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色污染”的危害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塑料制品、包裝品使用后被遺棄于環境中對環境所造成的污染。造成污染的品種主要有塑料包裝袋、泡沫塑料餐盒、一次性飲料杯、農用塑料薄膜及其他塑料包裝用品等。中國目前使用的塑料制品一般是不可降解的,這些塑料以發泡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或聚丙烯為原料,其分子量在兩萬以上,只有分子量降到:2000以下時,才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所利用,被降解為水、二氧化碳和其他簡單無機物質,而這一過程至少需要200年。
“白色污染”在視覺上給人們帶來不良刺激、影響環境的美感。同時,“白色污染”還具有潛在的危害:1 嚴重危害動物(人)的身體健康。目前市場上使用的超薄塑料袋溫度達到65℃時,塑料袋中所含的雙酚類等有毒物就會析出,滲入到食物中,同時聚苯乙烯類物質有強烈刺激性,濃度高時有麻醉作用,對人和動物的肝臟、腎臟及中樞神經系統等造成損害。2 使土壤環境惡化。造成農作物減產。3 焚燒后產生有毒氣體,造成二次污染。4 給垃圾填埋帶來困難,產生潛在危害。在城市生活垃圾中,白色污染物所占的質量百分比很小,但體積百分比卻非常大。5 對海洋和水利工程造成危害廢棄塑料對海洋的污染已經成為國際性問題。目前,長江上游順江而下的大量白色垃圾不僅嚴重污染水面,也給葛洲壩水電站和三峽水利樞紐的順利運行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
二、調查內容及統計分析
本次調查對呼和浩特市年齡在20-60歲的100名購物者進行了調查;其中男性占57%,女性占43%。文化程度從初中到研究生及以上不等,以大學文化程度的人為主,占到了58%,其次為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5%。調查基本反映出不同年齡和文化程度的人對白色污染的了解和使用情況。
被調查者有89%都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只有11%的被調查者不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這反映出呼和浩特市市民對于白色污染絕大多數還是了解的。對于2008年6月1日以后“限塑令”的實施,有98%的被調查者都知道這樣的規定,只有2%的被調查者不知道這一規定。可見,“限塑令”在呼和浩特市的各大小超市得到了普遍實施。
有79%的被調查者了解一次性塑料制品會給環境和人體造成危害,有21%的被調查者不了解一次性塑料制品會給環境和人體造成危害。正是因為近8成的人了解一次性塑料制品會給環境和人體造成危害,才會有8成的人支持限制塑料袋使用的做法。對于不了解一次性塑料制品會給環境和人體造成危害的21%的被調查者,其中有人表示盡管不知道有什么危害,但是國家采取了這樣的措施肯定有其必要,因此,有89%的被調查者認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必要減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從而減少白色污染。
對于一般人們會使用何種塑料袋的問題,46%的被調查者回答是一般型的,也就是通常我們在菜市上用的薄型不可降解塑料袋:有35%的被調查者一般會使用可降解型的塑料袋:有19%的被調查者對此無所謂,表示沒有注意使用的是何種類型的塑料袋。可見,在呼和浩特市對于一般不可降解塑料袋在菜市場、小菜店及日用小店等還是控制力度不夠,以至于一般不可降解的非環保塑料袋仍然廣泛存在。
對于平均每天使用塑料袋的數量,有76%的被調查者每天的塑料袋使用量達到了1~3個,另有15%的被調查者每天的塑料袋使用量達到了4~6個,另有9%的被調查者表示每天使用量為0.76%的人每天使用1~3個看似不多,可是如果僅按照2個計算,呼和浩特市城區人口143.41萬,那么143.41萬人中的76%每天要使用218萬個塑料袋,這個數字是驚人的。
有64%的被調查者表示適應限制發放免費塑料袋的這種情況,26%的被調查者表示不適應,另有10%的被調查者表示無所謂,對于是否適應限制塑料袋使用的做法,80%的被調查者表示支持,6%的被調查者表示不支持,14%的被調查者表示無所謂。盡管只有64%被調查者表示適應塑料袋的免費發放,但是對于這種做法支持的人卻達80%,說明盡管表示不適應的占26%,但是這部分被調查者中的大部分人還是選擇支持這種做法,也反映出將來這部分人會逐漸適應這種做法的趨勢。
對于是否自備購物袋或購物籃的問題,有12%的被調查者表示總是自備購物袋或購物籃,有23%的被調查者表示經常會自備購物袋或購物籃,有時會自備購物袋或購物籃的被調查者占到了50%,這三部分人群相加占到了85%,只有15%的被調查者表示從不自備購物袋或購物籃。看來將自備購物袋或購物籃養成人們的一種經常行為,變成習慣還需要一段時間,不過已經有85%的人會自備購物袋或購物籃(盡管還有大部分人是偶然行為),相信隨著限塑令的持續實施,大多數人養成習慣的可能是很大的。
對于是否購買有償塑料袋,只有18%的被調查者表示總是購買,有時會購買的占43%,偶爾購買的占32%,從不購買的占7%。限塑令本身是一種法律手段,可降解型塑料袋的有償使用也是一種經濟手段。這個數據顯示,人們已經由過去在超市普遍免費使用塑料袋變成了只有18%的人們會總是購買使用塑料袋了。這個轉變是巨大的。由于自備購物袋或購物籃的行為還沒有變成大多數人們的習慣,所以有時和偶爾購買有償塑料袋的人相加達75%。可喜的是,有7%的被調查者從不購買有償塑料袋,相信隨著自備購物袋或購物籃行為習慣的養成,這部分人群必將增加,
對于不發放免費塑料袋的做法是否感到不方便,回答不方便的被調查者占64%,稍覺不方便的占24%,有12%的被調查者沒有感到不方便。對于感到不方便和稍覺不方便的被調查者約70%表示不方便是自己忘帶購物袋或塑料袋,20%認為不方便是花錢購買塑料袋價格比較高,只有約10%認為不方便在于皮包裝不下。這組數據再次顯示,絕大部分人已經在觀念上接受了“限塑令”的規定,只是由于自備購物袋或購物籃的行為習慣還沒有跟上,所以會對限制免費發放塑料袋的做法感覺到不方便或有些不方便,隨著自備購物袋或購物籃的行為習慣逐漸養成,這種不方便必定會消失。
對于是否會主動少使用塑料袋的問題,78%的被調查者表示會主動少用塑料袋,9%的被調查者表示不會主動少用塑料袋,另有13%的被調查者表示對此無所謂。這組數據表明,大多數人在思想意識上是支持“限塑令”的實施,并在行動上也做出了努力。對于占到22%的表示不會主動少用塑料袋和對此無所謂的被調查者,是我們遏制白色污染需要重點宣傳的對象,從而進一步增強這部分人群對白色污染危害的認識,在行動上積極支持“限塑令”,生活中主動少用或不用塑料袋。
關于遏制“白色污染”的建議,認為需要綜合采取措施的占61%,在綜合措施中建議盡量少用或不用塑料袋占到了近一半。選擇單項治理的占38%,尤以建議經常攜帶環保購物袋和推廣使用可替代的環保新產品為主。遏制白色污染的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綜合治理。
三、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通過以上對呼和浩特市白色污染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呼和浩特市治理白色污染存在的一些問題,以下筆者針對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大多數人對白色污染有所了解和認識,并能夠接受“限塑令”的實施,但是落實到行動上還需要時間
由于大多數人知道白色污染并了解一次性塑料袋對我們的生產生活造成的危害,反映了呼和浩特市一般人對白色污染的認識還是比較高的,但是通過人們使用塑料袋的調查表明,人們對于杜絕白色污染在行動上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對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擴大宣傳,從而將人們不經常的偶然行為(自備購物袋或購物籃的行為)變成一種生活不可缺少的習慣,將大多數人每天使用塑料袋1—3個變得更少甚至是0個。
(二)“限塑令”的實施范圍有限,查處力度不夠
在調查中,筆者走訪了超市、菜市場、小菜店和臨街小店,發現呼和浩特市的超市免費提供塑料袋的現象已經杜絕,但是在菜市場、小菜店和臨街小店免費塑料袋仍然在普遍使用。盡管菜市場、小菜店和臨街小店的店主也都了解“限塑令”的規定,并且也會接受工商局的檢查,但是由于檢查力度不夠,這部分商家還是有渠道購買到一般型不可降解的非環保塑料袋并照常使用。工商局的檢查力度不夠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了“限塑令”實施的普遍性,使這一規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向工商局反映這一情況,促使其加強執法的力度。
(三)需要進一步擴大宣傳,促成人們養成自備購物袋或購物籃的習慣
盡管支持“限塑令”的被調查者占到了80%,但是養成總是自備購物袋或購物籃的被調查者只有12%,即使加上23%表示經常會自備購物袋或購物籃的被調查者,也只有35%。可見,如果要促成大多數人養成自備購物袋或購物籃的習慣還需要進一步擴大宣傳。例如,一些商家在促銷中會發放環保購物袋的做法就值得進一步提倡:電視節目中征集環保購物袋設計方案的做法也激發了人們使用環保購物袋的熱情。總之,人人包里裝一個環保購物袋,那么少用的塑料袋就能達幾個、幾百個甚至更多。
(四)注重綜合措施的實施,在生物化學技術上開發可替代塑料袋的環保新產品
關于遏制“白色污染”的建議,認為需要綜合采取措施的占61%,在綜合措施中建議盡量少用或不用塑料袋占到了近一半。而選擇單項治理的占38%,尤以建議經常攜帶環保購物袋和推廣使用可替代的環保新產品為主,遏制白色污染的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綜合治理,不僅要求人們在生活中要養成不用或少用塑料袋的習慣,而且有關部門要注重回收利用可降解的塑料袋。運用生物化學技術開發可替代塑料袋的環保新產品可以說是治本的措施,更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