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包鄂經濟圈沿黃經濟帶
隨著國家全方位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不斷加強,全國由南到北正在形成珠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隴海一蘭新經濟帶和京津一呼包銀經濟帶,四條連接東西部的經濟增長軸線將構成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新格局,這種以經濟帶建設帶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生產力布局的新趨勢,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促進地區經濟在更高的程度上協調發展。
“呼包鄂經濟圈”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它真正開始發展壯大是在國家“十五”規劃期間。為了使呼包鄂地區更符合未來經濟發展的宏觀戰略構想,自治區黨委、政府組織編制了《內蒙古呼包鄂經濟圈及沿黃經濟帶重點產業發展規劃》,從工業同區管理、政策支持、組織實施上制定了具體措施和配套政策。規劃必須進一步加強區域統籌,積極推進一體化發展,今后,各工業園區不再單獨建設生活服務區,要突破行政界限,和城鎮建設融為一體,用工業化促進城鎮化發展。沿黃各地區也要從區域全局出發,進一步統籌規劃產業布局,集中布局以能源、化工、農畜產品加工、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等為主的工業園區,培育幾個跨河跨區域的工業基地,聯結打造成沿黃經濟帶。特別在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工作會議上,民主黨常委們建議構建以內蒙古為中心與支點,輻射和涵蓋蒙古國和俄羅斯西伯利亞中部地區的經濟合作區域——“北亞經濟圈”,并將構建“北亞經濟圈”列入自治區“十二五”規劃,擴大內蒙古經濟的對外開放水平,全力推進內蒙古沿黃經濟帶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作為構建“北亞經濟圈”重要組成部分的呼包鄂經濟圈沿黃經濟帶,這個被稱為內蒙古的“金三角”地區,又稱呼包鄂經濟圈沿黃經濟帶,已在國家和全區形成統一概念。
二、內蒙古發展呼包鄂經濟圈沿黃經濟帶優劣勢分析及前景展望
當前,如何適應經濟發展新形勢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整合優勢,形成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的局面,已成為內蒙古和鄰近地區區域交流和聯系的重要內容,這也使得加快呼包鄂經濟圈沿黃經濟帶建設步伐更具有緊迫性和現實意義。加快發展呼包鄂經濟圈沿黃經濟帶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條件上優劣并存。劣勢有,雖然我區在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三大區域發展戰略中得到國家重點支持,但在其中難以準確定位,發展空間受到限制。欠發達的基本區情沒有改變,發展不足的問題尚未解決,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生態環境脆弱,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相互交織。優勢有,從國家大背景優勢來看,京津一呼包銀經濟帶是以京包一包蘭鐵路和110國道為主軸線,以北京、天津、唐山、大同、呼和浩特、包頭、銀川等節點城市為依托形成的經濟區域,該經濟帶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寧夏6省市和陜西的北部地區,是橫貫三北(東北、華北、西北)的中國北部地區的聯系紐帶。該經濟帶腹地是中國著名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晉北、陜北、蒙西是中國最主要的煤炭和石油天然氣產區。東部包括京津唐在內的大北京地區與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地區并稱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進一步帶動信息、知識和資本密集的大北京地區的騰飛,加快以北京、天津為龍頭的京津一包括呼包銀經濟帶的形成和發展。
從我區的優勢看:資源優勢上,這里資源富集,煤炭、稀土、鐵等儲量豐富。3市煤炭資源豐富,探明儲量為1592億噸,占內蒙古已探明儲量的70%:天然氣總資源量富集,2002年底探明儲量為7882億立方米,其中蘇里格天然氣探明儲量已達6026億立方米,是我國最大的天然氣整裝氣田:稀土資源居世界首位,白云鄂博稀土總儲量就達l億噸,約占世界已探明儲量的50%以上,占全國儲量的80%以上;探明的鐵礦保有儲量17億噸,占全區保有儲量的70%,有色金屬和非有色金屬礦產資源蘊藏量也極為豐富。黃河貫穿這個“金三角”腹地近千里,相對充足的水源為呼包鄂地區經濟發展和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從地理位置上講,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3市位于內蒙古中部的土默川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上。這里交通便利,公路、鐵路、航空網密布,距離北京和二連口岸均為400多公里,呼包鄂地區地處黃河中上游和環渤海經濟圈,是溝通華北、東北與西北地區的樞紐,距京津發達地區和出海口僅600多公里。毗鄰邊境,擁有滿都拉口岸,鄰近二連浩特口岸,是我國向俄羅斯等國開放的前沿。
展望內蒙古呼包鄂經濟圈沿黃經濟帶的未來,前景十分可觀。3市地區工業基礎雄厚、城鎮化水平高、科研力量強,在合作方面有著很強的互補性。只要通過政策進行科學引導。資源、資金等生產要素就能實現合理流動,就會形成發展的合力。呼包鄂一體化經濟圈作為自治區最具活力的地區,已經實現了率先發展,并朝著全國重要城市集群的目標邁進。3市在我區是總體區域發展戰略布局中的重要經濟板塊,目前仍屬于內蒙古經濟發展的最快區域,同時也是我國幾個區域核心增長極之一。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地處西部的呼包鄂著力進行環境創新。包頭擁有文明城市、宜居城市、森林城市、園林城市4個品牌;呼和浩特城市建設同步實施了“三年小改觀、五年中改觀、七年大改觀”工程,如今已進入“十年巨變”的新階段:鄂爾多斯大手筆建設新區,其中水改工程就投入20多億元。為留住天上水,攔截地表水,形成城中湖,烏蘭木倫河改造工程正在加緊建設。另外,鄂爾多斯加大研發,煤直接液化、間接液化都拿出了合格油品。目前,這里擁有世界第一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直接液化生產線、國內第一條煤間接液化生產線和第一條粉煤灰提取氧化鋁生產線,擁有國內最大的稀土研發基地,最大的重軌、無縫管、合金鋁生產基地,擁有世界上第一個單井年產原煤2000萬噸的煤礦和亞洲裝機容最最大的火力發電廠。呼包鄂3市不僅交替領先、競相發展,也開始謀劃合作共贏、互補提升,合力打造區域城市群。呼包鄂地區成為首批國家級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創新試驗區之后,打破傳統區域界限,以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主,促進信息技術向經濟各個環節全面滲透。以企業信息化為突破口,拉動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全面發展。目前,有關部門已開始在呼包鄂地區規劃龍頭企業信息化示范、規模以上企業信息化達標、中小企業信息化普及、信息化基礎設施覆蓋、信息化普及培訓和消費信息資源開發等6大工程,構建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技術創新服務、電子商務服務、物流信息公共服務、企業誠信體系服務、奶業生產安全管理服務、網絡安全服務、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服務、消費信息綜合服務9大平臺。此外,致力交通同環、旅游同線、環境同治、產業同鏈,3市已完成高速公路連接,形成1小時經濟圈;民俗風情、名勝古跡、草原沙漠等資源已打造成統一的旅游產品,當前,呼包鄂的主要任務就是而對機遇和挑戰。冷靜思考,超前謀劃,調整完善發展思路,認真研究具體措施,以開闊的眼界,商起點地做好宅問布局的整體規劃,努力拓展發展空間,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進程中謀求自身更好更快的發展。
三、促進呼包鄂經濟圈沿黃經濟帶整體對策措施
當前,正值區域經濟一體化向縱深發展、區域合作與競爭日益加深、國際國內生產要素加速流動的重要階段,也是國內經濟形勢更加復雜多變、區域經濟重新“站位”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呼包鄂經濟圈沿黃經濟帶首先要準確定位,選準走好建設發展的路子。以適應新形勢變化,加快呼包鄂經濟圈沿黃經濟帶的建設步伐,是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呼包鄂經濟圈沿黃經濟帶進一步開發建設的主要指南與保障。具體對策措施有幾個方面:
(一)構建呼包鄂經濟圈現代產業體系
抓住國內外產業轉移、繁榮發展服務業和打造制造業強區的機遇,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實行骨干企業帶動、工業園區帶動、技術創新帶動和外向型經濟帶動戰略,突出發展支柱產業、優勢企業和品牌產品,加快構筑現代產業體系。1,著力打造食品及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一批優勢產區與加工企業集中配套的農產品基地,形成布局合理、產加銷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2,著力打造能源及煤化工基地,拉長延伸煤炭工業產業鏈,推進煤熱電一體化經營,規范發展熱電和綜合利用電廠,將呼包鄂地區打造成內蒙古重要的能源基地。3,著力打造精品鋼鐵基地,推進區內鋼鐵企業的兼并聯合重組,提高鋼鐵產業集中度,規劃建設大型精品鋼鐵基地。
(二)加快構建內蒙古一體化的城市帶綜合交通基礎設施體系
加快交通設施的高速化網絡化建設。積極發展以快速客運為主的公共交通體系是發展內蒙古沿黃城市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逐步實現區域大交通和城市交通、長途公共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鄉村公路與城市道路的有機銜接,實現城際交通聯系的“高速化”和“公交化”。
(三)加速促進呼包鄂經濟圈沿黃經濟帶內各城市群商貿、金融、科技、人才、信息、旅游市場一體化
要以市場為導向,鏟除城市群內區域合作的各種障礙,打破地區封鎖的格局。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在城市群范圍內統一工業制品、農產品質量標準、檢驗檢測標準和認證標準,互相認同對方的鑒定結果,促進商品自由流通,使商品、資金、勞動力和人才、技術、產權、信息等實現無障礙流動。
(四)走好錯位發展的路子
遵循發揮比較優勢、形成發展合力的原則,根據區位交通、資源和產業基礎狀況,明確功能定位,優化產業布局,突出特色發展、錯位發展。積極發展以包鄂兩市為依托的工業園區優勢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沿河經濟,重點培育煤化工、機械制造、生物技術、醫藥食品、紡織服裝五大優勢產業集群,加快發展商貿流通、文化旅游兩大特色產業。加快發展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大力培育能源、化工、食品、紡織、林木、機械等六大產業,形成加工業產業集群。
(五)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
堅持以集約化煤、油加工為龍頭,大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優勢企業擴張。堅持以培植品牌服裝為主線,盡快提升棉紡、毛紡、染整、面料、服裝、纖維等產品檔次。堅持以大型骨干造紙企業為依托,大力擴張原料木漿的生產能力,帶動發展制漿及紙制品業。堅持以醫藥骨干企業為引領,重點發展抗生素系列產品、中成藥深加工、生物工程藥,打造魯南醫藥生產基地。堅持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為重點,加強產業技術和工程研究創新平臺建設,著力培植壯大一批技術先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成長性龍頭企業。
(六)提升城市化建設水平
按照“軸線集聚、極化帶動”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以區域內交通干線為軸線,重點培育區域中心城市、膨脹縣域中心城市,發展中心鎮和重點鎮,調整優化經濟布局,完善城鎮功能定位,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構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配套發展的城鎮發展新體系,加速推進城鎮化發展進程。高起點規劃建設區域中心城市,擴大城市規模,提高集聚擴散效應,增強輻射帶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