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學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也正是由于這種負責制使得學校法人代表的決策權受到一定程度的掣肘。在新時期,政府與高校之間的關系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沖突,使得高等學校法人代表處在兩難的境地。改變高校法人代表的處境,解決高校法人代表之痛是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法人;學校法人代表;三角矛盾
一、法人和學校法人
法人并非自然人,它的存在的形式是社會團體。在現實中有許許多多的組織以團體或者是團隊的名義進行各種社會活動,它們具有獨立的法律人格,行使專屬自己的民事權利,并且承擔自己應負的責任與義務。在我國《民法》通則第三十六條規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的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1]在法理上,法人被分為四類,它們分別是企業法人、事業單位法人、行政機關法人以及社團法人。那么高等學校是否屬于法人?關于這個問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三十一條有規定:學校及其它教育機構具備法人條件的,自批準設立或登記之日起取得法人的資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條規定:高等學校自批準設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2]
眾所周知,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所以,為了完成這些任務,學校就必須參加到各種的社會法律關系中。在這些法律關系中難免有“磕磕碰碰”,在需要承擔必要的責任與義務的情況,學校一方不可能以學校組織內的自然人來承擔這個屬于學校整體的責任與義務,因為學校在法律關系中的身份是法人,法人是一個社會組織并不是自然。因此,在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就需要以學校整體來承擔責任,為了對法律關系中的雙方都負責。我國《民法》中設立了法人代表制度,《民法》通則第三十八條規定:依照法律或者組織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是自然人,在法律關系中法人與法定代表人是具有同一地位的兩種不同稱呼。我國的《民法》通則規定法定代表人作為法人的代表人,其代表的行為及有此產生的一切后果都由法人承擔,這就說明法定代表人有著充分的代表權利。
至此我們明白學校參加社會活動必須要有一位自己的法人代表。那么這個法人代表是誰?這個問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第三十條有規定:高等學校自批準設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高等學校的校長為高等學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學校在民事活動中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
二、三角矛盾
既然法律規定校長是學校法人代表,那么校長就是組織學校內部工作并且溝通學校外部環境的媒介的角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一條中對校長的工作職權做了規定:高等學校的校長全面負責本學校的教學、科學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行使下列職權:(1)擬訂發展計劃,制定具體規章制度和年度工作制度并組織實施;(2)組織教學活動、科學研究和思想品德教育;(3)擬訂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方案,摧薦副校長人選,任免內部組織機構的負責人;(4)任與解聘教師以及內部其他工作人員,對學生進行學籍管理并實施獎勵或者處分;(5)擬訂與執行年度經費預算方案,保護和管理校產,維護學校的合法權益;(6)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同時,身為學校法人代表,校長對外代表學校的形象,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些規定都是合情合理的,畢竟校長是學校的最高行政人員。但是問題是我國的高校實行的不是直接的校長負責制,而是間接的校長負責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條中規定:國家舉辦的高等學校實行中國共產黨高等學校基層委員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中國共產黨高等學校基層委員會按照中國共產黨章程和有關規定,統一領導學校工作,支持校長獨立負責地行使職權,其領導職責主要是:執行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領導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討論決定學校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和內部組織機構負責人的人選,討論決定學校的改革、發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項,保證以培養人才為中心的各項任務的完成。從該法條中可以看出,我國高校的校長是受中國共產黨高等學校基層委員會領導的,在學校的重大決策上,校長并不具有絕對的決定權。[3]該法條等于是變相奪走校長的決策權,使得高等學校的基層黨委組織成為高校內的決策機構,相對的使得校長成為了高校執行機構的代表。校長無形之中被降至為經理的角色,而高校黨委則成為了董事長的角色。本來這么規定也是有利于高校朝著社會主義所要求的方向與目標發展,避免由于校長的權利過大導致高校的發展出現偏離軌道的危機而產生的機制,但是,因為校長是法律規定的高校法人代表,他就要為學校的活動承擔主要責任。本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條以及我國《民法》通則第三十八條中得出的高校領導與被領導,決策與責任的關系是很明確的,然而在這種決策機制下使得高校內部的責任關系又成為一個有極大爭議的問題。
在高校內部存在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責任承擔的問題,然而在校內行政關系的外圍即高校與政府之間也存在模式轉型期不可避免的矛盾,是的學校法人代表處于尷尬的境地。
大學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國際上公認的模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國家控制模式”,第二種是“國家監督模式”。當前,高校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正處在“國家控制模式”向“國家監督模式”的方向發展當中,雖然大學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仍然存在許多界限不清、充滿矛盾的沖突。[4]
我國的大學與政府關系模式由“國家控制”向“國家監督”轉變的根本標志應該是建立政府的宏觀管理、高校面向社會自主決定辦學的體制。但是,目前建立這樣的體制還需要經過比較長的改革和發展,高校辦學自主權在很多方面沒有達到法律所規定的范圍與程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三十四條規定:“高等學校根據教學需要,自主制定教學計劃、選編教材、組織實施教學活動。”雖然法律賦予了高校這種權利,但是在現實中來自于政府的直接或者間接干預學校活動的命令、政策仍然很多。再比如,由于高校與政府實際存在隸屬關系,再加上我國歷史遺留問題的原因,政府很自然的將高校看成自己的下屬進行管轄。這些“國家控制模式”的實質表現并沒有改變。這也使得高校的校長——學校法人代表處于另一中尷尬的境地。造成這種尷尬處境主要是因為在相關法律上并沒有對政府的職能進行約束和限制,同時也沒有對政府的行為制定出相關的監督法條,形成一種“無歸無矩”的狀態。同時由于這種模棱兩可的情況,在造成一些社會問題的時候政府可以以無直接參與行動而避免被問責,但身為學校法人代表的校長則必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5]
三、理性思考
一校之長為學校活動造成的后果承擔責任,這本來是無可厚非,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正處于教育體制改革轉型這一特殊時期的高校內部、高校外部即高校與政府之間的種種矛盾使得高校的法人代表處于特殊時期的三角矛盾之中,我認為實行完全校長負責制的大學,其法人代表應該是校長;若是實行黨委負責制的大學,其法人代表應該是學校的黨委書記;若是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則應該由校黨委書記、大學校長共同承擔連帶責任。這樣便于找到責任承擔人,有利于保護受侵權者的利益,可以有效的避免關鍵時刻由于找不到事件責任承擔人而出現眾多關聯組織互相推諉,延遲負責,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被侵權者利益無法得到及時保障的情況。此外,要真正實現高校的“國家監督模式”,我認為首先要改變的是政府的觀念問題,由于歷史遺留的原因,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門很自然的就把學校看成是自己轄區內下屬單位,對高校實行的一些自主辦學的措施過多干預,殊不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已經明確規定了高校是有自主辦學的自由的。其次,是政府要明白自身的角色正在新時期發生了新的轉變。政府不再是以前計劃經濟時期身先士卒與群眾一起辛勤耕耘的“老黃牛”的角色了。在新時期,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看清形式,指導群眾,帶領人民往正確的方向前進,政府就好比一艘輪船的“掌舵手”而不是輪船的“劃槳者”。政府教育行政部門通過對當下形式的研究,對高校提出一個目標,一個方向,讓高校自己去創造未來,必要的時候給予幫助,糾正其錯誤。這樣也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門的權利下放,不僅擴大了學校辦學自主權,拓展了學校法人代表實行新措施的空間,提升其實施新辦法的勇氣,而且有利于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體制,也可以有效避免學校法人代表承擔責任問題不清的現象,這才是新時期高校需要的“國家監督模式”。
在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體制發生重大轉變的關鍵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在此后的二三十年中,我國的教育體制正逐漸的打破原先的壁壘,朝著科學化,人文化的方向發展。學人法人代表問題正是在這種變革中產生的問題,是變革時期的特殊產物,我們應該將學校法人的問題放到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在高校——政府之間加上一個市場即高校——市場——政府。只有符合社會需要的才是合乎人民需要的。改變校長所處的困境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參考文獻:
[1]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75.
[2]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
[3]陳桂生.“學校管理體制問題”引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3.
[4]袁振國.中國教育政策評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5]董圣足.中外學校法人分類比較研究[J].中國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
作者簡介:曾祥棋(1986—),男,福建尤溪人,福建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育經濟與研究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