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家庭教育;成功;根本
性問題
〔中圖分類號〕 G7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B)—0028—02
眾所周知,現代教育最核心的理念是“終身教育”,它強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的連貫與協調。由于家庭在人的生活中處于最原始、最基礎的地位,它對人的教育也就發揮著最根本的作用。從遠古起,人們一直對家庭教育問題進行著不懈的探究。在中外文化交融,中國正走向現代化的今天,家庭教育面臨的問題更加突出。因此,對其進行多側面、深層次的研究就顯得十分緊迫。
一、家長的良好教養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礎與支柱
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和教育好,他就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由于幼兒對生活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而榜樣的力量又是無窮的,因此,家長如何為子女作出良好的表率,其意義就不言而喻了。只有家長具備了良好的教養后,才能為合情合理、恰當有益的家庭教育提供前提條件。因為,“只有人能教育人,換言之,即只有自身受過教育的人才能教育人”,“在敢于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總之,“做導師的人自己便當具有良好的教養,隨人、隨時、隨地都有適當的舉止和禮貌。”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若無此前提條件,所有關于家庭教育的美好愿望與苦心經營都只能是事與愿違和勞而無功的。
二、親子關系的健康和諧是家庭教育成功的源泉和支點
親子關系雖然是先天形成的,但卻更是后天造就的。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家庭中正常關系的失調,是以后產生精神和情緒的各種病態的肥沃土壤。”“父不父,則子不子;母不母,則女不女。”因此,培育子女成人成才,其源泉和支點就在于家庭生活氛圍的健康有序和親子關系的正常和諧。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為此,家長一要避免魯迅指出的“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方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撲,使他畏葸退縮,仿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教育的成功”的錯誤想法與做法。二要避免斯賓塞指出的“談論家庭教育問題的人所犯的錯誤,就在把一切過失和困難全部歸到兒童身上,而認為父母毫無責任”的錯誤想法與做法,而應該像教育家陳鶴琴說的“做父母的,真正愛子女,不應當偏愛子女,不應當偏憎子女,須以公平正直的手段對待子女”那樣去思考和實踐家庭教育。家長應該視子女為人,為小孩子,為朋友,以平等友好、民主協商的態度與方式,和他們共同生活、進步。家長要牢記孔子“愛之,能無勞乎?忠焉,能無誨乎”的教誨,行“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之教,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之教。要知道“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圖,而是雙方間的相互接觸”。對于家長來說,“你們自身的行為是在教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和兒童談話的時候,或教導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執行教育兒童的工作。在你們生活的每一個瞬間,都教育著兒童,甚至是當你們不在家里的時候。你們怎樣穿衣服,怎樣跟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其他人,你們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的意義。你們的態度、神色上的少許變化,兒童都能看得到和感覺到。你們思想上的一切轉變,無形之中都會影響到兒童,不過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注重良好家庭環境與氛圍的營造,注重正常親子關系的培育,就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有什么樣的生活,就必然受什么樣的教育,受什么樣的教育,就必然成為什么樣的人。
三、讓子女快樂成長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問題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美好的生命,因此對待他們就該像對待同志和公民一樣,必須了解和尊重他們的權利和義務:享受快樂的權利,擔當責任的義務。”而這一點往往是成人最容易忽略的。小孩子是成長中的人,是準備走向生活海洋的學習者。家長在養育他們成人成才,以便未來擔當社會責任的過程中,首先要注意到他們的權利:快樂生活和享受生活快樂的權利。基于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強調的現代人必須“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發展”的理念,世界衛生組織強調的現代人必需“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人格健康、社會適應健康”的理念,就應成為家長對子女實施家庭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把小孩子當小孩子,給他們快樂的童年,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美好祥和的環境中快樂生活、快樂成長,從而從幼稚走向成熟,這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四、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做人做事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與終極目標
前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說:“認識和理解教育目的越全面、越清楚,那么,他的教育活動將進行得越順利,他對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選擇將越成功,也越能順利地使學生在工作中養成目的性和堅持性。”那么,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與終極目標究竟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做人做事。用教育家陳鶴琴的話說,就是“教做人,教做中國人,教做現代中國人”,讓孩子們“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學習”,“去向活的直接的‘知識寶庫’探討研究”。其間,“雖然書本知識是有用的”,但不能“把書本作為學習的唯一材料”,因為,學校、書本很可能會變成 “知識的牢獄”,而只能走進但不會走出這“知識牢獄”的人,大多是百無一用的“書呆子”。因此,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不僅使孩子們會動腦,而且更會動手,就成為達成家庭教育目標最基本的教育原則和方法,其要義則是:“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就應當讓他自己想;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就應當讓他自己做。”家長的責任僅在于當孩子需要指導的時候,給予適當的指導;需要幫助的地方,給予有力的幫助。同時,用翻譯家傅雷的話說就是,家長要“造就人,造就藝術家,造就音樂家,造就鋼琴家”。現代社會是專家的社會,一個人不可能和古圣前賢一樣門門都懂,樣樣都通,事事都會。因此,在做人成功的基礎上,會做且能做好幾種事、幾件事就成為關乎現代人生死存亡,成敗榮辱不得不作出的艱難選擇。作為家長,要研究自己的子女,了解自己的子女,要根據自己子女的天賦、潛能、氣質、性格、志向、愛好等因材施教,并且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全方位、全過程的言傳身教。只有如此,家庭教育才能完成其任務,實現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