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尼白手起家的創業歷程很“美國化”,富士通則是誕生于傳統的日本財閥企業體系之中。索尼的成功,也許沒有太多濃厚的“日本特色”,但是富士通在電子產業里的崛起(目前是全球第四大、日本第一大IT服務供應商,2009年度營業收入為500億美元),卻帶著濃厚的“日本特色”。
脫胎古河財閥和西門子聯姻
富士通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十五大財閥之一的古河財閥。古河財閥創始人古河寺兵衛于1874年開始從事制銅業,到19世紀90年代已經占據了日本銅產量的40%。隨著制銅業的成功,陸續成立了古河礦業(1905)、古河銀行(1917)和古河商事等古河財閥核心企業,以及旭電化工(1917)、橫濱護謨(1917)和古河電氣工業株式會社(1920)等。
1923年8月,古河電氣工業株式會社與德國西門子公司合作創建了富士電機制造株式會社。“富士”最初的原文名稱并不是現在的“FUJI”,而是“FUSI”,取自古河電工的首音“FU”和西門子的首音“SI”,并由F和S兩個字母的組合圖形作為公司徽標。富士電機制造株式會社于1984年更名為富士電機株式會社。2003年日本準許設立純粹控股公司之后,富士電機株式會社導入了把整體事業劃分成子公司的純粹控股公司體制,更名為富士電機控股株式會社,下轄富士電機系統株式會社、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會社等子公司。富士電機控股株式會社是一家上市公司,2010年3月底注冊資金475億日元,年銷售額6912億日元。
1935年6月,富士電機的通信和電話業務事業部分立,富士通信機制造株式會社正式成立。這一名稱中的“通信機”,在日語中就是“電話機”的意思,就是富士電機集團旗下的通信機制造企業。今天的“富士通株式會社”,是富士通信機制造株式會社開發電話機之外的業務,尤其是計算機業務之后才開始采用的名稱。富士通信機制造公司,作為富士電機的電話機業務子公司,成立之初由富士電機社長吉村萬治郎出任董事長,其他的董事和監事人員也都來自富士電機和古河電氣。公司資本金300萬日元,員工700人。富士通信機制造公司發展很快,1949年5月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1954年資本金達到6億日元。
從富士通信機到“通信與電子的富士通”
由于通信設備制造業務嚴重依賴于日本政府的電信部門和國營電信公司這一單一客戶,富士通信機制造公司在“擺脫國營電信公司”的壓力之下,從上世紀40年代末期開始著力開發新業務,1954年開發出了日本第一臺繼電器式計算機。但是,通過發展計算機業務,從富士通信機公司向“通信與電子的富士通”轉型,是在1959年底岡田完二郎(公司創立時的監事,原古河礦業社長)就任社長之后才開始的。1961年3月,岡田社長將公司改組為通信事業部和電子工業事業部兩個部門,8月將公司的簡稱定為“富士通”,11月又正式決定公司名稱為“富士通株式會社”,并使用“通信”和“電子”兩個詞作為副題。岡田作為社長領導富士通在上世紀60年代成為了日本電子產業領域里的先鋒企業,其1970年轉任會長。
在“通信與電子的富士通”之后,富士通又采用了“開辟信息時代的富士通”和“信賴與創造的富士通”等公司戰略目標與定位,逐漸確立起了富士通在日本國產計算機領域里的領導者地位。1961年在將主要是計算機開發業務的電子工業事業部放在與公司主營的通信設備業務平起平坐的位置時,實際是一個部門(計算機)在燒另一個部門(通信機)賺來的錢。在1962年岡田提出富士通“要在電子計算機上孤注一擲”時,計算機業務還是虧損的(當時還沒有任何一家日本企業的計算機業務是盈利的),并且占富士通銷售收入的份額還不足10%??梢哉f,岡田社長的個人因素在促使富士通從通信機制造企業轉型為計算機制造企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那么岡田是如何具有這種眼光和魄力的呢?這也許可以從他的個人職業經歷中至少得到部分解釋。
岡田完二郎:富士通戰略轉型的日式治理因素
岡田完二郎生于1891年,1913年畢業于日本一橋大學的前身東京高等商業學校。因為仰慕古河財閥創始人古河寺兵衛而進入了古河合名公司(合名公司一般為財閥系列企業的控股企業或說母公司)。岡田精通英語、德語,上世紀20年代作為調查員出訪歐美諸國,進行“關于歐美諸國的調查研究”。1941年,古河合名公司與古河礦業公司合并,岡田升任古河財閥核心企業古河礦業的董事。1945年10月日本戰敗之后,古河財閥的第四代家族傳人古河從純辭去了古河礦業社長職務,岡田接任,成為了第一位與古河家族沒有血緣關系的社長,也可以說是古河財閥的第一位職業經理人。1946年底,岡田因為日本解散財閥而從古河礦業社長的位置上被免職,1947年進入語部興產公司,1952年出任語部興產的副社長,1958年隨語部興產原社長去世而從語部興產退位。
離開古河財閥,作為職業經理人在語部興產工作了十余年,已經68歲了的岡田,受時任富士電機社長兼富士通社長的和田恒輔的邀請,出任了富士通的社長。古河電氣實際上比古河礦業低一個級別,因為古河礦業是財閥的核心,并且是由古河合名與古河礦業合并而成的,實際是整個財閥的母公司。一位古河財閥核心企業古河礦業的前社長,出任作為古河財閥孫級公司的富士通的社長,應該不僅僅是“屈尊”或者“大材小用”那么簡單。這一“奇跡”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岡田看好計算機。岡田雖是經濟學專業出身,但是癡迷于高新技術。在岡田出任社長之前,富士通的社長基本上由母公司富士電機的高管兼任。富士通業務快速發展的勢頭和岡田的特殊身份,帶給了富士通相對于富士電機的獨立性,使富士通能夠做出“在開發電子計算機上孤注一擲”這種大膽甚至近乎賭博性質的決策。
在坐滿了來自富士電機及古河系其他企業的大人物們的富士通董事會上,來自富士通經理層和年輕技術人員們的關于發展計算機業務的提議,按照正常的“人人平等一人一票”原則是不可能通過的。但是岡田的特殊地位,使他可以頂住守舊的董事們的壓力,而支持年輕經理和技術人員的創新。用岡田自己的話說,“比如有10名董事,其中有3人贊成的話就應該下令去做;如果有5人贊成的話,就已經動手晚矣”。在1960年決定興建計算機制造工廠時,董事們紛紛質疑:“我們公司靠國營電信公司的工作,就已經獲得了足夠的收益,何必還建計算機工廠呢?”“把通信部門汗流浹背掙來的錢投進前途未卜的計算機,豈不是對股東的背信棄義的行為嗎?”但是岡田堅持做,他勸服說:“諸位學習的太不夠了,單靠國營電信公司的業務,富士通就不過是一個承包工廠,無法獲得飛躍發展,我咨詢過的電子專家和公司經營者都認為電子計算機產業前景廣闊?!?/p>
股權分散、機構投資者和交叉持股并存
雖然出身于財閥這種舊時的日本企業制度之下,但是富士通成功地崛起于“美國模式”主導的IT產業,其股東和股權結構也逐步演變為了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股權分散公司模式。截至2009年3月底,富士通前十大股東合計持股34.85%,其中7家為金融和信托機構。母公司富士電機直接持有4.58%的富士通股份,富士電機附屬公司富士電機系統公司持有3.96%,富士通員工持股會持有1.37%,這三者合計為9.91%。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從出身上來說,富士通是富士電機的子公司,但是由于富士通的規模比較大,并且反過來又持有富士電機的股份高達10.40%,在股權隸屬上,富士電機和富士通已經是互為母子公司的關系了。兩家大型股權分散的上市公司之間的這種相互持股關系,在英美治理模式中是很少見的,這也許算是富士通身上仍然具有的一個重要的“日本特色”。
一般認為,以產品創新為主的電子行業需要靈活性,英美式公司治理占優;而以流程創新為主的產業,如汽車,日德式公司治理占優。但是,脫胎于舊式財閥企業的富士通卻能夠“變通與靈活”,在電子行業里走在世界前列,這也許說明,公司治理模式對公司戰略行為和業績的影響也許不是單一和線性的。公司的成長,既要依存于其歷史,又要走出其歷史。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