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家庭教育;應試教育;評價;導向
〔中圖分類號〕 G636〔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4(B)—0020—01
怎樣把孩子培養(yǎng)得更好,是廣大家長十分關心的大事。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各方面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對孩子的培養(yǎng)我們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呢?
中國人很重視子女的教育,但由于把家庭教育沒有提升到科學的高度,很多家長不懂得究竟該教給孩子什么,不知道怎樣把愛和挫折統(tǒng)一起來,不能正確對待孩子“聽話”與“不聽話”之間的關系,過分看重其在學校班級的成績排名,并據(jù)此過早地肯定、否定孩子,這些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而一些教師以考試成績簡單評價學生的方法也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
應試教育造成的結果,其一是中國的孩子比大人工作都忙,而考上大學后則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再努力學習。其二是孩子從小不知道學習做人的法則,一直到獨立生活后才開始學習做人,人格不夠健全。其三是孩子們目光短淺,滿腦子考試成績,缺乏好奇心、缺乏遠大理想,好學生過于自負,差學生過于自卑,研究生畢業(yè)了還不知道自己這輩子該干什么。這樣下去,于國、于民、于家、于己都是很大的不幸。
我國教育的最終使命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使每個受教育者成為有用的人、幸福的人。為此,我們要不斷培養(yǎng)出能夠正確認識世界和人生價值,能夠相互理解和認同,能夠理性協(xié)商、創(chuàng)新做事的人,而這需要我們在孩子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上做文章。
首先是讓孩子學會認知(學習)。學會認知,更多是掌握認知的手段,而不是獲得經(jīng)過分類的系統(tǒng)知識。其包括兩個層次,一個是作為人生手段的層次,即讓每個孩子學會了解其周圍的世界。另一個是作為人生目的的層次,即要讓孩子樂于認識和發(fā)展。
其次是讓孩子學會做事。學會做事不僅僅是讓他們學會做某種職業(yè)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具備交往能力、與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決沖突的能力。
然后是讓孩子學會共同生活。學生通過在校學習,應對其他人及其文化和精神價值有所認識,要學會以和平的方式解決沖突,而學校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以合作的方式做一些事,使學生學會尊重、學會合作。其間,應避免用壓制的方法教育學生。
最后是讓孩子學會生存。教育應促進孩子的全面發(fā)展,使每一個個體形成一種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便由他自己確定在人生的各種不同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從而保證他們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才能和盡可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
要做到上述四個“學會”,關鍵在于家庭和學校的正確引導。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對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利的。我們要重視家庭教育的自然性、根本性和正確導向性,要重視對教育、對學生的研究和正確評價。至于有人擔心如不重視考試和排名,教育質(zhì)量就會下降,其實這是家長、教師的認識問題和學校的管理導向及社會用人評價導向的問題,學生成績的單純提高并不能完全說明教育質(zhì)量的提高。我們需要考試,需要成績,但那只是手段,不是目標,我們更需要的是符合建設強國要求的、能夠幸福生活、工作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