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中學生;心理問題;低收入家庭;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7〔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4(B)—0012—01
一、低收入家庭中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低收入家庭中學生主要來自進城務工人員家庭和城市下崗職工家庭,其總體表現為奮斗愿望強烈、生活較節儉、人際交往較坦誠,但其個體則表現出如較高敏感性、自卑、抑郁、偏執等,如何解決這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呢?
二、解決策略
(一)建立相應的應對機制。面對這部分學生暴露出來的心理問題,學校可建立由分管校領導、心理咨詢教師、班主任等組成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工作機構及人際關系協調委員會,并建立學生個人檔案,其應包括學生家庭背景、生活狀況、身體狀況、個性特征、興趣愛好等;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和人際關系狀況普查,對低收入家庭中學生進行個別調查,掌握學生心理狀況;實施對不同收入家庭中學生同期橫向和不同期縱向比較性調查,準確掌握其心理動態,隨時發現問題并及時予以解決;完成對學生普遍心理狀態的實時監控任務。
(二)構建低收入家庭中學生和諧人際關系。一是自我和諧。中學生自我和諧是實現其他一切形式和諧的前提。自我和諧包括身心和諧,各種角色的和諧,知、情、意、行的和諧等。學校可通過組織報告會、實踐活動等形式著力培養低收入家庭中學生的自信心、獨立自主的意識、自勵自強的觀念與克服困難的信念,使其理清內在修養與外在條件的關系、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關系,鼓勵他們合理利用各種途徑積極有效解決困難,正確處理好各種角色的關系,積極悅納自己,最終達到認知與行為的統一。二是師生關系和諧。教師的職責不僅在于給學生傳授知識技能,還在于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積極情感,教師應樹立新的“傳道、授業、解惑”觀,即傳做人之道、做學問之道、成才成長之道;授人生職業規劃之業、做合格建設者之業;解學生心理之惑、情感之惑、人際關系之惑。如教師可開展以“三個一”為內容的人生導航活動,即與所帶班級學生開展一次以人生為主題的對話;為學生推薦一本對教師自身影響重大的書;為學生提供一次社會實踐機會,幫助學生健康成長。三是同學關系和諧。同學關系是中學生人際關系的主體,“從友好的、相互關心的同學那里得到支持的學生,比被他人排斥的學生在學習上更能夠發揮潛力”,因此,構建低收入家庭中學生和諧人際關系,就需要教師想法設法促使其搞好同學關系。
(三)打造三種環境。一是培育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校園環境建設既要體現優美的自然環境,又要賦予人文底蘊,以讓廣大學生在校園環境中感受到輕松、愉悅的氣氛與催人奮進的力量。二是構建團結友愛、活潑上進的班級環境。班集體由于在規模、組織結構等方面的特點和優勢,對中學生身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良好的班級環境可以有效促進低收入家庭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要構建良好的班級環境,班主任應廣泛征求學生意見,制定班級工作與發展的目標,形成人人遵守的班級行為規范;通過多種集體活動增強學生們的集體意識,提高其合作能力;通過組織班級成員輪流擔任班干部,培養學生組織管理、解決問題和人際溝通的能力;通過引導班級成員自我解決矛盾沖突,培養學生們自我調節、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最終形成團結上進的班風,幫助化解低收入家庭中學生自卑、抑郁、偏執等心理問題。三是營造文明、暢通的校園媒體環境。校園媒體的有效運用對于解決低收入家庭中學生心理問題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學校可通過校園廣播站、校報、校園網絡等各種媒體,針對學生普遍關心的心理問題、人際關系問題進行討論;設置網上心理咨詢室,發揮網絡的便捷性、匿名性、時效性等優勢為學生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