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比中世紀而言,過渡時期英國大學社會構成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貴族、中間階層、社會下層人士之子都成為大學社會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大學社會構成具有復雜性、多樣性以及世俗性與宗教性并存等特征。大學社會構成的變化增強了大學與社會的聯系,推動著大學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
關鍵詞:過渡時期;英國大學;社會構成;教育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9(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8-0162-04
過渡時期(1500-1750年)是英國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在社會變遷的背景下,英國大學教育也經歷著由傳統向現代的嬗變。這一時期,大學招生規模、教學內容以及社會構成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但國內對西方高等教育史的研究中?,F代大學以及作為現代大學起源的中世紀大學頗受關注,而處于從中世紀向現代過渡期間的近代早期大學幾乎成為研究的盲區。學界很少關注中世紀大學是怎樣向現代大學過渡的。即便偶有涉及,也將這段時間比喻為大學發展的“冰河期”,認為這一時期大學發展是停滯不前的。有鑒于此,本文將以大學社會構成為視角,考察其狀況、特點與影響,展現過渡時期英國大學教育的發展。
大學社會構成指大學生的社會出身。由于過渡時期英國大學主要是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因此。這一時期英國大學社會構成具體指的是這兩所傳統大學學生的社會出身。相比中世紀而言,過渡時期英國大學社會構成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貴族子弟紛紛入學。這里所言的貴族既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級世襲貴族。也包括從男爵、騎士、從騎士和紳士等中小貴族。中小貴族也稱為鄉紳”。貴族子弟入學是過渡時期英國大學教育中出現的新現象。中世紀貴族子弟通常是到比自家地位更高的貴族家庭,以仆從身份接受騎士教育,而不是上大學。據統計,1307-1485年的177年內,牛津、劍橋大學共招收30,000-45,000名學生,其中僅有88人是貴族子弟。可以說,中世紀貴族子弟入學僅僅是個例,而不是普遍現象。但這種延續了幾百年的傳統在過渡時期卻發生了改變。過渡時期貴族之子上大學成為“時尚之舉”。這一時期大貴族與鄉紳都紛紛讓后輩上大學。1575-1639年,牛津大學登記在冊的19816名學生中,有8456人來自貴族家庭。慣族家庭出生的學生約占總入學人數的一半。據勞倫斯·斯通教授統計,1603-1630年間,貴族人數約增加了3倍,但每年入學貴族子弟人數增加了4倍??梢?,過渡時期貴族子弟接受大學教育日益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其次。中間階層人士之子也紛紛涌進大學。中間階層的人指介于貴族與社會下層民眾之間的人。主要包括“享有市民權的城鎮市民與鄉村約曼農”。其中市民主要指城市手工業者、商人以及律師、醫生等專業人員。約曼農主要是鄉紳以下的自耕農。這一群體在史學家們的筆下也常常被稱為“平民”。
中間階層人士之子競相上大學也是過渡時期英國大學教育中出現的一種新現象。中世紀鄉村約曼農之子被束縛在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市民之子往往以學徒制方式接受專業技能的培訓。他們很少有機會上大學。但過渡時期,隨著財富的增加,中間階層人士對大學教育投入了極大的熱情。一些成功的商人通常會送后輩上大學。如約翰·艾莎姆是一名倫敦商人。曾讓次子到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學習。約翰的長子托馬斯本人雖然沒有上大學,卻讓兒子到劍橋大學女王學院接受教育。一些富有的約曼農也送后輩上大學。在劍橋大學蓋厄斯學院的入學登記冊中。1600-1640年,約曼農出身的學生所占比例由7%增長到15%。不僅如此。整個中間階層子弟入學人數都在增加。據統計,16世紀末、17世紀初,中間階層家庭出身的學生占牛津大學總入學人數的一半以上。他們成為過渡時期大學社會構成中的一個新群體。
再次。窮家子弟和教會神職人員依然是大學社會構成的—個組成部分,但人數急劇減少。中世紀大學主要是由教會建立,為教會培養、培訓神職人員服務的。學生往往具有教士身份,從教會領取俸祿,維持生活。因此,當時的大學生主要是希望進入教會,獲得穩定生活來源的窮家子弟或者是教會中希望提高布道水平的神職人員。如在中世紀教會史檔案中廣泛存在的例證是,神職人員經主教推薦,到大學學習幾年的拉丁文、邏輯學、布道等知識。完成學業后再回到先前任職的教區。但在過渡時期,英國發生了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剝奪了教會的財產,削弱了教會對大學的經濟資助。在此背景下,大學逐步推行付費教育。窮家子弟受教育的機會因此減少,他們在大學社會構成中所占比例也大大下降。1580-1612年,在牛津大學學生中,窮家子弟所占比例不超過2%。此外,宗教改革也迫使修士、修女還俗,神職人員因此大量減少,由16世紀初的35,000名減少到17世紀初的15,000名。在此背景下,到大學接受培訓的神職人員也相應減少。1580-1612年,神職人員在牛津大學學生中所占比例為2-11%。
由于缺少詳細、完備的入學登記表,我們難以直接了解過渡時期英國大學社會構成的狀況。但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過渡時期英國大學生來自社會各階層。這一點可以從入學登記冊保存最完整的劍橋大學蓋厄思學院學生的家庭背景中得到證明。該學院1584-1604年人學人員中,有26名從騎士之子,23名紳士之子,41名中等財富所有者(鄉紳或其它等級的人),12名約曼農之子,9名教士,6名倫敦市民之子,1名行政長官之子,1名法律博士之子和1名小財富所有者。在這份登記冊中,從騎士、紳士和部分中等財富所有者屬于貴族階層,約曼農、倫敦市民、行政長官、法律博士以及另外一部分中等財富所有者屬于中間階層,教士屬于神職人員,小財富所有者來自社會下層??梢?,在當時,各社會階層的人都有機會上大學。
二
通過對過渡時期英國大學社會構成狀況的考察,我們可以發現這一時期大學社會構成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過渡時期英國大學社會構成具有復雜性、多樣化特征。過渡時期的大學生來自非常廣泛的社會群體,包括大貴族、大量小鄉紳、越來越多的富有商人、約曼農以及律師、醫生等中間階層人士之子,甚至是窮家子弟。一直以來,史學家們強調貴族以及中間階層人士之子在大學中的地位,忽視了窮家子弟的存在。伊麗莎白時代的學者威廉·啥里遜曾抱怨說,大學日益剝奪了窮人受教育的機會。20世紀中葉,隨著社會史研究的興起。史學家大多承襲了這一觀點,認為以剝奪窮人受教育的機會為前提,貴族與中間階層人士之子涌進大學。從上文的考察中,我們可以發現,窮家子弟并沒有因為貴族子弟、富家子弟的增加而消失,他們仍然是當時大學社會構成中的一部分。
過渡時期部分窮家子弟能夠接受大學教育,有著特定的社會環境。首先,自中世紀以來,英國形成了捐贈辦學的傳統。社會各界人士向大學捐贈財物或地產。維持大學的發展。宗教改革前,捐贈辦學的主體是主教、修道院長等宗教人士。宗教改革后,捐贈者主要是世俗貴族以及一些富有的商人、律師等中間階層人士。1560-1640年間,他們向兩所大學捐贈設立了500份助學金,供窮家子弟維持生活,完成學業之用。其次,過渡時期英國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等級社會,貴族子弟往往帶著仆從上學。一些出身貧寒、天資聰穎的窮家子弟則以仆從身份陪伴貴族子弟入學。如彼得-弗雷希維爾爵士的兒子約翰在一所大學學習,后來又在另一所大學學習四年,期間一直由天資聰穎的窮佃農之子陪讀。帶著仆從上學,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對貴族子弟來說,上學不帶仆從是一件非常不體面的事情。仆人制的出現為窮家子弟上大學提供了機會,他們可以作為仆從養活自己,也可以與小主人一起接受教育。
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伴隨著貴族、鄉紳、中間階層子弟涌進大學,窮家子弟并沒有完全被排擠到大學之外。過渡時期大學社會構成包括窮人在內的社會各階層人士。這是過渡時期英國大學社會構成的一個顯著特征。
其次,大學社會構成主體日益世俗化。大學社會構成主體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重要問題。但他們的觀點不盡相同。馬克·柯蒂斯教授以蓋厄思學院為例,闡明鄉紳與貴族之子正“涌進大學”,成為“學生群體中的主導性因素”。洲(見下表)而瓊·西蒙女士卻依據同一份統計表,得出了不同的結論:“紳士人數的增長趨勢并不明顯,相反,這組數字表明,隨著下層人士減少,城市中間階層人士大幅增長”。
學者們對大學社會構成各執一詞。原因主要在于過渡時期英國各階層群體邊界相當模糊。一些成功的商人、專業人員等中間階層人士常常以紳士自居。受此影響??碌偎菇淌陔m然將學生分為三類:紳士,專業人員、商人,小所有者。但他認為專業人員和大商人“在市鎮擁有特權和責任,就像鄉紳在鄉村擁有特權和責任一樣”。從而,將專業人員與商人列入貴族等級,得出了大量富有、貴族家庭之子涌進大學的結論。西蒙女士認為雖然中間階層中的成功人士可以被稱為紳士,躋身上流社會,但并非所有人都能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因此,將中間階層列入貴族等級是有待商榷的。如果將中間階層進行單獨考察。會發現中間階層人士之子而不是鄉紳、貴族之子大量涌進大學。
筆者認為在過渡時期英國社會結構比較復雜,社會分層比較模糊的背景下,具體探討哪一階層的人成為大學社會構成主體已經投有多大意義。但如果換一個角度思考,我們會發現,無論學生主體是貴族抑或是中間階層人士之子都說明過渡時期英國大學中世俗學生群體逐漸取代了宗教學生群體,成為大學社會構成的主體。大學社會構成主體由中世紀神職人員轉變為過渡時期的世俗人士。這是過渡時期英國大學教育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
此外,過渡時期大學社會構成仍然具有宗教性特征。過渡時期英國發生了宗教改革,導致神職人員在大學社會構成中的比例急劇減少。但宗教改革并不是要取締宗教信仰,而是以國教取代天主教。宗教改革后,英國依然需要培養新教神職人員,也就是國教徒。因此,宗教改革并沒有剝奪牛津、劍橋大學培養神職人員的職能。事實上,英國宗教改革“擴大而不是減少了兩所大學在宗教方面的責任”。
過渡時期英國大學社會構成的宗教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士之子涌進大學。宗教改革后英國逐漸廢除了教士獨身制度,教士可以像世俗人士一樣結婚生子。過渡時期英國越來越多的教士之子為了躋身教會而上大學。牛津大學教士之子的比例,從1600年的5%上升到1637年的15%,1661年的21%,1810年的29%。二是仍然有在職神職人員到大學接受培訓。宗教改革時期,英國歷屆君主都強調宗教的正統性,并將維持宗教正統性視為政治忠誠的重要表現。而大學是向民眾灌輸忠誠與正統宗教,是培養國教徒的主要場所。正是從政治需求出發,大學教育才顯得尤為重要?!翱梢源_切地說正因為大學是培養教區牧師的基地,政府才對它們有如此大的興趣。”因此,宗教改革后英國大學仍然是培養教士的主要場所。這一時期英國建立了多所宗教性學院,主要招收牧師或準備為教會服務的人。如??怂怪鹘探⒒绞ンw學院,主要招收主教轄區中的牧師,試圖將他們培養成具有人文主義思想,能為公眾禱告的基督教新教徒。
過渡時期英國大學社會構成的變化加強了大學與社會的聯系,對大學與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一,貴族子弟入學加強了大學與鄉村的聯系。一方面,大學社會構成的變化將大學文化引進鄉村,增強了英國文化的同一性。貴族學生來自英國不同的地區,他們在大學接受教育以后,往往會回到家鄉,管理家族地產,有些人甚至兼任沒有薪俸的地方官員。這既提高了貴族管理地產和地方政務的能力,也推動著貴族將在大學接受到的主流文化傳到鄉村,改變了鄉村上層人士的生活方式與社會形象。接受過大學教育的鄉紳不再沉溺于放鷹養犬,轉而追求文化品位與多才多藝。鄉紳由此從中世紀的赳赳武夫轉變成為舉止優雅、彬彬有禮的紳士,另一方面貴族子弟入學也加大了地方對大學的資助力度,加強了地方權力向大學的滲透。大學與鄉村的聯系并不因為學生離校而中斷。相反,貴族學生返回家鄉后,往往會利用自身的社會資源,加大對大學的捐贈力度,推動各鄉村與相應的學院之間建立起密切的聯系。如劍橋大學蓋厄思學院一直受到諾福克郡捐贈人的慷慨捐助,幾乎成為諾福克郡的一所地方學院。貴族子弟入學既將大學文化引入到鄉村,也將鄉村的勢力滲透到大學,加強了大學和鄉村的聯系。
其二,大學社會構成的變化也拓寬了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密切了大學與社會的關系。中世紀大學主要培養服務于教會的神職人員,因此,學生畢業后往往會進入教會。大學作為教會的附屬機構,是獨立于社會之外的。過渡時期貴族、中間階層人士之子涌進大學,但這些人并不準備進入教會。宗教改革家拉蒂默曾為此抱怨說:“現在學院學生全是出身名門的人。但他們的父親并不想讓他們成為牧師,這使得承擔禱告之職的人員匱乏。”拉蒂默的抱怨可能有些夸張,卻說明貴族、中間階層人士之子涌進大學推動著學生的職業取向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理查德·泰勒對劍橋大學四所學院學生情況進行統計發現,1590-1640年間。這四所學院共培養7039人。其中264人擁有政治職務、41.3%的人進入教會、47.5%的人留在學院繼續深造、從事學術研究、281人進入世俗職業界,成為醫生、律師、教師。從這份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部分學生仍然會在教會中謀職,但也有部分學生會追求律師、醫生之職或出任國家各級政府官員,或回到家鄉經營家族地產。畢業生就業去向日益多元化,大學日益成為社會機構的一部分,為世俗社會輸送大量專業人才和管理人員。“到伊麗莎白時期,大學已經成為國家非常重要的輔助機構。是國家政策的支持者和國家公職人員的培養基地、也是教會培養牧師的主要場所”。
現代牛津、劍橋大學屬于精英學校。學生大多來自上流社會。中世紀。這兩所大學屬于教會學校,學生主要是教會神職人員以及希望進入教會的窮家子弟。而處于這兩個時代之間的大學社會構成則有著非常廣泛的社會基礎,社會各階層的人都有機會接受教育。大學社會構成主體有世俗性特征,但仍然具有宗教性色彩。亦教亦俗、復雜多元的大學社會構成既折射出英國社會變遷的進程,也密切了大學與社會的聯系。推動著英國教育機構的世俗化進程,在大學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