學創作的崛起而顯得格外重要起來,夏里甫罕·阿布達里無疑是研究者中的先行者。本文就他對雙語創作理論的貢獻、雙語創作應堅持的原則、及其創作優勢三方面的論述進行探討。
【關鍵詞】雙語;復合型思維;理論貢獻;創作優勢
夏里甫罕·阿布達里長期致力于新疆哈薩克族和新疆少數民族當代文學研究。他思想活躍,努力置身學術前沿,具有前瞻意識和開闊的視野,勇于探索,著述豐厚。其所著的《哈薩克族文學創作突破論》是我國第一部用漢文撰寫的學術專著,該專著和他的另一些代表性文論圍繞著新疆民族文學如何實現創新突破這一中心問題,探討了一些各民族文學當前迫切解決又帶有普遍性質的問題,由此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指導性很強的理論體系。對我國新疆地區各個民族當代文學的發展都有啟迪思考的作用,因而他的文學批評在西部各民族當代文學評論中都有很典型的代表性。其中最有特色的理論貢獻之一是對雙語復合型思維作家的探討。
在新世紀之初,夏里甫罕·阿布達里對雙語復合型思維的民族作家寄寓了深刻的厚望,多方比較后認為他們是民族文學發展的中堅之一。因為雙語復合型思維作家能在不同民族文化參照中審視本民族生存形態,得到嶄新觀察視角,更有自覺的創新意識。對于雙語復合型思維作家的期望,從一而終貫穿在夏里甫罕的文學評論中,從最早涉及前蘇聯少數民族作家的雙語創作,到新疆哈薩克“民考漢”亞文化作家群創作初探,再到后來的艾克拜爾·米吉提的創作的評論,他對于雙語復合型思維作家的喜愛與期望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在《哈薩克族文學創作突破論》這篇專著中,作了頗為系統的論述。
一、對雙語創作的理論貢獻
所謂“雙語復合型思維”是指:熟練掌握了本民族之外的一門或多門外語,可以在這幾種語言所代表的思維里進行思考和探索。擁有這種能力的作家可以稱之為“雙語復合型思維作家”。
學習一種語言,并不僅僅只是多擁有了一種社會交際、情感溝通、傳達信息的工具。接受雙語的同時,亦是一個本民族與他民族的思維與文化的碰撞、交融、整合的過程。獲得另一種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所得的這種語言內在的思維方式、認知方式、審美傾向、文化模式、民族心態等的價值更無可估量。具體到作家的創作狀態中,因為擁有這樣的經過對照、參考、整合后的文化視野和思維能力,他所獲得的創作思維、創作空間、創作發現相比單一語言的使用者更加廣泛。
羅慶春與王菊兩人在《“第二母語”的詩性創造》中談到了四川少數民族作家使用第二母語——漢語創作的情況,其中便論述到了他們獲得巨大成功是因為“作家在進行小說創作之前就已經擁有著人類意識、民族文化與漢語敘事之間的深層熔鑄的能力”,所以才能使“漢語在他的筆下已經展露出自己母族文化不斷被豐富過程中的精髓,通過純漢語的表述實現了借助漢語而抵達更深的民族內在體現的彼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實際已觸及到了雙語所代表的思維整合對作家創作的巨大作用。
英雄所見略同,身處新疆的夏里甫罕·阿布達里也看到了兩種語言背后深層的思維轉換和對照,對操兩種語言進行創作的作家定義為“雙語復合型思維作家”。加入了“復合型思維”作為界定,相比一些文學評論單就雙語作家的作品概括和內容等表層的分析,更加深入到作家創作中起關鍵性作用的創作思維的探究,進入了創作核心范疇的分析和追尋,其理論價值貢獻更加大。
夏里甫罕·阿布達里認為“運用不同語言思維的人,其思維方式和思維模式不同。使用雙語思維的作家無意中獲得了一種跨文化的視野,因而與單語作家相比顯然獲得了一種優勢,因為,用雙語思維本身意味著兩種思維方式和思維模式在創作主體身上得以某種程度上或某種方式的結合,從而使雙語作家獲得一種復合型思維和跨文化視野的優勢。從根本上說,雙語作家與單語作家的不同之處就在于此。”
以上分析可以表明夏里甫罕· 阿布達里清楚地看到了對于作家來說,雙語的使用只是表層現象,重要的是所獲得的復合型思維能力和開闊的視野。在這兩種語言背后的文化底蘊和思維方式等的轉換、分析、對比中自由出入,自在地發現各種嶄新的視角,積極地尋找各種創作切入點,由此而擁有更廣闊的創作空間,加深作品的意蘊內涵,提高作品的藝術水準和感染力。這一點顯出夏里甫罕·阿布達里對雙語作家的創作探討真正進入到了關鍵的創作思維深處。因此這是他在理論上的建樹,同時也可以認為是他作為文論家的一個獨特標志。
二、雙語創作應堅持的原則
有一點值得注意,夏里甫罕·阿布達里提倡去學習雙語,獲得復合型思維的優勢,并不是說對本民族語言、文化、思維方式等就采取放棄的態度,掌握母語也同樣重要,“提倡雙語,推行雙語,即使對新疆各少數民族來講,也并不僅僅意味著只限于學習漢語。因為在新疆,尤其是在一些城市有相當多的少數民族學生上漢語學校,由于環境等一系列原因,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不懂得母語或母語基本上不過關。如果這些人真正認識到掌握母語的重要意義,認識到掌握母語的神圣的責任,下功夫學好母語,那么,毫無疑問,他們就會在各項事業中發揮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本民族文化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p>
這里夏里甫罕·阿布達里提到在學好漢語的同時掌握好本民族語言對于本民族文化事業有巨大的貢獻。尤其對于雙語作家而言,母語承載了本民族的文化,掌握好母語有助于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與理解,這是他們以后創作中民族特質的源泉。學習本民族之外的語言的出發點本身是為了通過學習和融匯其他多種先進民族的語言和文化,更好的在自己的創作中豐富本民族的語言和完善本民族的文化。如果不以這一點為根本,所謂的“雙語復合型思維”失去了一個比較參考的對象,也難以實現其思維比較觀察的優勢,學習其他的語言的意義和價值便會大打折扣。
有些雙語作家對本民族語言、文化和文學的掌握和了解不如與用本民族母語進行創作的主流文化圈內的作家,夏里甫罕·阿布達里對他們給出了中肯的批評,并認為克服這些弱點,就必須腳踏實地地深入本民族人民的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豐富鮮活的本民族語言,還要努力學習掌握本民族世代積淀下來的文學遺產。此外,還可以通過翻譯活動提高運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夏里甫罕·阿布達里欣賞和認可的雙語作家必須是既能扎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保持和挖掘其作品的民族特性,又能多方吸取、借鑒,鍛煉自己思維的同時,開闊自己的視野和作品的表現領域,“他們在依靠和立足本民族文化從本民族深厚的、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文化和文學中吸取養料的同時,能夠借助漢語得心應手地廣泛吸收和借鑒國內外各民族的文化和文學,打開世界文化寶庫的大門,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放眼全國和全世界,”這樣的作家才能進一步稱之為是雙語復合型思維作家。
因此,對于雙語復合型思維作家來說,學習好本民族的語言文化與掌握好漢語言文化或國外的語言文化同樣十分重要,不可偏斜。
三、雙語復合型思維作家的創作優勢
雙語復合型思維作家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國外,前蘇聯少數民族作家們的成功確實也得益于熟練掌握本民族語言之外的一門外語——俄語。極為成功的例子是吉爾吉斯族著名艾特瑪托夫,“正因為借助用兩種語言創作的優勢,最大限度地克服、跳出和打破了審美意識上的單向性和民族的框架、藩籬,從而成為贏得世界那么多國家和民族的眾多讀者的作家,因為用兩種語言寫作使他的創作‘風格更加完美’,‘語言更富于形象性’”。 以艾克拜爾·米吉提為代表的一批新疆地區新一代青年雙語作家為例,夏里甫罕·阿布達里認為雙語復合型思維作家的優勢在以下幾方面:
1.在多重文化體系的相互對照中,更具有敏銳的藝術感受力
夏里甫罕·阿布達里在《關于新疆少數民族文學發展的思考》一文中,批評那些缺乏新意,藝術形式粗糙的作品。這些弊病的產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眼界不夠開闊,局限于傳統的小天地中,沒有突圍與外部審視,缺乏獨特的藝術發現。
雙語復合型思維作家的優勢與之相比在于,他們不但掌握了本身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與思維方式、認識方式等,而且通過在學習民族以外的語言文化,接觸到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的思維方式與認識方式。特別是當他們發現這個民族同樣擁有深厚文化傳統和悠久文學史的時,文化的滋潤足以使他們拋棄無謂的成見和偏執。在兩種文化的對照和比較中自覺地把本民族的生活放入大的現代背景下審視?!白匀欢婚_始獲得一種新的思維視角和思維方法,獲得了用新的觀點、觀念看問題,觀察社會生活和民族文化的新的方法”即在文學作品創作時,多了一個參照和表現的體系,從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觀察世界的方法中獲得嶄新的視角,迅速找對文學創作的切入點和生發點。
艾克拜爾·米吉提等人的創作符合這一點,“由于創作主體用兩種語言進行思維,用兩種語言來接受各種信息,因而能在無意中獲得藝術思維和觀察生活的某種嶄新的視角,而這對于文學創作來講無疑是很有意義的”。
2.有助于作品表現視野的開闊和題材的多樣化
基于以上分析,雙語復合型思維作家由于他們特殊的學習經歷,在兩種或多種語言文化系統中自由地出入,自在地發現各種嶄新的觀察生活的視角,以平和的心態公允地審視這兩種文化。這個好處是使作家擁有了跨文化的視野,具有無偏執的真誠品格,在對照和比較自身民族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社會生活、精神情感時,開闊自己的思維以及探索視野,突破了傳統文學窄小的選題范圍。
在艾克拜爾·米吉提的創作中,他不僅取材于本民族農牧區的生活,塑造了一系列基層生活的人物形象,也取材現代都市生活,反映了瞬息萬變、紛繁復雜的現代生活;有些作品如《遺恨》、《瘸腿野馬》、《披著羚羊皮的人》更涉及到了本民族的歷史。因此他的作品的題材之豐富,視野之開闊使他獲得極大地成功。
此外,艾克拜爾·米吉提的眼光“沒有局限于本民族的社會生活,他在努力反映本民族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的同時,也寫出了一些反映兄弟民族社會生活的作品,如《哦,十五歲的哈麗黛喲……》、《權衡》、《在哨所后面》、《履歷表上的某一欄》和《走出喀斯特盆地》等取材于維吾爾族、漢族等兄弟民族的社會生活作品。這也反映了艾克拜爾·米吉提作為一個具有復合型思維的雙語作家,所特有的視野開闊這一特點”。
3.更好地實現作品民族性的傳達
作品的民族性包括其中蘊含的本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認知方式、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審美傾向、生活方式等。在夏里甫罕·阿布達里看來,為了實現作品民族性的更好地傳達,在文學作品的設計與構思,表現方法與創作技巧等方面應多從文學發展相對先進的漢語文學,甚至從“西方現代派文學中吸收和借鑒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現代性小說諸多表現手法、技巧與手段)”。
與這種思想相一致的是艾克拜爾·米吉提對這些現代小說創作技巧的的借鑒和探索十分成功,他的作品“以其視角的獨特、藝術構思的精湛和不拘一格、結構的緊湊、以及寓意的深刻、意向的含蓄而格外引人注目”。
當然他采取這種方式,絲毫無損于其作品的民族性,因為“他還是一名哈薩克作家……在其創作中反映和標出他所代表和承載的文化傳統——哈薩克族文化的特性,如思維方式、認知方式、價值觀、審美觀、倫理規范、道德標準和風俗習慣等,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水到渠成、順利成章的事”。
4.通過文學翻譯等活動,加深各民族人民之間文化溝通與理解,繁榮本民族語言文學,提升自身語言駕馭能力
雙語復合型思維作家擁有深厚的多種語言文化對譯的功底,從文化交流、文化接受等方面來說,他們是各民族語言文化溝通的橋梁。通過對各種語言的文學作品的譯介,夏里甫罕·阿布達里認為,一方面可以加深各民族人民之間的文化溝通和理解,另一方面則有助于完善和豐富本民族語言文學。
對于作家個人而言,文學翻譯的意義更大。它要求先對兩個民族的語言文字體系以及文化體系進行透徹地逐一對照比較,在這一系列繁重的腦力勞動之后,方可真正領會到字里行間真實蘊藏之所在。從而通過文字、語句的推敲與鍛造,與整體意蘊的領會,鍛煉對文字的敏銳感知和駕馭能力,迅速地的提高文學表達能力。
用原文來做總結便是“艾克拜爾·米吉提所做的翻譯工作不但對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事業大有裨益,而且對其深入發掘其自身創作潛力,充分開發和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強和提高在本民族語言、文化和文學等領域的功底和修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四、結語
如本文開篇所述,夏里甫罕·阿布達里本人具有強烈的前瞻意識和開闊的視野,他勇于開拓,勇于探索。對雙語復合型思維作家的鞭辟入里的分析和精彩的論述,即可以作為最好的應證。
對雙語復合型思維創作優勢的思考,不僅僅可作為一條切實可行的方法用于引導現時的民族文學突破與創新,更直指民族文學將來的長遠發展,其理論價值超出了一般的時空地域的拘限,有更高層次的指導意義。不僅僅是對于新疆一地區一民族有相當的啟發,或者更寬泛一點,對整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以及整個中國文學的發展繁榮都有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