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語文;學習;生活;
感受;融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B)—0054—01
《課程標準》提出了“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及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的要求,因此,教學時,教師應真正實現語文生活化,讓小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知識。
一、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知識
生活的廣闊天地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學習資源,可以說,生活處處皆語文。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讓語文學習植根于生活這塊肥沃的土壤里,才能使其永遠生機勃勃。如果教師能夠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走進社會,走進生活,學生就能在無形中學到語文知識,進而提高語文素養。
例如,世界杯足球賽一直是人們的熱門話題,教師可以以此為主題引領學生開展專題性活動:收集資料——收集歷屆世界杯要聞、球星小檔案;分析球況——綜合各種信息,對本屆賽事進行預測;評論戰事——收看賽事,發表評論。還可以編輯“世杯賽”快報、“賽事綜述”等等。在活動中,學生需要閱讀、采訪、觀察、記錄,在收集、處理信息的同時,學生的體驗格外真切,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將生活融入語文學習
細心研讀小學語文教材,我們會發現,教材中的很多課文直接來源于生活,有些課文所描述的事物甚至是學生常見的、比較熟悉的,所以引導學生將生活融入語文學習中,不但能夠迅速把握課文內容,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新型玻璃》一文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為了讓學生對課文中介紹的玻璃有真切的認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銀行、展覽館體驗“夾絲網防盜玻璃”的特點和神奇功能;去高層建筑中領略“夾絲玻璃”的堅硬,明白它遇到大沖擊時的“藕斷絲連”;親手觸摸轎車的擋風玻璃,親身感受“吸熱玻璃”的隔熱、防眩、采光等作用;去立交橋上見證消除噪音的能手——“吃音玻璃”所發揮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有意識地將現實生活融入到語文學習中,讓學生快速地掌握了課文內容,進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三、在現實生活中運用語文知識
“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是成功者的經驗之談。因此,開展課外活動、參與學生的生活都是將生活“語文化”的契機。比如,班委選舉,讓學生寫自薦書上臺演講;開主題班會,讓學生寫《我設計的主題班會》;讀書看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比賽,積極參與集體和公益活動,甚至交友、談心、寫日記……這所有的活動都能讓學生體驗到語文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幫助和樂趣。
另外,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應用課內、外的資源對學生進行為人處世的教育,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比如,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遇事斤斤計較,經常為了一件小事而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前不久,筆者班上的一位男同學因為書被別人弄到了地上,就大動干戈。針對這種情況,在一次語文課上,筆者給學生讀了《知音》上的一篇文章:一位姓陳的民營企業家,妹妹因車禍不幸身亡,在為妹妹討回公道的過程中,發現兩位肇事者也在事故中身亡,他們的家庭十分貧困。于是,他不但歸還了肇事者家屬已付的經濟補償金,還出錢資助了一位肇事者的家庭。讀完后組織學生討論,并讓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體會。學生對這位企業家的寬容大度表示敬佩,都認為應該向這位企業家學習。以前打架的那位男同學自覺地站了起來,對自己以往的行為進行了反省。在此基礎上,筆者趁熱打鐵,教育學生要以寬容之心對待周圍的人,要和班上的同學和睦相處。實踐證明,以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實例啟發、開導學生,學生會很容易接受,從而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