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課堂導入;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B)—0056—01
語文教學的開講藝術——導入很重要,因此,課堂導入不能刻板單一,應力求形式多樣。下面是筆者總結出來的幾種課堂導入方法。
一、設置懸念導入法
懸念式導入也叫設疑式導入,即教師講一個內容生動精彩、情節扣人心弦的小故事或舉一個觸目驚心的故事來制造懸念,使學生對相關事物產生關注感。如在講《人民科學家的精神風采》時,筆者是這樣導入的:一位美國海軍艦長曾說“錢學森無論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個師”,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學生們交頭接耳,悄聲議論。稍停,筆者說:“我們還是先來學習這篇回憶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文章,看看作者告訴了我們什么。”筆者“引而不發,躍如也”。
二、創造意境導入法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錄音創造意境,也可以通過充滿激情的朗讀創造意境。如在教歌劇《白毛女》一文時,筆者播放了“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的唱段,把學生引到了那個窮人有理無處申訴、把人變成鬼的悲慘世界,渲染了氣氛,突出了課文的主旋律。高爾基的《海燕》激昂豪邁,猶如大江奔涌,一瀉千里,給人以磅礴澎湃之勢。所以,教學時最好是教師當場朗讀,朗讀時要激情飽滿、語調激昂。
恰到好處地利用錄音,尤其是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對于營造情感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情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很重要。教師在朗讀時,不能只是簡單地把文字流暢地讀出來,要激情充沛、抑揚頓挫,并要傳達作者的感情變化。
三、直觀教具導入法
即教師開始講課之前先展示某件實物,給學生以新鮮、形象的感覺,引起他們的注意,從而抓住他們的注意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在講《松鼠》一課時,由于學生對松鼠不熟悉,所以筆者就用生物實驗室的松鼠標本進行演示,讓學生仔細觀察它清秀的面容、美麗漂亮的尾巴等,從而自然地導入了新課。在教《人民英雄紀念碑》《故宮博物院》等課文時,可以用圖片導入,這不僅能給學生美的享受,而且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四、串聯式導入法
串聯式導入,即把課內外知識、新舊知識銜接起來,以“舊”帶“新”,以“課外”促“課內”。如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時,筆者是這樣導入的:一提到春天,我們就會想到春光明媚,綠滿天下,鳥語花香,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描繪它、歌頌它。同學們,想一想,詩人韓愈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是怎樣描繪春色的?(生背)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是怎樣描繪春色的?(生背)現在我們就生活在陽春三月,但是我們往往知春而不會寫春,下面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樣描繪春景的色彩和姿態的。這段導語先溫習了學生學過的關于春的詩句,之后順勢引出新課。回味古詩,學生能感受到春天的絢麗多彩,而朱自清的《春》對他們更有誘惑力。這樣導入,學生必會迫不及待地想去欣賞《春》。
又如,在教白居易的《觀刈麥》時,筆者引導學生課外閱讀他的另一首詩《賣炭翁》,對照比較會發現這兩首詩有很多相似之處,背景表現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辛酸和痛苦、主題反映的是民生疾苦、寫作風格都屬于諷喻詩,從而使學生在“溫故”中“知新”。
導入新課的方法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對聯導入、背景導入、人物導入、故事導入等方法。不管采用哪一種導入方法,都要為教學目標服務,要與講課的內容緊密相聯、自然銜接。具體來說,一是力避落入俗套,給學生以新鮮感;二是不故弄玄虛、嘩眾取寵,給學生以實實在在的收獲;三是開宗明義、單刀直入,用簡潔、生動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