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國相比,目前我國金融產品過于單一,衍生品基本沒有,信用風險與流動性風險主要集中于銀行業。作為金融創新的基石,資產證券化可以改變風險的生存狀態,使風險由存量化變成流量化,降低信用風險在銀行界的高度集中和減少社會流動性過多的問題,并且可以為銀行發展中間業務、進行金融創新和資本市場改革和發展提供新的產品。因此,我國還是應該加大資產證券化和金融創新的力度。
近年來我國已試著推出了信貸資產證券化、集合債券、集合票據等資產證券化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資產的流動性。但還應繼續加大金融創新的力度,與此同時要充分總結美國次貸危機的經驗教訓,加強監管和引導,積極推進我國資產證券化健康發展。
保證基礎資產質量真實,從源頭上控制證券化的風險
推進資產證券化應避免盲目性,保證基礎資產的質量。美國次貸危機的風險源頭正是“次級抵押貸款”,這類貸款的還款來源沒有保障,主要依靠房產的升值來覆蓋貸款風險敞口,未來可預見的現金流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將此類資產打包證券化,層層疊加,其信用風險勢必會傳遞到債券市場。所以,在設計證券化產品結構時,必須要保證基礎資產的質量,并且保證衍生品的規模與基礎資產的價值比例合理。
規范信用評級體系,防范中介機構發生道德風險
信用評級在資產證券化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由于結構性產品的復雜性,投資者通常高度依賴于評級機構的評級。如果評級機構受利益驅使、技術制約等因素影響,不能對證券化后的衍生品風險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無疑將給投資者乃至整個市場帶來巨大的風險。此次美國次貸危機發生過程中,信用評級機構盲目預期房地產市場持續繁榮,給很多低質量的次級抵押貸款債券較高的評價,完全忽視了對借款者償還能力的考察。因此,我國要培育一批獨立、公正、被市場普遍認可的信用評級機構,建立合理的評級規則體系,使得評級機構能夠充分考量評價資產的風險和收益,正確評價資產的質量。
加強和改善金融監管,有效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
美國證券監管部門對證券化產品的發行實行的是備案制度。對房地美、房利美這些有政府背景的機構發行證券化產品,采取豁免審核的做法,監管部門實際上完全放棄了監管職責,為危機出現埋下了隱患。這次金融危機表明,衍生品過度泛濫,盲目放松監管,最終必然導致金融市場的系統性崩潰。因此,必須加強對金融創新活動的日常監管和調控,密切跟蹤市場的發展,了解產品的創新流程,審慎評估創新產品的風險,及時發現金融運行中的不穩定因素。
重視證券化后的基礎資產管理
引發美國次貸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投機泛濫,市場參與者不關注基礎資產的質量和真實價值,而更關心衍生品的貸款服務管理。銀行等相關中介機構不是將貸款證券化后就萬事大吉了,必須持續關注基礎資產的質量和信用風險。不良資產證券化后,商業銀行要了解每筆基礎資產及借款人信息,并且擁有管理和處置不良資產的專門技術和人才。
完善資產證券化的信息披露制度
基礎資產池信息及預期現金流,是投資者了解產品和投資定價的基礎。如果不能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對投資者而言后果將是災難性的。美國次貸危機中就存在著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市場失靈,有關次級抵押貸款的大量真實信息沒有很好地傳遞給投資者。我國資產證券化仍處在試點階段,加強和規范基礎資產池的信息披露,既是保護投資者利益的需要,也是活躍證券化產品二級市場和防范風險的基礎。必須完善資產證券化的信息披露制度、監管機構行政公開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