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來。我國云南、貴州、廣西、四川南部等地出現嚴重干旱,局部地區甚至出現特大干旱,與常年同期相比,上述地區降水量較常年普遍偏少3-5成。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云南、貴州兩省平均降水壁分別只有163.7毫米和153.2毫米。干旱導致西南部分地區出現人畜飲水困難。糧食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水資源緊缺已嚴重影響到工農業生產和城鄉人民生活。水資源的供給能力直接制約著農業發展,維系著農業生態系統及糧食安全。因此,面對我國人口急劇膨脹、糧食需求剛性增長的國情,分析農業水資源緊缺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探討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農業水資源。尋求增加糧食有效供給途徑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國農業水資源的特點
我國農業水資源時空分布極其不均。從空間上。農業水資源與耕地和生產力分布不相匹配。,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量占全國的82%。而耕地僅占36%,人口占54%。黃淮海平原擁有中國20%的人口和可耕地,但糧食產量僅占總產量的25%,平均水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0%。高密度的人口和集約耕作使得地下水儲量以年均1米的速度遞減。并使得該地區的農業水資源短缺問題大大惡化。從時間上,我國降水量年內年際變化大,降水時間分配上呈現明顯的雨熱同期。基本上是夏秋多、冬春少。總體表現為降水量越少的地區,年內集中程度越高。近20年來,全國地表水資源量和水資源總量變化不大。但南方地區河川徑流量和水資源總量有所增加,而北方地區水資源量減少明顯。北方部分流域已從周期性的水資源短缺轉變成絕對性短缺。
二、我國農業水資源日益緊缺,危及糧食安全
(一)農業水資源供求矛盾日益嚴峻,農業用水很難得到保證
我國雖然水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和單位面積耕地占有量小,大部分地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糧食的數量與質量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要求有更大的供水量。農業水資源的供給能力主要取決于水資源總量的增長和其它競爭性用途的增長狀況,通過對我國幾十年來不同部門水資源使用情況的統曲(見表1),從1949-2007年,我國農業、工業和生活供水總量增加了5.6倍。而農業用水量自1993年之后所占比重開始下降。總量趨穩。工業和生活用水卻逐年增加。農業用水比重從97%下降到61.9%;與此同時,工業和生活用水比重分別由Z3%和0.6%上升到24.1%和12.2%。工業和生活用水基本引自農林或灌溉水源地,農業用水逐漸被工業和生活用水擠占,其根本原因是單位水資源在工業和生活部門所產生的效益遠遠高于在農業部門所產生的效益。因此,隨著我國社會工業化和人口城市億的本斷發展,只要有比較利益的存在,農業用水的份額還將會繼續下降,據估計。到2050年該份額將下降到54%(謝東輝,2007)。
(二)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節水技術總體水平低
我國農業水資源短缺嚴重,但同時又存在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和浪費嚴重的現象,水資源短缺與粗放低效利用的狀況并存,而水資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程度(李曉青,2007)。水的利用效率比較低,每立方米水的糧食生產能力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生產單位糧食用水是發達國家的2到2.5倍。另外,雖然我國逐漸總結和推廣了多種節水技術,但從整體看,我國農業節水技術水平偏低。以節水灌溉為例,2008年全國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41.8%,渠道防滲和管道輸水灌溉等方式仍占主導地位,約占全部工程節水灌溉面積的42.8%,噴灌和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方式僅占有效灌溉面積的7%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三)水資源污染嚴重,威脅糧食的質量安全
統計顯示,長江、黃河、淮河等七大江河水系劣v類水質占28.4%。水污染已出現由支流向主延伸、由城市向農村蔓延、由地表水向地下水滲透、由陸地向海域發展的趨勢,此外,利用污水灌溉是我國農田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被污染的河流水川于灌溉,對土壤環境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威脅著我國的糧食質量安全。
(四)降水量呈歷史下降趨勢
統計我國2000-2007年水資源情況可知,2000年降水量為60092億立方米,到2007年,降水量57763億立打米,減少約2329億立方水。我國大部分水資源主要來源于大氣降水,降水量的減少尤疑使農業水資源緊缺更加嚴峻,部分地區“靠天吃飯”的糧食生產模式受到嚴峻挑戰,甚至危及糧食安全。
(五)連續干旱加重農業水資源緊缺,造成糧食減產嚴重
巾于水資源短缺,我國荒漠化干旱十分嚴重,農業灌溉水危機隨著近幾年干旱的頻繁發生也變得日益尖銳。由于70%的糧食產自灌溉區,而農業用水中80%以上又用于耕地灌溉,連年干旱危害農作物生產,威脅著我國的糧食安全。據統計,1991年以來,我國平均因旱受災面積占耕地面積的21.3%,平均因旱損失糧食達289.4億公斤,我國政府日前發布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指出,百年-來平均氣溫上升了0.5-0.8攝氏度。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1世紀后半期,我國的小麥、水稻和玉米等農作物產量最多可能下降37%,糧食安全將受到嚴重影響。
三、可持續利用水資源: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
針對以上農業水資源日益緊缺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分析,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只有采用果敢有力的水資源利用措施,才能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社會穩定。
(一)應借鑒世界先進的水資源管理模式。緩解農業水資源的供求矛盾
縱觀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得到以下啟示:1,面對市場,實施“事企”剝離:2,建立節水灌溉經濟激勵機制:3,建立用戶參與管理決策的民主管理機制;4,建立水價體系;5,制定相關法律:6,運用現代衛星遙感技術。
(二)推廣農業節水技術并提高企業廢污水的再利用率
發展節水灌溉技術需要從我國國情出發,重視改進地面灌溉技術;推廣噴、微灌技術;開發自動化、現代化的節水灌溉系統,推動我國傳統農業向高效優質農業的轉化(彭世彰,2004)。同時,企業廢污水經過一定的處理用來農田灌溉,不僅提供了一個廢污水凈化的途徑,而且可以增加農業用水來源。但是,使用污水灌溉必須做好污灌前的預處理工作,否則不但破壞農田生態環境,而且危機糧食質量安全。另外,通過非糧食農業生產節水建設帶動整個農業節水也十分必要,農業用水量的增長更多地來自非糧食作物種植需水的擴張,而不是糧食作物本身。通過對非糧食生產節水工程的投資來促進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可能是一個效益更高的途徑(馬曉河,2006)。
此外,建設跨流域調水工程和具有蓄水能力的大型龍頭水庫的水電站,開展國內外以及我國各地區的虛擬水貿易,可以緩解部分地區水資源壓力,保障水資源和糧食安全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