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我國勞動人民和無數戲曲工作者的偉大創造。它是一個含有劇本文字、表演藝術、音樂唱腔、舞臺美術等各種藝術因素在內的一門綜合藝術。其中,音樂唱腔則代表了一個劇種顯著的地方特色,倘若沒有這種特色,戲曲也就失去了它固有的意義。作為陜西乃至西北的秦腔則更是如此。
秦腔,被譽為我國四大聲腔之一的古老劇種、梆子腔的鼻祖,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遺產豐富,影響深遠,劇目繁多,班社林立,人才濟濟,陣容浩大。各路唱腔流派群星璀璨,異彩紛呈。
作為綜合板腔體曲式結構的秦腔,在漫長的發展和成長過程中,經過歷代戲曲藝術人不斷的錘煉,創造豐富,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音樂聲腔體系、演唱形式和表演程式。所謂聲腔,概括起來講,就是構成某種特定音樂語言因素的基本腔調、一定的旋律進行特點和一定的句法結構格式。
隨著戲曲的改革和發展,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音樂唱腔的創新在一定意義上占有主導地位,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戲曲同其他任何藝術形式一樣,必須調動各種藝術手段,竭盡全力為塑造人物、刻畫人物服務。因此,作為秦腔這一歷史悠久、曲牌豐富、板式結構嚴謹的聲腔藝術,若繼續因循守舊,沿襲已往一些古典傳統劇目的固有程式而禁錮不前,就不能適應今天突飛猛進的發展要求,也難以繼續為廣大觀眾喜聞樂見。
現就秦腔音樂的創新和發展趨向略述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主題音樂的設計
作為一名專業的音樂設計者,必須學識淵博,準確地把握時代的發展脈搏,銳意改革,致力創新,做到科學的繼承,與時俱進。具體到秦腔音樂、唱腔設計上來說,就是要巧妙而和諧地把傳統曲牌與新設計的音樂融為一體;把固有的唱腔板式與新腔新調融為一體;對待板式結構,根據劇中人物、環境情節的需要,科學地加以改造。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對烘托劇情、塑造人物、突出劇本主題思想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和顯著效果。
一個劇本的唱腔設計者要以全劇的核心為主線,集中揭示劇中主人翁的內在感情。首先確定全劇鮮明而準確的主題音樂,并在全劇眾多的間奏、變奏、唱腔過門銜接中,將主題音樂有機地滲透到全劇旋律的各個環節中間。從而給觀眾留下深刻的音樂印象。而主題音樂的設計又著重基于劇中主人悲歡離合性格的發展和命運。全劇眾多的間奏和唱腔就好象一顆顆散亂的珍珠,主題音樂則好比一條穿珠的銀線,依賴這條銀線可使全劇音樂血肉相連,渾為一體,達到揭示人物和畫龍點睛的目的。
二、唱腔的設計
唱腔是戲曲藝術揭示主題、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搞好唱腔設計對于塑造人物、推動劇情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唱腔設計中要注意研究劇本和人物性格,重視從人物需要出發,寓情于唱之中。
秦腔的板式結構嚴謹規范,比較難以突破,如“慢板”一般均在中眼(即4/4節奏第三拍)開唱,“二六”板則在2/4節奏第一拍的弱拍開口,即“空梆子”的唱法。否則,難免會“吃梆子”或唱成“黑板”。為了從人物出發,有利于塑造人物的音樂形象,使人物從傳統程式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這就需要研究板式關系,做到自如運用、得心應手。在不“違規”的前提下達到我們預期的聲腔效果。
比如一段傳統的二六唱腔,如果不是一味地按照傳統模式單輔直敘地唱下去,而是在個別主要唱句上突破“空梆子”的唱法,在2/4節奏的一拍開口(重拍處開唱)就能達到流暢深情、細膩入微、說理性強的效果,既較好地保留了秦腔傳統唱腔的特色,親切感人,又能使人覺得脫俗自然,不一般化,有耳目一新之感,使藝術形象栩栩如生,聲情并茂。
三、樂隊的配置
近年來,秦腔舞臺上越來越廣泛地吸收、發展和引用了許多西洋管弦樂器。這些樂器音色優美,音域寬厚,表現力豐富,對秦腔音樂的充實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然而,西洋樂器在戲曲舞臺上日益被人們重視,被廣大觀眾接受的今日,如何恰當、合理地使用我國的民族樂器,也是應當解決好的。西洋樂器與民族樂器二者之間不可偏執一端,厚此薄彼,或者顧此失彼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
目前,一般戲劇樂隊中的民族樂器有板胡、高胡、二胡、揚琴、琵琶、竹笛、海笛、簫等,低音還配有大提琴,有些配制條件好的劇團還有古箏和笙,只要演奏員們演奏作風嚴謹,業務技藝嫻熟,音樂設計者在樂器的分配安排上巧妙使用、合理調配,就使音樂演奏效果有賞心悅目之妙。如:表現一段悲哀深情的音樂時,只要配以二胡、簫和彈撥樂器的主奏出現,就能使音樂效果似淙淙流水、若絲絲柔情,就能較好地烘托舞臺氣氛。
為了加強和突出主要戲劇人物的音樂形象,在主要人物的重點唱腔里也可以由簫、二胡等抒情柔和的樂器單獨獨奏或隨唱,也可以在唱腔的過門之處,讓琵琶等彈撥樂器填補空隙,承前啟后,給人以輕快、清晰、明朗、跳躍之感,從而達到揭示劇情、突出主要戲劇人物音樂形象的目的。
總之,戲曲樂隊的配置要做到靈活多樣,因地制宜,可以是劇種主奏樂器加彈撥,管樂和低音的小型民樂隊,也可以是大型的民樂隊或大型的混合樂隊。只要從作品表現需要出發,從觀眾的審美需要出發,什么樣的伴奏形式,都可以去探索發明。
四、司鼓、板胡的配合
在秦腔音樂的發展創新和設計中,司鼓和板胡的革新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司鼓要趨于指揮化,就是說由過去的用銅器帶動文樂器演奏革新發展,為能隨心所欲地指揮調動每一件文樂器,板胡要趨于演奏化和文場首席的指揮化,就在承擔包腔任務以外,安排一些板胡效果在其他樂器的簡奏進行中,起到指揮起、收、快慢速度的作用。這就賦予了司鼓、板胡新的工作內容,同時也對唱腔音樂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設計者,要想在此方面創新,必須懂得文、武場及司鼓、板胡在秦腔音樂中的重要地位。
在秦腔音樂中處重要地位的打擊音樂,以它那鮮明的節奏,獨特而強烈的音響,豐富多彩的擊樂牌子,嚴密的曲體結構,靈活多變、動作自如和曲牌配套演奏形式的特殊藝術手段,始終貫穿于戲劇的演奏和演出中。除擔任演奏、伴奏職能外,還承擔著指揮整個音樂結構的變化,掌握劇情的發展進程。在表演演唱、渲染氣氛、幕前、幕后和各種情緒的變化中發揮著承轉和上接下連的作用,呈現出管弦樂不能代替的音響效果。作為打擊樂的首席——司鼓更為重要。它不僅擔負著指揮文武場面的作用,還擔負著統領全劇、掌握節奏的作用。因此,司鼓的演奏技巧十分重要,首先必須眼明手快,反應敏捷,做到穩而不亂,心中有數,除掌握和處理鑼鼓經的力度即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等速度表情外,并要具有鮮明而恰當的節奏感。因為戲曲音樂的節奏和板式的變化極其豐富,司鼓必須要深刻了解戲劇主題思想,熟悉劇情及發展和變化的全部過程和劇中各個角色的性格特點、相互關系,要靈活掌握鑼鼓經的銜接,熟悉全部唱腔套路等。具有本劇種典型風格的秦腔鼓板是樂隊的領奏樂器,不論是叫板鑼鼓、伴奏鑼鼓、動作鑼鼓以及起、轉、收等,均由司鼓承擔領奏。由此可見,司鼓在演出中的重要性。
板胡是梆子劇種樂隊中的主奏樂器,在秦腔樂隊的文場(管弦樂)更擁有領銜的地位,起著主將作用。往往一位板胡琴師的演奏風格、演奏水平和審美能力對樂隊的素養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甚至也對演員的演唱水平和風格給予很大的影響。因此,要求板胡琴師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演奏藝術水平,以便發揮他的樂隊骨干作用,不僅是完全應該的,且實屬必要。板胡演奏者除要熟悉和學會唱腔,讓唱腔更好地為劇情服務,處理好伴奏與唱腔賓主關系,保持唱腔氣口和伴奏方法的一致性等方面外,主要是要協調好板胡和打擊樂的統一關系。“武場”的鼓板和“文場”的板胡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唱腔的起、轉、收等幾個方面。板胡伴奏者必須熟悉和掌握打擊樂的板頭銅器和各種鼓點。唱腔收尾時,不管是散收、猛收或齊收,板胡都要與打擊樂統一起來,而且必須服從于打擊樂。否則,整個樂隊和演唱就亂了章法,全劇演出就會受到損害。
總之,秦腔音樂和唱腔的設計要給人以清淡典雅、慷慨激昂、超凡脫俗、沉穩淳厚的美感,要力戒過去某些傳統劇中隨意性強、伴奏不嚴謹、過分粗糙的弊端。
在戲曲藝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使戲曲以其現代品格和通俗性得以延續和再生,我們戲曲工作者的責任是在中國戲曲面臨危機和發生重大變革的面前,在堅持戲曲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創造,去續寫中國戲曲更加輝煌的歷史篇章。
(作者單位:西寧市戲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