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民族民間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財富,是發展先進文化的根基和精神資源。因此,如何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認識
當前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豐富,需要文化來平衡精神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一種特殊的關切,給人以心靈的滋潤和慰藉,通過民族民間文化,能夠認識自己從哪里來,對走向明天,走向未來,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源于各族人民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是中華民族保持對祖先的記憶和歷史延續的獨特展現。它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脈相承,它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帶來強勁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動,發揮出獨特的重要作用。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科學的發展觀,提出“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是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因此,對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重視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一個社會能否保持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前文化工作者面臨的緊迫任務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百年來,人民群眾勞動創造的智慧結晶,民間藝術、民間風俗豐富了人們生活,傳遞著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這些文化藝術是新時代構筑國家民族現代先進文化的基因。如果沒有人堅持繼承、保護,就不可避免地對民間文藝逐漸淡漠,一些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各種民間文藝禮儀、節慶文化遺產就不斷地消亡,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后繼乏人,老藝人掌握的傳統節目、劇目和表演技巧,得不到復排和傳承。使得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逐漸瓦解、消亡或滅絕。當今市場經濟一體化的形成,民間文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抓經濟忽視了社會的民間藝術,他們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必要的保護,民族獨特的文化形態,就可能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而灰飛煙滅。到那時,民族民間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無法顯現,如果人類精神植被一旦遭到破壞,那么我們的精神生活靠什么來滋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財富,是人民群眾創造的精神資源,是民族之魂,是發展選進文化的民族根基,我們應當全力愛護它、保護它、崇敬它、發揚它。只有把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繼承保護下來,才能創造自己的文化精髓,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也是將優秀文化傳遞給子孫后代的保證。
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工作的途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人民世世代代的創造和積累,積淀著歷史時期的社會因子。繼承和弘揚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采用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科學的揚棄,來創造和熔鑄具有豐富歷史底蘊,又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新文化是歷史的要求。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所面臨的嚴峻形勢,談一些個人想法。
(一)加強法制建設,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受到法律的保護
通過立法的程序規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與保護,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法律保護,做到有章可遁,有法可依,這才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利于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和確立提供法律依據和保障措施。
(二)建立運轉協調的工作制度,是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關鍵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全社會的職責,在政府宏觀調控的領導下,文化部門擔負起一定的責任,給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間和空間,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因素,鼓勵、吸納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發揮各方面的作用,建立運轉協調的工作機制。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弘揚。
(三)經費是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重要保證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需要對傳承人的培養以及對從事民間藝術的老人給予適當的生活支持資助,給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的經費。如果沒有經費的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就得不到保障。要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保證經費投入,財政部門應給予經費的保證,建立相應的專項資金,實行專款專用,另一方面積極吸納社會資金列入專款。同時加強專款支出管理,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必要的物質基礎,才能促進傳承和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
(四)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是傳承與保護的重要環節。
讓有生命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采用展覽、民間藝術表演、民間藝術旅游、大量的民族民間藝術出版等形式,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還要將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和現代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重要的一環,使之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人才的培養是傳承與保護必需的要求。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走進校園,在學校舉辦民族民間藝術培訓班,采用課堂講授、函授、實施排練教育等多種形式,分級、分期、分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關管理人員、專業人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教育培訓,鼓勵和支持大專院校開設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專業,大力培養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研究專門的人才,特別要培養一批懂專業、善管理的復和型人才。建立一支素質較高的保護傳承工作專業隊伍。讓更多的人走進民間藝術。發揚民族之魂,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魂寶流傳千秋。
(作者單位:青海省海北州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