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物理教學;情境;創設;
優化;聯系;拓寬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B)—0045—01
教學是有目的的行為,它只有通過學生本身的參與和內化吸收才能實現預定的目標。教學的這一本質屬性決定了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能否主動地投入,成為了教學成敗的關鍵。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若能積極為學生創設情境,讓他們在探究的樂趣中產生學習動機,將會使其主動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輕松愉快地接受知識。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產生學習動機
例如,在“大氣壓強”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認識和感受大氣壓的存在,教師不妨巧妙創設一教學情境: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氣球、吸管、瓶子和橡皮泥,要求學生想辦法將氣球緊貼在瓶子內壁上。通過思考,學生大多選擇了將氣球綁在吸管上置入瓶內,再用力吹氣,氣球就很自然地貼在瓶壁上了。然后教師再要求學生將瓶口密封(吸管除外)后用力吹氣,觀察能否將氣球緊貼在內壁上。這一情境的創設,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形成了一種迫切探究的心理,最終讓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學習動機。
二、優化情境,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培養能力
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后,教師就應不失時機地優化情境,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親身體驗的樂趣,并從中培養自身的能力。
例如,在講授“不同物質的導電性能”、“認識電路”及“組裝電路”等知識時,教師可事先讓學生收集廢棄不用的音樂賀卡,再用這些賀卡中的電子元件來做電學小實驗。當學生用自己手中的材料成功地探究出電路的連接方式,以及導體和絕緣體的辨別方法時會興奮不已,課堂氣氛自然就會活躍起來。
這一教學方式的改進,優化了教學情境,使原先的純演示實驗轉變為臺上教師演示臺下學生實驗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讓學生由原來的聽眾和觀眾一躍成為演員,使其用感官和心智去感受、去體驗,并在親身體驗中獲得成功的快樂,從而產生探求未知的情感。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識,還培養了他們各方面的能力。
三、聯系情境,讓學生在積極創新中提高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創設情境,優化情境,更要幫助他們聯系與教材相關的特定情境以有效地訓練感覺,培養直覺,提高綜合能力。
例如,在“電磁感應現象”一節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兩手空空地進入實驗室(不帶課本),一開始就給他們創設了一種寬松的氛圍,讓其擺脫書本的束縛,按照自己的設想進行探究性實驗,探求產生感應電流的各種可能方法,并找出不同方法中包含的共同特征。實驗過程中,部分學生由于實驗技能和理解能力的不足,難免會面臨失敗。這時我再進行必要的提示,引導學生找出失敗的原因,鼓勵他們重新探索。經過這樣的體驗,他們不僅提高了實驗、觀察、歸納、推理能力,還提高了對挫折的承受能力。
四、拓寬情境,在認識自然的樂趣中鞏固知識
大自然的萬千姿態、絢麗色彩和美妙聲響無不包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作為物理教師,我們不應把教學局限在教室里、校園內,而應拓寬教學情境,把學生帶進周圍精彩的世界中,使學生在認識自然中獲得樂趣,鞏固知識。
例如,在“物體的顏色”一課的教學中,課堂上只能進行棱鏡色散的實驗演示。為了讓學生深切地感知水珠的色散并能解釋彩虹的形成原因,教師可將學生帶出課堂,在陽光下觀賞噴泉。當學生發現高高的水柱中出現“人造彩虹”時,會情不自禁地歡呼雀躍。此時教師再抓住時機,指導學生細心觀察,認真思考,可以讓他們在了解自然現象的奧妙的同時,還能鞏固“光的色散”的知識。
情境的靈活運用,為物理教學帶來了生氣,也帶來了歡樂。它可以針對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識規律,以“行”為手段,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智慧的源泉,促使學生合理使用大腦,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中,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