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B)—0038—01
一、口語表達作業
1.講學校的新鮮事情、學校組織的活動、與同學之間的交往、教師對自己的評價等等。這項作業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讓家長對孩子多了一些了解,可謂一舉兩得。
2.轉述教師的話。學校經常有一些事情需要家長了解并配合,教師又不能一個一個通知家長。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的話轉述給家長聽,并讓家長把孩子轉述的內容寫下來,第二天上交。為了轉述正確,學生不由自主地認真傾聽。這項作業,不僅培養了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還培養了他們捕捉信息的能力。
3.為家長講故事。課本中的很多文章故事性強,非常有趣,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課本中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4.給家長當小老師。小學生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尤其是教師的一舉一動。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讓學生回家給爸爸、媽媽當小老師,把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講給家長聽。許多家長反映,孩子回家講得頭頭是道,惟妙惟肖,從而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效果很好。
5.給家長朗讀課文。“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道出了朗讀的重要性。對于小學生來說,朗讀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加深對課文內容理解、培養語感的有效手段。但這類作業較難檢查,有些學生會偷懶不完成。所以,要提高朗讀作業的實效性,首先必須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其次必須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如果條件許可,可以請學生將自己的朗讀用錄音機錄下來,拿到班上與其他同學進行“朗讀大比拼”。
二、“自主”作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由此可見,要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創造能力得到提高,使“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落到實處,教師就必須在“自主”作業上下工夫。由于“自主”作業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因此,學生做起來興趣盎然。 這樣的作業,使學生的個性真正得到了張揚,教師又何樂而不為呢?
三、拓展作業
語文教材是把學生引向人類文化智慧寶庫的一條通道,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向學習人類的文化智慧延伸。這里的延伸,是指從課內到課外,從點到線到面、從已知到未知的延伸。只有實現這個延伸,才能打破封閉的教學局面,形成開放的勢態。
1.搜集作業。布置與學生所學有關的作業,讓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將教材與各種補充閱讀配合起來,指導學生有意識地收集與課文相關的信息。
2.畫畫作業。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畫畫,筆者經常看見學生們在本子上認真地涂、畫。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畫畫作業,從而激發學生作業的興趣。
3.手工制作作業。現代教育理念告訴我們,語文作業不能受學科的限制,教師應打破學科的界限,加強學科間的聯系,讓語文與自然、社會等學科結合起來。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做一些小實驗、小制作,還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些小探索。
4.表演作業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不少課文故事情節性較強,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這樣的作業,不僅激發了學生作業的自主性和主動性,還有利于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5.積累作業。語文學習的過程是知識積累的過程,積累的知識達到一定的程度,學生的語文能力自然而然會得到提高。因此,可以給學生布置積累作業。比如,每學習一篇新課文,要求學生認識10個生字,8個詞語。
四、愛心勞動作業
可以布置作業,讓學生在爸爸、媽媽生日那天,為他們獻上一首歌,說幾句祝福的話;“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時,獻上自己親手制作的小禮物,表達自己的孝心。為增強學生的勞動觀念、服務觀念,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回家做一些家務活。比如,掃地、擦桌子、倒垃圾、洗衣服、整理房間、做簡單的飯菜等。還可以要求學生在雙休日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