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生物教學;研究性學習;
課本;實驗教學;社會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B)—0049—01
研究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并在探究的過程中得到“發(fā)現問題→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體驗,以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一、以課本為依托實踐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形成一種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使其產生認知沖動,樂于思考,勤于發(fā)問,活化思維,最終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為此,教師可以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依托課本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進行“眼與視覺”這節(jié)課的導言時,我將報紙上一則關于某學生在打籃球時,意外傷到眼睛而失明的新聞,作為開場白講述給學生。這樣的設計立即就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他們問道:“老師,被戳破的眼球中流出的玻璃晶體是什么?在哪些情況下人會失明?”對于學生的提問,我鼓勵他們閱讀相關資料,互相討論,當堂解決。通過這樣的趁熱打鐵,他們展現出了讓我驚訝的興趣和求知欲。而對于不能當堂解決的問題,我還指導學生利用上網、查資料、調查等方法進行研究,然后在下堂課給出回答。
又如,在學習“食品安全”這節(jié)課之前,我讓每個生物小組對生活中的食品安全問題進行調查,搜集資料,并在課堂上一起交流討論。在課堂上,學生由于事先做了精心準備,有備而來,課堂氣氛相當活躍,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教學效果也就不用說了。
二、在生物實驗教學中貫穿研究性學習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它的基本研究方法。這其中的實驗教學因為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形成客觀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又被稱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最佳手段。例如,在組織學生做“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的實驗之前,我先引導學生從實驗原理出發(fā),根據所提供的材料、試劑自行設計實驗,然后再親自動手進行探究。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讓他們體會到了嚴謹細致的作風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此外,我們若讓學生從實驗原理、教材內容、發(fā)生的錯誤等方面出發(fā)設計實驗,也可以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
三、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落實研究性學習
生物科學是21世紀的領先學科之一。因此,在學習基本的生物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一些當代生物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成果以及生物技術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也是十分必要的,這對他們自身的成長和發(fā)展是非常有利的。再者,社會生活中的資源還能有效地彌補學校課程的不足,使課本知識和課堂生活得以延伸、拓展、重組和豐富,讓學生把課本與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
例如,我校每年都會組織高中學生到本地的農業(yè)科技站去參觀學習。如馬鈴薯電離輻射后栽培,再選育出優(yōu)良變異性狀的個體;研究地膜覆蓋對小麥生長發(fā)育影響的實驗;南、北坡面枯草植被的分布及水土流失的研究等。科技人員在學生參觀的同時,還會進行詳細的講解。參觀初始,對于這些深奧的實驗,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但當他們驚奇地發(fā)現有些實驗竟然就是利用了他們書本上所學的知識(如馬鈴薯品種的選育利用了誘變育種的方法)后,嚴肅的氣氛一下子就變得活躍起來,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大開眼界。他們根據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所想,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查閱資料,還寫出了很多不錯的研究報告。通過這樣的調查活動,學生不僅增加了信息量,拓展了知識面,培養(yǎng)了探究精神,充分激發(fā)了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還提高了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的意識,自覺主動地就參與到學習中來了。
在生物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多給學生創(chuàng)設研究性學習的機會,為學生們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使其能夠多渠道地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綜合應用,方能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