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用學中,我們通常會涉及到以下理論,會話理論,言語行為理論以及合作原則理論。我們在學習孟子的文章中,發現他的文章不僅是我們文學寶庫中的奇葩,而且這些豐富多變而又有說服力的語言也很有研究價值,下面我就粗略的從語用學角度來試著分析一下孟子文章中的辯論藝術。
【關鍵詞】辯論手法;孟子思想;合作原則;禮貌原則
一、言語行為理論分析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它最初是由英國哲學家約翰.奧斯汀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奧斯汀認為,我們說話的同時是在實施某種行為。根據言語行為理論,說話者說話時可能同時實施三種行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語言哲學家賽爾作為奧斯汀的杰出后繼人,在六七十年代有創建的提出了間接行為理論,使言語行為理論趨于完善化,系統化。在孟子的文章中我們也看到了我們的亞圣在幾千年前就已經不自覺地應用了這一理論來實現他的政治主張了。孟子在辯論中每提出一個命題都同時實施了三種行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言后行為。
我們就以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為例,孟子設問的那句“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以刃與政,有以異乎?”孟子所實施言內行為看似在提出一個疑問句,等待梁惠王的回答,并沒有很露骨的提出政治敏感的問題,讓梁惠王生氣,但是孟子很聰明,他知道梁惠王是個仍有可塑性的君主,所以他所說話語的言外之意,對方是能夠理解的。孟子實施的言外行為時告訴對方殺人用的工具跟方式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都殺了人,梁惠王也意會了他的言外之意,回答說“無以異也。”那么,言后行為有效果嗎?由于言后行為不屬于語言范疇,而是對現實事件產生的影響,是不能當場奏效的,是一種隱含意義。顯然,隱含意義的獲取是推導出來的,或者是聽者理解出來的。.這種推導與聽者的具體條件有關—適當的語境條件。根據推導理論(inference theory),任何時候,話語的隱含意義都是語境決定的,語境制約著語力。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解釋了孟子在辯論中為什么和如何大量使用間接言語行為,使得對方不僅了解話語的字面意義和交際的內容,還了解孟子說話的目的,從而孟子也達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使自己的政治思想得到了傳播和肯定。
二、合作原則分析
合作原則是語言學家格萊斯提出來的,該合作原則在記述會話隱義時所提出的會話雙方應互相合作,使得對話得以進行而須遵循的原則。合作原則主要包括數量原則、質量原則、相關準則及方式原則。數量原則是指保證會話的量充分但不多余。質量原則是指保證會話內容是真實可靠的信息。相關準則是指話語圍繞目的,緊扣主題。方式準則是指方式明白易懂,為對方接受和理解。
孟子辯論的對象大都是齊宣王、梁惠王、梁襄王這樣的王公大人,如果不講究一點論辯方法,可能根本就達不到目的,因為他們身份高貴,而孟子作為一個小小的辯士,他說的話只有是這些人特別感興趣的話題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因此孟子在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時恰巧遵循了語用學當中的合作原則,我們以“齊桓晉文之事”為例,齊宣王問孟子“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的回答則是:“仲尼之徒無道齊桓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為之聞也。”孟子的回答很好的遵循了合作原則中的四原則:質準則,量準則,關系準則,方式準則。首先孟子的回答信息量不多不少,沒有含多余信息或缺乏有效信息,“臣未之聞也”,簡介的回答了齊宣王的問題;第二,孟子的回答是有一定技術含量的,每一句都不能丟掉,為什么“未之聞”,原因就在“仲尼之徒無道齊桓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第三,孟子遵循了方式準則,他很得體的回答了自己不知道,,用十分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的語氣而不是強迫對方接受;第四,他很注意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自己身上的使命,每說一句話都緊扣主題,逐層深入,圍繞一個中心在談。
三、里奇的禮貌原則分析
由于格萊斯的合作原則未說為什么說話人要有意違反合作原則來含蓄表達自己的真意,英國語言學家里奇為這個問題找到了一個較為合理的答案,那就是出于禮貌的考慮,于是他提出了“禮貌原則”以彌補合作原則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六條:策略準則,寬宏準則,贊揚準則,謙遜準則,贊同準則,同情準則。
在《莊暴見孟子》中,齊王一聽到孟子問“ 好樂” 之事, 馬上“ 變乎色”, 這個色乃慍怒之色, 因為齊王認為莊暴不該把他“ 好樂”的事告訴給孟子。因為齊宣王愛好的不是“先王之樂”,而是“世俗之樂”, 但是孟子他并不反對齊王愛好“ 世俗之樂”, 這就為齊宣王保全了面子,最大限度的使齊宣王得益,最小限度的使齊宣王受損,這符合語用學中里奇提出的“禮貌原則”六條準則中的第一條:得體原則,即策略準則。 “雖然孟子知道“今樂”古樂” 本不可混同,古樂是用于教化人民的,而今樂則是娛樂聲色,孟子本來應該明確向齊宣王指出二者異同, 但孟子深知齊宣王不會放棄對 “今樂”的愛好,所以存異求同。而在這一個語言交際過程中,孟子很明顯違背了自己的本意,說出來對方想聽到而自己并不想說的話,這是有原因的,是為了勸導齊宣王在欣賞今樂的同時不要忘掉與民同樂,是為了達到自己說服齊宣王的目的,孟子的這種做法可以用禮貌原則中的第五條:一致準則,即贊同準則,同意準則來解釋,孟子使說話雙方的分歧減至最小限度,使說話雙方的一致增至最大限度,使得二者的談話過程可以一直順利進行。里奇的禮貌原則關注的重點是他人而不是自己,消極的禮貌(避免不一致)比積極的禮貌(尋求一致)更為重要,孟子做的非常得體。除此之外,孟子考慮到了交際雙方的社會地位和身份,而且考慮到了當時交際的場合,以及語言行為本身所具有的難易程度等因素,這是十分可貴的。
古人云:“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誤國。”孟子憑借自己高超的辯論藝術實現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言語得失,小則牽系做人難易,大則連及國家興亡,因此掌握說話的藝術十分重要,而語用學也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有用的指導。
參考文獻:
[1]Austin,J.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J.O. Urmson, New York, OUP, 1962.
[2]Berg,J. The Relevant Relevance, 16,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1.
[3]何自然.推理和關聯[M].外語教學,1997(4).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5]李力,陳治安.語言·文化·外語教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6]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7]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