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味的回報讓愛心淪落
2010年年初,重慶市教育發展基金會揭牌成立。為鼓勵愛心人士積極募捐,基金會聯系市教委直屬中小學對捐贈者給予回報:捐贈500萬元以上的個人,其子女或直系親屬可免費就讀市直屬重點中小學;捐贈500萬元以上的單位,其職工子女可優先入讀市直屬重點中小學。( 據《京華時報》報道)
通過社會募捐的形式為教育發展加油助力是件好事,但能夠并愿意拿出500萬元的個人或單位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老百姓是拿不出這么多錢的。此舉本意是為了鼓勵愛心人士,但拿優質教育資源作為回報的條件,卻無形中讓捐贈者愛心淪落,并制造了新的教育不公。
校長兒子結婚與學生何干
2009年12月28日,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關家鄉中心校校長的兒子在城區結婚,全鄉所屬14所中小學的教師陸續請假參加婚宴,除一個教學點外,其他13所中小學均放假一天,此舉導致2805名學生停課一天。(據《華商報》報道)
參加婚宴屬于人之常情,但為了不耽誤教師參加中心校校長兒子的婚宴,當地十幾所學校的領導就讓2805名學生放假的做法一是違反了有關規定,二是損害了學生的利益和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表面上看,學校領導這樣做是為了滿足教師人情往來的需要,實質上卻是一種權力的變相濫用。
“教育無小事,事事關育人。”學校領導應對手中的權力懷有一種敬畏感,用好它而不是濫用它。
“與時俱進”,教師豈能缺席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隨著網絡的日漸普及,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孩子張嘴就來的“偶”、“暈”、“稀飯”、“強”、“頂”讓家長一頭霧水。而在中小學生的作文中,這些網絡語言更是層出不窮,不少老師表示批改作文就像在猜謎,有的詞匯根本看不懂。(據《蘭州日報》報道)
網絡語言出現于中小學生的作文之中,一方面表明追求時尚與個性的中小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另一方面也對傳統的作文教學敲了警鐘。單純禁止學生和任由學生在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并非解決問題的良策,兩難之間,教師不妨“與時俱進”,多學習一下網絡語言,多與學生交流溝通,不斷改進作文教學方法,在引導上做一番功課。
理解與支持的悖論
王先生的孩子今年十歲,在某小學上五年級。新學期開始,學校讓高年級的學生打掃廁所,差不多一兩個星期就要輪到一次。王先生說,培養孩子的吃苦耐勞精神值得理解,但是沒必要去打掃廁所啊。(據《新安晚報》報道)
培養孩子的吃苦耐勞精神家長可以理解,讓孩子打掃教室、走廊家長也可以接受,但讓孩子去打掃廁所,家長就覺得過分,這一悖論背后是家長勞動有高低貴賤和溺愛孩子的思想在作怪。廁所雖是藏污納垢之所,但打掃一下又有何妨呢?事實上其關鍵不在于孩子打掃哪里,而是通過勞動讓孩子明白勞動的意義,知道勞動的艱辛,養成吃苦耐勞的品質。而對孩子的勞動教育不單單是學校的事,家長不僅要理解,還要支持和參與。
莫讓學生流汗又流血
海南文昌市孔子中學的校領導為了從《解放海南島》劇組獲得每天給付的2500元報酬,便私自組織學校100多名學生去當群眾演員。2010年1月15日,劇組突然將學生轉移到危險水域拍戲,突發意外導致1人死亡2人失蹤。(據《中國青年報》報道)
2500元錢與100多名學生的生命安全孰重孰輕,明眼人一看就會明白?,F實卻是,利令智昏的該校領導對相關規定置若罔聞,一方面打著鍛煉學生的幌子,另一方面則心安理得地收取著學生的血汗錢。如果不是出現意外,可能學生參與電視劇拍攝的行為又要被列入到該校推行素質教育的宣傳之中。事后追究該校領導的責任固然重要,但更為緊迫地卻是加強學校管理制度,對此類事件能夠建立起完善的監督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