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是個移民國家,餐飲風味也是五花八門。總結起來,澳大利亞叫得響又與眾不同的特色菜有:澳大利亞肥牛排、小羊羔排、袋鼠肉、鱷魚肉、雪梨生牡蠣、昆士蘭醉蟹與鯡魚、南澳龍蝦、維州皇帝蟹和黑鮑魚、西澳金槍魚、塔斯馬尼亞的大馬哈魚、南大洋的南極蟹等,真是品不勝品,嘗不勝嘗。
在澳大利亞,肉、蛋、禽、海鮮、蔬菜和四季時令水果應有盡有,幾乎全部是自產自銷,很少依賴進口,而且品質優良,其中牛肉、海鮮、水果還遠銷世界各地。
從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1770年發現澳大利亞大陸到現在,滿打滿算才240年,澳大利亞是個年輕的國家,烹調歷史非常短。澳大利亞的土著人吃的食物少而精,沒有什么特色,又少有文字記載和發掘整理。一般來說,土著人的食譜是充分利用了這片土地的大量植物、動物和海產品,他們把一些水果曬干了帶在身上,如卡卡杜李子,它所含的維生素C是橙子的50倍。可是,英國人來到澳大利亞大陸后,全然無視這些當地資源,完全依靠進口糧食,后來逐漸種植和培育了一些從歐洲引進的谷物和動物。他們眼里的美食是那些大塊大塊的牛羊肉,然后用茶或朗姆酒沖下去。
以往,澳大利亞傳統的飲食文化以英格蘭、愛爾蘭風格為主。上世紀 50年代,隨著大量歐洲移民的涌入,也帶來了飲食文化的多樣化。意大利、希臘、法國、西班牙、土耳其等各國菜肴相繼在澳大利亞各地落戶生根,它不僅滿足了各地移民的需要,也給那里的英國后裔帶來了新的口味。
由于澳大利亞地廣人稀,聯邦政府不斷加大移民力度,亞洲食品在澳大利亞逐漸興盛,其主流是中國餐。從19世紀50年代淘金潮開始,華工就已經把中餐帶進澳大利亞。當時的許多小城鎮都可以找到中餐館。20世紀初,糖醋排骨、黑椒牛柳、咕老肉、杏仁雞丁就已經成為風行一時的異國情調菜肴。現在,澳大利亞任何一個小城鎮里都能看到中式餐館。在大城市里的唐人街,中餐館、酒樓更是鱗次櫛比。據說,在各國風味餐館中,中餐的數目最多,食客也最多,獨攬澳大利亞餐館的半壁江山。
20世紀50年代意大利餐飲傳入澳大利亞,人們外出吃飯開始流行吃澆汁意大利面條、煎炒牛肉蘑菇和意大利果子醬。60年代后期,對澳大利亞飲食來說是一個變革時期,也是人們生活日趨富裕的時代,對吃的興趣也迅速增長。意大利食風未過,又刮來法國風味。法國餐館也出現在城區的各個角落。它們的經營者中相當一部分是拿著食譜照貓畫虎的業余烹調愛好者,于是餐館里的菜式又變成了法式蛋糕、檸檬鴨等法國風味的食品。到了70年代,澳大利亞城市餐館中,盤子里的菜量大增,因為廚師們發現量大才能招引顧客。不但如此,而且幾乎每道菜都點綴有獼猴桃和番茄。70年代后期,隨著越南人的涌入,人們有幸嘗到了一些價格低廉的越南菜。可是沒過多久,越南風味就被咸、辣、甜的泰國菜所取代。泰國餐館就像當年的法國餐館一樣迅速遍及城區,并且風行了近10個年頭。于是,流行菜式又變成了魚餅、沙嗲豬肉和泰國面條。
到了90年代,各種菜式都匯合成了一種稱做“現代澳洲菜”的烹調方式。各家餐館的菜單上大多都有:燒烤金槍魚、辣椒醬燉雞胸、烤八爪魚、點綴三文魚和檸檬草的小比薩餅。當然,英國人傳進來的西餐傳統菜肴不可少,那就是炸魚、土豆條、蘑菇雞飯、咖喱雞、燉羊腿和雙層奶油的太妃布丁等。
如今的“現代澳洲菜”又開始采用“古代澳洲”原料,如袋鼠、鴕鳥、鱷魚、金合歡樹籽和土生胡椒等原料。現在到澳大利亞,餐館與人一樣,成了多元化的餐館,各國料理招牌隨處可見,而且包容性很強,不論是哪個國家的餐館,都或多或少融入了當地風味,一般的菜肴很難分清是亞洲還是歐洲還是澳洲本土風味了。
澳大利亞飲食歷史雖短,但卻融合世界各國、多民族的餐館特點,加上澳大利亞近海獨有的海產品如皇帝蟹、鮑魚、三文魚等,和當地特產鹿肉、鱷魚肉、袋鼠肉、鴕鳥肉等,又有多國不同民族的廚師在不斷改進加工,烹調技術在不斷改進,餐飲文化在不斷光大。
有人說,與別的國家相比,在澳大利亞,花同樣的錢,不但能大塊吃肉,大碗喝奶,還能細品海鮮。另外,每餐一定要給胃留點余地,因為大魚大肉后,往往還要再嘗嘗當地產的水果,一不留神就會吃過了量。最后,再來上一杯香濃的咖啡,才是一頓完美的澳大利亞特色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