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是中西部人口眾多經濟基礎薄弱的地區,發展鄉鎮工業的最初資本積累和人才集聚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近年來,在多個地方出現的回歸工程的發展模式,對于解決資金和人才問題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所探討的回歸工程,除了包括外出打工者中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技術回鄉創辦企業或投資一些小生意的精英人員以外,還包括回鄉繼續打工者。
一、勞務經濟發展模式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勞務即勞動服務,是通過勞動者自己已的體力或智力向需求者提供服務并獲得報酬的行為。勞務經濟是指人們以勞動形式而不是以實物形式為他人提供某種使用價值的活動。按照農村勞務經濟的概念,農村勞務經濟活動可以界定為兩類:一類是從事生產性勞務活動,主要指農村勞動力為各類企業和居民家庭提供的生產性服務以及外出從事生產性的勞務活動,如建筑、運輸、修理等:另一類是指農村勞動力為各類企業和居民家庭從事的非勞動性的勞務活動。按照勞務經濟活動的地域性,還可以把農村勞務經濟劃分為本地勞務經濟和異地勞務經濟(即外出打工)。
國際上對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的研究開展較早的是最先實現工業化的歐美國家,其中最為系統和富有應用價值的理論為“二元經濟”理論。劉易斯創立了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二元結構模型”。后來托達羅又補充了劉易斯模型,完善了二元經濟配置理論。國內外關于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研究,大都是基于托達羅的絕對收入差距假說,即把勞動力視為農村勞動力對于城鄉之間存在的語氣收入差距做出的反應。反觀中國現狀,這種現象也比較明顯,由于城鄉收入差距的持續加大、為農村勞動力的遷移提供巨大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西部勞動力向東南沿海大量流動,勞務經濟成為中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跨區域流動、進城就業主要解決了不發達地區農村剩余勞動的的就業難題。據統計,2004年安徽、江西、湖北、重慶、四川等5省市外出務工人員占農村勞動力比重高達30%以上,四川和河南外出務工人員超過1000萬人。湖南省農民外出就業人員由2002年的525萬人增加到2004。年的829萬人。農村勞動力流動成為中西部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也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外部動力,同樣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二、通城縣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歷程分析
(一)通城縣概況
通城縣位于幕阜山北麓,湖北省最南端,湘鄂贛3省5縣市交界處。全縣面積1140平方公里,轄11個鄉鎮,184個村,總人口4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7萬人,農村勞動力23.9萬人,人均耕地0.6畝,是一個集山區、邊區、老區于一體的欠發達縣。
(二)通城縣勞務經濟發展過程
由于通城縣是一個山區縣,人多地少,加上交通比較閉塞,從而導致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自上世紀80年代初期,通城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按照“山山水水找財路,農副產品找銷路,剩余勞力找出路”的發展思路,通過政府組織轉移、以老帶新轉移、社會中介轉移、定向輸出轉移等多種方式,組織引導農村富余勞力到廣東沿海地區務工經商,大力發展“打工經濟”和“營銷經濟”。目前,全縣常年在外務工經商人員11.8萬人,占農村富余勞動力的98%。2007年農民人均收入3772元,務工收入達12億元以上。是該縣財政收入的6倍,務工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57%以上。據統計,在全國各地經商創業的通城人,有名有姓、資產過億的有30多人,過千萬的1200多人,過百萬的3000多人。在外務工人員年收入在7億元以上。目前,通城縣農民工省外務工84240人,縣內務工23800人,2007年4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確定通城為全國第二勞務輸出工作示范縣。2008年1月:通城縣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評為2007年度農村勞務經濟開發工作先進縣。
(三)由勞務經濟向回歸經濟轉變
1 通城縣回歸經濟發展的背景
(1)十七大報告將鼓勵創業、支持創業擺到就業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就是以促進自主創業為主要途徑來帶動就業增長。農民工返鄉創業,帶來的不僅僅是個人的財富增長,更重要的是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為地方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
(2)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2001年起,通城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開始到廣深地區走訪在外創業的通城人,2002年正式在廣深地區成立同鄉會,凝聚在外通城人力量。2003年以后,縣委、縣政府明確提出了實施“回歸工程”的戰略目標,采取“以情感人謀回歸、外派打工促回歸、依托回歸帶舊歸、全民動員引回歸”的舉措,把“回歸工程”與帶動全民創業有機結合,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提升服務水平,大力支持和鼓勵有能力的各類人員。謀求發展機遇,爭取發展空間,大力營造“群眾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十部創事業”的全民創業大環境。
(3)第一批外出務工人員部分完成原始積累,有回家創業的欲望。
2,通城縣回歸經濟發展成效
截止2007年底,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1.7億元,增長14.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5億元,增長29%:規模工業總產值18.4億元,增長31.9%:工業增加值6.54億元,增長26.5%。外出務工農民工回歸創業1578人,回歸項目423個,占招商引資總數97.2%,回歸資金20.5億元,占招商引資總額90.1%。引進的回歸項目中,投資在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有37個,其中,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11個,進入開發區的5個項目投資規模全部在2000萬元以上:全縣規模企業由2003年的15家增加到58家。回歸企業的發展壯大,拓寬了縣內就業空間,回歸企業共吸納勞動力2萬多人。
三、通城縣發展回歸經濟的具體經驗
(一)搭建平臺促進回歸創業
縣委、縣政府加快省級開發區——通城經濟開發區這個招商平臺、創業主陣地的建設,通過爭取國家項目資金及銀行貸款,整合部門項目資金,完成開發區內移河改道工程、玉立大道北段標準化工程、拆遷還建工程、園區通道標準化建設工程、110KV輸變電工程、物流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從而為返鄉農民工回歸創業提供平臺。2010年該縣又利用杭瑞高速過境契機,將高速公路建設與開發區建設銜接起來,計劃投資3500萬元,啟動以新建工業大道為主要內容的開發區三期工程建設,初步形成“二縱四區”的格局,逐步擴大開發區的園區面積。同時,采取產權互換的方式整體搬遷安置拆遷戶,集中建設農民新村,不僅極大地改善了村莊面貌,也為企業發展新增用地留出了空間。
(二)制定政策促進回歸創業
一是建立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結合該縣產業發展現狀,及時制定產業集群發展規劃,逐步建立中小企業發展資金、技術改造資金、高新技術引導資金等發展專項資金,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群發展,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大重點企業、科技開發項目申報力度,爭取省貼息貸款和專項資金支持。二是健全“四全”優惠政策。廠房全配:對固定資產投資在1000萬元以上、投資密度在每畝60萬元以上、項目建設周期在18個月以內、投產后第1年稅賦率達到5%以上的新上工業項目,縣政府配送與原應配送土地同等價值的廠房。對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實行“一事一議”,給予更加優惠的政策。稅收全獎: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新上項目,自企業投產之日起3年內的稅收縣級分享部分,全部獎給企業。規費全免:新上規模以上企業從投產之日起。3年內免收一切縣級行政管理規費。3年后部門應收取的規費實行“一卡定費”,由縣行政服務中心“一站式”收取,不準部門到企業上門收費。服務全程:對新上規模項目從簽訂投資協議起,提供證照代辦、工程建設、招_丁培訓、授信貸款、物流保障等全程服務。
(三)切實解決回歸創業的現實困難
農民工回鄉創業雖在中西部少數地方初具規模,但總體而言,尚處于自發、起步階段,創業難度大。農民工回歸創業面臨兩大難題:一是資金缺乏、融資難。二是人才缺乏、招工難。為此,該縣從以下方面入手切實解決回歸創業的現實難題。第一,針對融資難題該縣成立銀山信用擔保有限公司,專為成長期企業提供資金貸款和擔保,并配合金融機構對企業進行信用等級評定,以誠信求發展,促動銀行增加對企業的資金支持。2007年,金融機構對企業的貸款同比增長26%。同時,針對全縣高達20多億元的民間資金儲蓄,廣泛倡導新的投資理念,發動干群投資工業項目,攪動民間投資市場,促使民間資金向產業資本轉移,,第二,針對招工難。該縣通過開展大規模招聘會和組織勞動、農業、教育、扶貧等部門進行定向培訓的方法,為企業解決熟練工、技術工需求。近3年的每年正月初六,都利用外出務工人員回鄉過年的機會,舉行企業用工現場招聘會,共為企業提供所需人才5000多人。
(四)依托商會拓寬招商引資渠道
商會組織是聯系在外務工人員的紐帶,也是在外務工人員了解家鄉的橋梁。通城縣在定期舉辦好廣深;武漢同鄉會活動的基礎上,2007年10月該縣又在南京、蘇州、上海、寧波、溫州、義烏等地區成立了同鄉聯誼會,開辟了招商引資的新陣地,為承接產業轉移奠定了堅實基礎。與此同時,還在廣州、東莞、深圳成立了商會,聘請了顧問,進一步擴展了廣深地區的招商平臺。通過充分發揮這些平臺的作用,進一步引領在外創業人相繼走上回歸創業之路。
四、通城縣縣域經濟發展的啟示
(一)外出農民工回歸創業成為當前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第一批外出農民工中部分人員已經完成了人生的財富積累,有的已經事業有成。隨著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務工人員勞動力成本增加,回鄉創業成為許多外出務工農民工的共同心愿。同樣,外出農民工同歸創業也成為中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近幾年來,湖北省各地在農村勞務經濟開發中,注重鼓勵引導外出務工成功人士回歸創業,取得明顯成效。據統計,湖北省近3年回歸創業投資額在10萬元以上的企業達16791個,投資總額140.1億元。吸納勞動力49.1萬人。其中。2007年由回歸,人員創辦或領辦投資額超過10萬元的企業達到3764個,投資總額47.4億元,吸納就業農村勞動力19.5萬人。目前,回歸創業方興未艾,初步形成了“外出事工潮”,與“返鄉創業潮”對流輸出與回流良性互動的“勞務共振效應”。外出務工農民回歸創業,,促進了資金、項目、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地區集中和就地優化配置,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
(二)區位優勢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外在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
發展經濟學認為。在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差異與資源稟賦并沒有多大關系,,資源稟賦不是經濟增長無法逾越的障礙,甚至在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也不是支持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必然條件。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緊隨其后的東南亞和我國沿海縣域經濟發展迅速的實踐都證明:一個地區開始工業化的時間越晚,它所可選擇的發展模式就越多,它的經濟發展速度可能更快。通城縣偏居我省最南端,與江西、湖南為鄰,山高路遠,人口密度大,人均只有5分地,既沒有交通優勢、區位優勢,又沒有資源優勢。但是該縣的縣域經濟發展的經驗給我們的啟示是:區位優勢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外在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資源稟賦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先天條件,但不是先決條件。
(三)發展回歸創業經濟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
農民工回鄉創業普遍存在經營理念、企業管理、產品研發、技術創新等不適應的問題,企業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比較弱,后續發展面臨難題。許多地方對農民工回鄉創業尚缺乏引導扶持,扶持政策不全面、不配套。與此同時,不少回鄉創業農民工反映,當前的創業環境不夠寬松,稅費負擔過重,政府部門辦事效率低下,審批程序繁瑣,落實政策打折扣,吃、拿、卡、要現象仍較嚴重,處理和有關管理部門的關系。讓他們感到很耗精力。還有的反映水、電、交通等配套服務跟不上,制約了企業的發展。通城縣同歸經濟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政府要從創業平臺、創業扶持政策、創業環境、融資渠道等方面為回歸創業創造條件。
(四)推進制度創新為勞務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通城縣在這方面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該縣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使得農民工有所保、農民工子弟有所教、留守老人有所養、農民工有所住、責任田有人種。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努力,該縣農村勞動力轉移開始出現了五大轉變:一是實現農民工由過去缺技能、低素質向有技能、高素質的轉變:二是實現了由過去的體力型務工向知識技能型務工的轉變:_三是實現了由幫人打工向逐步自主創業轉變:四是實現了部分農業人口向城鎮居民的轉變:五是實現了由農民外出務工逐步陽本縣就地轉移就業轉變,該縣的做法啟示我們,加強制度建設創造勞動轉移以及勞務經濟發展的體制條件是當前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