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中學語文;活動課;表演
型;游戲型;辯論型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B)—0040—01
語文活動課受到了廣大語文教師的關注,更受到了學生的歡迎,成為語文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如何使語文活動課真正地 “活”起來?如何使語文活動課的設計更科學、更合理、更受學生青睞?
語文活動課是活動課的一種,但又不僅僅是活動課,而是“語文+活動”的課程。它突出表現(xiàn)為語文學習在活動中進行,活動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為此,教師在設計語文活動課的目標時,既要將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又要重視學生收集、運用信息的能力,還要關注學生的合作和創(chuàng)新精神、競爭意識等,發(fā)揮活動的多重功能。
一、“實”而見“活”,“動”而有“序”
實踐性是語文活動課的主要特性,它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在活動中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多種器官協(xié)調(diào)活動。學習《錢塘湖春行》時,筆者一邊指導學生誦讀,一邊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給詩配畫,再借畫讀詩,學生學得輕松活潑,對詩歌意象的選擇、情感的抒發(fā)都有了深刻的體會。學習《黃河頌》時,筆者讓學生變讀為唱,學生獲得了更直接的感悟。在開展“走進戲曲天地”的活動課時,筆者運用多媒體讓學生模仿戲曲中人物的動作,教學生們學唱《說唱臉譜》,并給一段文字讓他們用戲曲的語言表達出來。通過誦、唱、演等多種形式,學生在做中學、動中悟,使語文訓練“實”而見“活”,“動”而有“序”。
二、全員參與,人人有得
語文活動課要確保每一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jù)自己的特點和興趣積極參加活動,絕不能僅僅讓一部分學生在活動而大部分學生在袖手旁觀。因此,設計語文活動方案時,應注意使活動具有較廣泛的適應性,能調(diào)動每一個學生的主動性。在組織活動時,應按照分類要求、分類指導的原則,根據(jù)活動的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分工,從而既能發(fā)揮各類學生的特長,又能促使學生都得到學習和發(fā)展的機會。
三、形式多樣,不拘一格
語文活動課的操作形式不能一成不變,一定要多種多樣,讓學生有新鮮感、好奇感,對語文活動課充滿向往。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各種類型的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
1.表演型。通過表演課本劇,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在某些課文的情節(jié)空白處、濃縮處展開想象,在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表演過程中培養(yǎng)想象力,促進語言發(fā)展,增強自信心和勇氣。如學習了《晏子使楚》后,筆者組織學生創(chuàng)作、表演課本劇,惟妙惟肖的表演獲得了小觀眾們的陣陣掌聲和喝彩聲。
2.游戲型。愛玩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游戲最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如學了蘇教版的《與朱元思書》《濟南的冬天》等精美的課文后,筆者和學生一起設計了“小導游”的游戲,請幾個學生當導游,其余的學生當游客。“導游”挑自己最喜歡的景點給“游客”介紹,“游客”可以隨時向“導游”提問。
3.辯論型。中學生好勝心強,不服輸,常常為了自己的觀點與別人爭得面紅耳赤。根據(jù)這一特點,筆者常常在課堂上開展一些小小的辯論會。學生為了在辯論中立于不敗之地,辯論前積極準備資料、編寫提綱,辯論中唇槍舌戰(zhàn)。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的敏捷性,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如學習茨威格的《偉大的悲劇》后,同學們?yōu)椤八箍铺靥诫U隊死得值不值”展開了精彩的辯論,其觀點之鮮明、用詞之精彩、辯論技巧之高超,令筆者佩服不已。
4.賞析型。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可開設一些賞析型的活動課。如學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筆者讓學生尋找關于林海音的介紹、作品等,并拓展了她的《城南舊事》《寂寞之旅》等名篇,讓學生更加了解林海音,體會林海音如何將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表現(xiàn)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