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大多數人都知道甘地于1919年在印度領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而鮮有人了解1918年在阿赫梅達巴甘地曾組織紡織工人罷工,要求增加工資,并第一次以絕食迫使資方讓步。1918年,甘地和他的方法以及他的早期追隨者以其特有的方式在阿赫梅達巴結合起來,從而使得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哲學變成一種政治工具,并可以大范圍地使用,而遠不止于僅僅平息阿赫梅達巴的勞資糾紛。呂文江也說,在《甘地的真理》中能看出,雖然1918年是甘地第一次以絕食為抵抗方式,卻也是他的非暴力抵抗的理念的真正實踐,為此后印度全國大范圍爆發這種非暴力抵抗奠定了基礎。埃里克森如此解釋甘地的非暴力抵抗方式,這是種雙向轉變的方式:對滿懷恨意的人,克制他的自私自利的恨,通過學著將對手當做人去愛,以一種包容性的技巧去面對對手,而這種技巧會驅使或者不如說是允許他重新獲得他的信任和愛的能力。
如今,依然有著戰爭,有著暴力抵抗,重溫甘地對我們而言有什么樣的意義?呂文江說,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中打下深深烙印的“非暴力不合作”方式,充分體現了甘地的文化理性,即在對抗中我們也需把敵手當做與自己一樣的人去尊重,而斗爭的方式對于其取得的結果具有基因般的作用。甘地是不相信暴力革命能取得真正的解放的,這或許是他的局限,但從另一方面倒可啟示我們,暴力革命雖然有其在特定環境下不得不如此的正義性,卻可能帶來不容忽視的后遺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