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新課改;校本教研;管理
機制;教師培訓;內容;
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2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B)—0013—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已成為課程改革的關鍵。而立足于本校實際,積極開展校本教研,則是迎接新挑戰、解決新問題的當務之急。
一、健全校本教研管理機制
健全的管理機制是校本教研工作正常運轉的保障,校長應牽頭成立校本教研工作領導小組、實驗小組和課題攻關小組,并明確責任,各司其職。領導小組負責實驗的決策、協調、組織和評估工作,并提供必要的經費和物質方面的保障。實驗小組負責實驗的實施、教師培訓等業務工作。課題攻關小組負責實驗的解讀、推進、深化、總結等工作。
二、加強教師培訓力度,使其樹立新課程倡導的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需要學校在前期準備工作(如通識培訓、學科培訓)的基礎上,切實搞好后續培訓,尤其是要組織教師深入學習新課程標準,引導教師樹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的角色理念;樹立“走進新課程,與新課程一同成長”的發展理念;樹立“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理念,從而為校本教研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推進評價機制改革,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
新課程改革啟動以來,對學生如何進行評價的問題隨之成為這場改革的瓶頸。如何重新認識評價的功能、效用,轉變以往單一、集權式的評價方式,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關注學生成長,也是校本教研的重大課題。我們必須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的原則,根據各門學科“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結合本校實際,積極探索,創造性地制定切實可行的評價方式,力求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1.使評價成為教育的過程,發展的過程,共建的過程,一個科學、民主的過程,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過程。2.評價要以全面反映學生各學科課程學習的情況為主體內容。3.力求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面有機結合,從而引導學生和家長摒棄單純追求學科成績高分數的誤區,對學生這一發展主體進行全面關注。4.評價過程要逐步成為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多元化交互過程,被評價者應成為評價主體之一。
四、確立校本教研的主要內容,制定具體的實施措施
校本教研的主要內容應包括:1.教師要重視研究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加強教學反思,對教學中的問題及時交流,共同探討解決辦法。2.開展多種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動,如開展專題講座、專題研討等活動。3.課題攻關小組要切實加強集體備課的組織,注重實效,把提高備課質量和效率作為主要標準。4.加強相關課題研究的力度,把課題研究落實到實際教學中。5.重視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研究,力爭使其成為校本教研的亮點。
校本教研的具體措施應包括:1.各課題攻關小組要根據本組學科教學的特點,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出校本教研計劃,并且要突出實際研究。2.教師本人要制定本學期的校本教研計劃,并確定自己本學期校本教研的主要活動。3.校本教研領導小組成員對課題攻關小組實行責任包干,同一年級、同一學科設立備課小組,小組成員輪流承擔一周主備課人,備課小組成員在主備課人發言的基礎上,對教案進行討論、修改、完善。其間,要發揮集體智慧,反對不切實際、不加修改的懶漢作風。4.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動。如骨干教師每學期要上1節-2節示范課,每個課題攻關小組成員每周至少要上一節研究課,每月觀看優秀課堂實錄一次。5.大力開展五個一活動,即每學期上交一篇自己滿意的典型教學案例;每月上交一篇教學反思;每學期上好一節示范課;每學期讀一本理論專著;每學期寫一篇較高水平的教育教學論文,并由領導小組負責裝訂成冊,供本校教師交流。6.凡參加市級或國家級課改培訓的教師,返校后要做一次專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