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的同時避免因路徑選擇不當而導致的社會不穩定,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是下崗分流?還是改制分流?這是當年我國國有企業面臨過的不同改革路徑的選擇。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人都會記得那是很痛苦、很有爭議、風險壓力很大的選擇。為什么今天要重提這件事呢?
2010年9月15日《環球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古巴改革要裁百萬員工》,我仔細閱讀了這篇文章,并在網上查閱了許多關于古巴改革的文章。古巴全國國有機構職工510萬,計劃裁員100萬,裁員比例達到五分之一。其中“在明年3月底,預計全國裁減50多萬國有職工”。
古巴的做法實際上是讓職工“下崗分流”。這一下子讓我回憶起十多年前的情景。當時中國國有企業也面臨著十分困難的境況,全國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虧損面達到40%,一些地方國有企業的虧損面甚至達到70%至80%,許多國有企業已經停產或半停產。有些企業職工已經半年甚至更長時間領不到工資。面對這種情況靠財政來保障已不允許,何況當時的財政也沒有這個能力。有些地方政府為了緩解職工生活的困境,短期曾強壓銀行給企業發放“安定團結貸款”,實際上就是職工生活救濟款,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若長此以往銀行也該破產了。
怎么辦?在那樣一種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我們采取了“減員增效,下崗分流”這種破釜沉舟的辦法,這是一個風險極大的措施。當時的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建立起來,那么多職工下崗后如果直接分流到社會,靠什么生活?一旦處理不當,會發生很大的社會問題。那時采取在企業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的過渡性辦法,讓“再就業服務中心”成為職工由企業走向社會的中轉站。具體是:保持國有職工的身份,勞動關系不變,職工易于接收:給職工發放生活費用;對職工進行轉崗培訓。這個辦法盡管過渡性地緩解了下崗職工的生活困難,但“下崗分流”還是給下崗職工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困難、沖擊。許多年齡已40歲、50歲的職工由于技能專一年齡偏大,難以再就業,很多職工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當年許多地方政府的門口不斷有困難企業職工上訪,要求政府救濟企業救濟職工
冗員不是職工的責任,但冗員的載體卻是職工
讓職工“下崗分流”是不大講道理的,由政府繼續包起來職工是愿意的,但政府當時已無能為力了,采取“下崗分流”已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實踐證明:這個辦法付出的社會代價太大,尤其是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為此了付出了巨大犧牲!
那有沒有比“下崗分流”更積極更穩妥的辦法呢?在看到“下崗分流”帶來的問題時,許多地方就在探索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改制分流”:政府通過對還可以生存的國有中小企業進行改制,把原來的國有企業改制成民營企業,從企業體制、機制上解決問題,讓企業自己救自己,職工自己救自己。其路徑就是實現“兩個置換”:產權置換和身份置換。產權置換就是使國有中小企業民營化,讓企業走向市場,政府不再承擔無限責任;身份置換就是使國有職工成為社會人,讓職工走向市場,企業不再承擔無限責任。
在這個過程中職工可以選擇離開企業還是留在企業,但無論做哪種選擇,職工都可以得到一定的身份置換的經濟補償。經濟補償方式可以是現金,也可以是股權。企業改制以后,實現股權多元化。出資人到位,有人承擔風險,人們就會努力工作,企業就會發生變化。企業生存發展的邏輯就是這么簡單。“改制分流”的實質就是改制企業帶著職工“在崗分流”。
實踐證明:與“下崗分流”相比,“改制分流”(“在崗分流”)既可以達到分流職工的目的。又可以保護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最現實的益處就是國企職工仍然有崗位、有工資,基本生活有保障。如果改制企業今后發展得好,職工的工作、生活就更加有保障
如果企業改制時職工經濟補償得到的是股權,則成為企業改制直接的受益者。十多年過去了,許多改制企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些甚至從當年的虧損企業成為現在的上市公司。當然改制企業也有發展得不好的,企業重新陷入困境或破產。
如果不去改變國有企業的體制,只是單純地搞“下崗分流”,這只能解一時之難,不能解長久之危。推進國有企業“改制分流”,正是期望通過改變國有企業的體制,來解決計劃經濟體制帶來的冗員問題。體制的問題只能通過改變體制來解決。
“改制分流”就是從企業體制上解決問題。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后來之所以選擇“改制分流”,是被“逼”出來的,國有中小企業改制多數選擇“內部人持股”也是“逼”出來的。由于當時大多數國有中小企業都是虧損企業,外部投資者無論是外資資本還是民營資本,都會覺得企業虧損嚴重,并將職工安置視為負擔,對投資之后缺乏信心,所以少有外部投資者問津,加之國有企業職工對外部投資人心存疑慮,結果大多數國有中小企業實際上改制成為由內部人持股的企業。
改制企業職工以自己的身份置換補償金入股,成為企業股份的持有者,使改制后的企業成為職工們自己的企業。自己給自己干活,自己給自己當老板,豈有不認真負責之理?這種改制方式是在原有企業基礎之上的改革,有助于保持企業的連續性。維護企業社會的穩定。通過改革打破了“鐵飯碗”,撤走了“大鍋飯”,企業和職工們從此走向市場,面對競爭。這樣不僅減輕了國家的財政負擔,也改變了職工們的觀念。市場競爭和激勵機制一下子就將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和工作熱情調動了起來。人的解放就是生產力的最大解放。今天活躍在中國經濟舞臺上的不少企業,都是這樣的改制企業。
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當年進行改制的國有企業有上十萬個,涉及職工幾百萬人。如果當初讓這些職工全部“下崗分流”,情況會是怎樣的呢?這樣的情形簡直難以想象!
改革是有風險的,大的改革就有大的風險,最大的風險就是穩定。如果因為擔心引起社會不穩定而不敢改革,社會終有一天會更加不穩定。因此,國有企業的改革是必須的,但在改革的同時又要避免因路徑選擇不當而導致的社會不穩定,才是改革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