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公務員成為了國內大多數大學生畢業生的職業首選,每年報考公務員的火爆場面不亞于高考,圍繞公務員考試展開的一系列培訓、輔導、服務幾乎形成了一條產業鏈。對整個社會而言,“千軍萬馬”考公務員的現象也許是非理性的,但對于大學生而言,公務員的職業選擇絕對是理性的,因為公務員的實際收入實在是太有誘惑力了。需要注意的是,這里說的實際收入不是工資單上的薪水,實際收入包括了給定工作環境和工作時間下的所有福利、津貼及其他隱性收入。
價格是市場調節供求關系的信號,勞動力市場就是通過工資收入來調整勞動力的需求和供給的。不難想見,除了公務員這種具有“權力尋租”空間的職業以外,具有壟斷性和專營權的企業,比如電力、電信、石油等企業,也應該是大學生的理想單位。在中國,由于政府的權力高度集中且缺乏監督,具有行政權力或者靠近權力的人都有機會獲得高額“租金”。而壟斷企業的既得利益者本身就是政府官員,因此對壟斷企業缺乏一個規范其定價行為的機制,造成一些壟斷企業一方面拿著國家的補貼,一方面還可以給員工提供很高的福利。壟斷企業的管理成本和運營永遠是一本糊涂賬,監管部門從來就沒有解釋過它們為何能夠在年年虧損的情況下發獎金。
因此,對于中國的勞動力市場而言,被行政權力和壟斷扭曲的工資信號并不能反映真實的勞動力供求關系,也無法起到有效配置要素資源的作用。從表面上看,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不同行業、不同人群的收入差別也很大,但基本是符合市場規律的。一般來說,工資(實際收入)應該體現教育水平(人力資本)、工作時間、工作風險和強度的整體回報率。不同行業的差別造成的工資收入差距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把職業安全性、穩定性、工作強度、閑暇時間等因素的價格考慮進去,各個行業的勞動力價格應該大體相當,不會有很大差別。比如在美國,大學教授的薪水一般是5–6萬美金,但由于其工作時間較靈活,工作穩定性和安全性較高,其實際收入應該與一位在IT公司工作、年薪8–10萬年薪的工程師大體等同。建筑工人的薪水一般要大大高于同等教育水平的超市工人,因為室外工作的風險系數和工作強度遠遠高于在室內工作的超市工作人員。對于壟斷企業或者政府部分的員工而言,由于已經享受了穩定的福利保障和舒適的工作環境,薪水也應相應地低于企業職員的工資水平。當然,做到這點,需要相應管制部門對壟斷企業漲工資、發放福利的行為進行嚴格監管,就像自來水收費漲價需要聽證一樣。
從長期來看,勞動力價格信號失靈產生的后果是很嚴重的。太多的人力資源集中在了政府機構,企業則大量缺乏高水平的創新人才,優秀的本科生到了壟斷企業,基本不用動腦筋就能享受高收入,久而久之消磨了年輕人的創造力和進取心。如果不能讓大部分充滿激情和創造力的年輕人去創業、開發新產品,而是集中到公共服務部門和壟斷企業,企業哪里來的國際競爭力?經濟還能否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