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結引發金融危機的原因時,有人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受到大的沖擊,其中一個原因是金融發展程度低,諸如衍生品這樣的金融創新還沒有出現或者形成規模,這個缺點卻幫了中國的大忙,猶如加了一道防火墻。除了中國金融機構購買的衍生品造成的損失,幾乎沒有發生類似歐美的其他金融資產損失。
這種看法確有合理之處。但是,如果由此得出結論,認為金融落后反而是優點,那就錯得離譜了。任何時候,創新都是正確的,創新的成果本身并沒有對錯,猶如工具,關鍵在于人們能否正確運用它。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正是金融創新賦予了金融在經濟生活中巨大的推動力量。落后的金融形態無法適應經濟規模的快速增長和擴大,對于已經高速發展了30多年的中國來說,后續的動力越來越需要求之于金融創新對產業經濟的助力。
資產證券化是金融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許多金融衍生產品都是基于此。引發美國次貸危機的也正是資產證券化產品,即“次級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危機”。
目前,我國資產證券化還處在初始階段。2005年,國家開發銀行和建設銀行分別試水信貸資產證券化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這是我國資產證券化試點范例。2008年10月,招商銀行順利發行了40.92億元信貸資產支持證券。截至2008年底,有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公司、財務公司發行的各類資產證券化產品51只,共計578億。此后,監管層在資產證券化方面表現得較為保守謹慎。有些銀行其實已經具有完備的產品設計方案,但之后卻無法出臺,而券商企業資產證券化也陷入了停滯狀態。
其實,次貸衍生品的設計具有根本缺陷,并通過多次證券化將風險反復放大,最后導致了嚴重的無法控制的損失。在次級住宅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基礎上,美國的投資銀行在金融創新中又以幾何級數的規模和速度推衍出了大量擔保債務憑證(CDO),CDO平方、CDO立方等產品,形成了一個數額巨大且錯綜復雜,難以評估風險的證券化產品交易網絡。
我國在嘗試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中,完全可以規避這些錯誤。比如嚴格限制資產池的風險,在資產證券化的初期,不允許證券化產品的再次證券化。這樣就可以完全控制好相關風險。其實,即便在美國金融危機后大部分金融創新產品受到重創之時,資產證券化的初級產品仍能保持穩步增長的勢頭。
資產的一次證券化產品風險是可控的,而且,我們還可以在這個層面上走得更遠一些,有所創新。比如,資產證券化主要是銀行在做,作為一種資產運營方式,資產證券化并非只有信貸資產可以這樣做,實體資產也可以證券化。在這個問題上,重慶曾提出了大膽的設想。重慶市提出其國有企業下一步改革的一大戰略方向就是綜合推進國有資產證券化改革。
重慶所說的資產證券化,不僅包括金融機構資產證券化,如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證券公司證券資產證券化,也包括國有企業上市融資、私募股權融資、利用收益權信托、收益權債券等創新形式實現存量資產證券化。這是對資產證券化的概念的再創新,這些資本運營方式,實現了從資源配置到風險配置的轉化。國有企業實現資產證券化后,其治理結構也可以更優化,監管將從原來單一的國資委的行政監管變成監管機構、交易所、行業協會、保薦機構、會計師、律師等“六位一體”的市場化監管,對于改善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水平也是有益的。
金融危機不僅不是讓我們止步的理由,對于中國,還算是一件好事。在我們還沒有開始啟動金融創新之前,已經見證了錯誤的案例,通過總結其失敗的教訓,能夠讓我們更好地選擇成本最小、風險最低的路徑,資產證券化,正可沿著更加清晰的路線加速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