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學生;想象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4(B)—0053—01
一、抓住詞句,引導學生擴想
小學課文中的許多詞和句子寫得比較簡略,但有著豐富的內涵。教學中,教師如能引導學生進行擴展性的想象,學生對詞句的理解就會更加透徹。如,《鳥的天堂》中有這樣一段話:“河面很寬,白茫茫的水上沒有一點波浪。船平靜地在水面上移動,三支槳有規律地在水里劃。那聲音就像一曲音樂。”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白茫茫的水上沒有一點波浪”會使人產生什么感覺?“三支槳有規律地在水里劃”是怎樣的情景?“那聲音”指的是什么聲音?然后讓學生連起來講這段話所描寫的情景,學生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一幅充滿情趣的畫面:寬寬的河面水平如鏡,四周的一切都十分寧靜。載著幾個人的一只小船,在水面上緩緩地移動著。三支槳有節奏地撥著水,那槳劃動時發出的伊呀聲和撥水的嘩嘩聲像一首悅耳的音樂飄蕩在寧靜的河面上……
二、抓住情節的“空白”, 啟發學生想象
作品的藝術形式要求語言精煉含蓄,于是作者不可能對每一個情節都進行詳細的描寫,這樣才能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在教學中,教師可抓住這些“空白”,啟發學生想象。如,《珍貴的教科書》一文在敘述敵機轟炸后寫道:“當我醒來時,發現指導員趴在離我不遠的地方,一動也不動,那捆書完好無缺地壓在他的身下,已被鮮血染紅了。”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想象指導員護書的經過:突然,一架敵機飛過,呼嘯著一個俯沖,投下了一顆炸彈,指導員一邊喊“臥倒”,一邊把書放到地上,像鷹媽媽護小鷹一樣護著這些書。“轟隆”一聲,炸彈爆炸了,幾塊彈片射進了他的背部、肋下。指導員昏死過去了,鮮血染紅了他的衣服,也染紅了那珍貴的教科書……通過這樣的補充想象,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得更深刻,并從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三、抓住文章結尾,引導學生續想
有些課文雖言盡,但意無窮。這時,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按照文章的思路進行合理的想象。如,《草原》一文的結尾寫道:“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教師可讓學生想象漢族客人與蒙族主人在蒙古包前依依惜別的情景,漢族客人中有哪些不同身份的人?來自哪些地方?他們會講些什么?蒙古老牧民會講些什么?他們之間贈送什么樣的禮物?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四、抓住誘發因素,引導學生假想
如,學了《小小的船》這首兒歌后,學生對美麗的星空會產生一種向往的情感,這便是引導學生進行假想的契機,教師可提出假設:要是你真能坐在這小船里,在星空中、在白蓮花似的云朵里穿來穿去,你能看到什么景象?你當時會有怎樣的心情?學生們想象力很豐富,暢所欲言:燦爛的星群,北斗星更大更高了,身邊的云朵一會兒像……一會兒像……也可以進一步設問,你怎樣才能乘船?乘什么樣的船才能在白蓮花似的云朵里穿來穿去?
五、抓住有關事物,引導學生進行聯想
小學語文教材里的聯想,大致有四類:一是比喻聯想,如“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了一縷一縷輕煙似的云。二是比擬聯想,如《老水牛爺爺》一文中,將“老水牛爺爺”的特征“牛”化,寫了他的鳧水本領、脾氣和力氣都像牛一樣。授課時,讓學生講講對牛的了解和看法,通過對比,領會文中“老水牛爺爺”勤勞樸實、樂于助人的品質。三是類比聯想,如在教授《魚和潛水艇》《蝙蝠和雷達》《鋸是怎樣發明的》等課文時,讓學生大膽想象“魚”與“潛水艇”、“蝙蝠”與“雷達”、“鋸”與“草葉”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引導學生想象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人類受到自然間事物的啟發而產生的。四是對比聯想,如《落花生》中花生與桃子、石榴、蘋果的對比,花生把果實埋在地里,桃子、石榴、蘋果等把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讓學生通過想象進行對比,領會到花生默默無聞、甘于奉獻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