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為即將過去的2010年評選年度漢字,“漲”字無疑是非常有競爭力的一個選項。數據顯示,自2010年1月起,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一路看漲,從1月份的1.5%,至10月份,已經達到了超過警戒線的4.4%。而在這4.4%的漲幅中,食品類價格上漲 “貢獻”了74%。11月2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價格監測情況。在監測的31種產品中,近80%出現價格上漲。
民以食為天,食品價格上漲已實實在在觸及到了每個人的基本生活。
其實,人們真正感受到漲價的壓力,也是從食品開始的。從今年四五月份開始,主婦們驚訝地發現,往年最多不過三四元一斤的綠豆今年竟然賣到了十一二元一斤,如此瘋狂的漲幅被大家戲稱為“豆你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隨著“豆你玩”,后面緊跟的是 “蒜你狠”、“ 糖高宗”、“蘋什么”,大蒜漲、食糖漲、蘋果漲、食用油漲、方便面漲、面包漲、奶粉漲、大米漲、蔬菜水果漲。更有甚者,近日深圳居民忽然發現一江之隔的香港不僅名牌便宜,連豉油也已然便宜過自家門口,于是,“到香港打醬油”成為深圳當前最熱的流行,而風行了30年的“港人北上”也就這樣變成了“深人南下”。
多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食品在我們的概念中越來越廉價,不說別的,大學食堂里大量被丟棄的剩菜剩飯就可以證實這一點。韓劇中的主婦因為能給家人做上一頓排骨而欣喜不已的情節,也曾被很多人嘲笑過。可是現在,因為價格的上漲,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食物的價值了。
回到食品漲價之初,綠豆價格的瘋長,曾經被歸罪于一位“養生大師”,因為這位“大師”宣稱,多種疾病的治法就是喝綠豆湯,甚至有個藥方每天要用5斤綠豆。一時間,綠豆成了“神藥”,“大師”也就無形中成為了漲價的推手之一。我們暫且不論綠豆高昂的身價是否是由“大師”一手策劃的,但是在此之前,綠豆確實是再普通不過的食材,因為被賦予了保健的價值,價格一步登天也就不足為奇了。
很多時候,價格并不能準確的體現價值,但是,誰又能準確地說出食品的價值應是什么呢?我想,食品對于我們來說,其終極價值就是可以維持人類的生命,賦予大家健康!
因為廉價,因為供應充足,對食物的輕視浪費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事,飽足的三餐讓越來越少的人會珍視食物。政府已經出臺了多種政策平抑物價,這一輪食品漲價風潮終會過去,但是,它留給我們的,不應只是經濟方面的思考,還有重拾對食物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