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誦
讀;理解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B)—0055—01
一、誦讀
1.讀出韻味
古詩文往往一字多義,不易理解,因為古詩文語言高度凝練,講究聲韻和諧。實踐證明,只要多讀就一定會讀出古詩文的韻味。首先要讀準字音,讀懂詞義;其次,要讀準節奏,讀出語氣;再次,要讀出意蘊。因此,教學時,教師要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起學生的朗讀興趣。如,可以采用聽錄音、教師范讀、全班齊讀、小組合讀、個人讀、男女生賽讀等方法。以《詠柳》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照注釋初讀,解決字、音、詞義的問題;再讓學生邊讀邊劃句子節奏;然后讓學生讀出疑問的語氣。這樣,學生很快進入了角色,一個個讀得搖頭晃腦。當然,這只是初步感受古詩文韻味的魅力,是讀的最初階段。
2.讀出感情
情是作家跳動的心,是文章勾人的魂,它滲透在字里行間。學生若能透過語言文字和作者的情感發生共鳴,就能讀出古詩文中的兒女情、山水音、田園樂、童真趣,也就讀出了文章的感情。教師只有引導學生找準每篇古詩文中的動情點(是突破重點的關鍵),加以分析、辨別,學生自己的情感才會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3.讀出品味
讀古詩文要達到的第三個層次,就是要學會賞析。通俗地說,就是要學一點“品頭論足”的功夫,它是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能力的最好途徑。賞析的角度可以自由選取,比如,全詩概說、聯意解析、字詞品味、修辭辨析、畫面欣賞、思路體會、風格指認、意境探究等。
二、理解
1.內容理解
大多數小學生不能夠完全理解古詩文的內容,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在背誦古詩文時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死記硬背詩句,如同老和尚念經,一遍又一遍地重復,直到一字不差地全部背誦出來。但事實上,他們對詩中說了什么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完全不明白。其實,低年級學生由于知識經驗的缺乏和理解能力的不足,教師可以不要求他們記住創作古詩的社會背景、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可以不要求他們逐字逐句理解含義。對于古詩文,只需讓低年級的學生理解文字表面的內容和淺顯的含義便足夠了。例如,《送元二使安西》,學生能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對友人深厚的情意就可以了。
2.詞義理解
古詩文語言簡練。用詞恰當是一大特色,但今天和尚念經式的教學并沒有達到讓學生鑒賞優美詞句、促進身心發展的目的。因此,我認為,引導學生理解詞句的含義,讓他們感受到文字之美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游子吟》中“意恐遲遲歸”的“意恐”兩字,用今天的字面解釋是心里擔憂的意思,但作者用一個“恐”字則深刻地把母親那種擔心的程度提升了。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理解用“意恐”兩字和用“心里擔憂”的區別。那么,創設怎樣的情境才能讓學生理解母親的這種心情呢?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想象:當你心愛的小動物生病了的時候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學生們一想象,很快就理解媽媽擔心自己的孩子的心情。
3.意境理解
如何讓學生真正進入古詩文所創設的意境中呢?我認為,圖片和動畫的使用非常有效,因為這些東西有形有色,一向為低年級學生所喜愛。所以,在教授古詩文之前,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先欣賞一下圖片和動畫資料,讓他們先說一說:你看到這幅圖片或這個動畫時有什么想法?實踐證明,在這樣不斷的欣賞和敘述中,學生們很快就能進入古詩文所創設的意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