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數學教學;興趣;方法;
預習;自信;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B)—0043—01
一、培養興趣
由于環境、心理因素的影響以及社會、家庭、學校對學生的期望值過高,再加上數學學科難度增大,學生對數學產生了一種恐懼心理,從而導致他們對數學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就要多關心學生,同他們平等交談,了解其思想上、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幫助其分析原因,制定學習計劃,消除緊張心理,并鼓勵他們敢于提問。同時,還要要求家長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生,要多鼓勵少指責,不能急于求成,讓他們放下沉重的包袱,以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
二、注重方法
有些學生注重基礎,學習較扎實,喜歡做基礎題,尤其是一眼能看出解法的習題,但解答綜合習題的能力較差。近年來,高考越來越注重能力的考查,題目的綜合性越來越強。因此,教師必須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比如,指導學生利用已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指導,指導他們學會利用等價轉換、類比、化歸等數學思想,將綜合性較強的問題轉化為若干基礎問題。
三、強化預習
部分學生受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響,數學能力(理解能力、應用能力等)相對要差一些,對問題的反應速度也慢一些,為此他們跟不上教學進度,對數學越來越不感興趣。因此,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至關重要,而預習是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故而,教學時,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如,教師可以編好預習提綱,讓學生明確預習的任務、目的,并要求他們劃出不理解的地方,聽課時就能有的放矢,易于突破難點。
四、落實“雙基”
部分學生數學能力較差,主要表現在對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應用上。只有在鞏固基礎知識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要加大對學生進行舊知識的復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力度,進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可以通過基礎知識的訓練,使學生對已學的知識進行鞏固,使他們具備學習新知識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五、增強自信心
教學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長處,增強其自信心,使其有正視挫折的勇氣和戰勝困難的決心。因此,教學時,要多講解常用技巧,注意解題速度的訓練,分析問題既要“由因導果”,也要“執果索因”,讓學生暴露思維過程,同時還要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通過直觀教學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和想象力。
六、提高能力
“上課能聽懂,作業能完成,就是成績不提高。”這是高中學生共同的“心聲”。由于課堂信息容量小,學生一般能聽懂,課后練習多是直接應用概念套用算法,過程簡單且技能技巧要求較低,學生一般都能完成。因為練習缺乏一定難度、深度,課堂信息較少,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提高,而現在考試以考查學生的能力為主,故學生的成績沒有提高。為改變這種現狀,教學時,教師就要編“套題”(具有知識性、技能性)、“類題”(基礎類、綜合類、方法類)、“變式題”(變條件、變結論、變思想、變方法),并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詳盡的剖析,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