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問題,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問題。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由于落實了黨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已蔚然成風。可以說在人才問題上,無論是輿論環境,還是實際待遇,或是用人機制,目前都堪稱是歷史上的最好時期。但盡管如此,當前仍有一些人才確實未得到應有的重用。究其原因,有的是因崗位所限,只能優中選優;有的是因結構失衡,顧此失彼;有的是因機制欠科學,造成不必要的人才浪費;有的是因觀念上的偏差,造成動機與效果脫節,或重而不用,或用而不當。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由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面面對現實環境,各類人才究竟應該如何對待自己,是正視現實,奮力進取,還是逃避現實,自怨自艾,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這不禁使筆者想起一個小故事:有一個自視“奇才”的年輕人,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打算投海自盡。一位老人救下了他,問他為什么要走絕路,他滿腹委屈,說自己得不到社會的承認,沒有人欣賞并重用他……老人從腳下的沙灘上撿起一粒沙子,讓年輕人看了看,然后就隨便扔在了地上,對年輕人說:“請你把我剛才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撿起來。”“這根本不可能!”年輕人說。老人沒有說話,從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顆晶瑩剔透的珍珠,也是隨便地扔在了地上,然后對年輕人說:“你能不能把這顆珍珠撿起來呢?“這當然可以!”老人乘機開導年輕人:“你應該懂得,要想得到別人的賞識和重用,首先要使自己變成一顆珍珠。”
因此,不管是哪類人才,都應該明白,重用人才與人才自重,是辯證的、相對的。要把社會的培養與自己的主觀努力統一起來。社會為你提供了舞臺,你就要“演戲”并力求把“角色”演好;人民給了你職位,你就要有所作為,不能尸位素餐。同時還要清楚,無論哪一類、哪一層次的人才,都很難做到人人被重用、時時被重用。如果沒被重用怎么辦?不能心浮氣躁、急于求成,也不能守株待兔、待價而沽,更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最可取的態度是自己“重”自己、自己“用”自己。
人才自重,途徑有四:一是自尊自愛。自尊自愛是自重的前提。古人云: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花美在外表,人美在心靈。作為一個人才,要從點滴小事注意自己的道德修養,提高個人品德和職業道德水準,從自己的言行舉止上,塑造良好的公眾形象。二是“自燃”。是金子總會發光,是人才必有所為。自己是不是人才,你必須用“自燃”的方式,辦成幾件事情,干出一番事業,來證明你的“含金量”和“閃光點”。古今中外,發奮圖強、逆境成才的事例比比皆是。三是自動。“良禽擇木而棲”,“人往高處走”,這兩句俗話反映了人才流動的規律。市場配置人才資源,也為人才流動提供了可能。熱心于從政的,可以參加公務員招考乃至領導干部公開選拔考試;致力于經營管理的,可投身于企事業單位管理層的公開招聘;潛心于科研的,可申報發明專利或課題招標。通過自動,實現人才的自身價值,體現人才競爭、優勝劣汰的原則,凸現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四是自強。自強是自重的保證,也是做人的根本。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作為一個人才,做人要有骨氣,要有遠大理想和信念,認認真真做人,老老實實做事,不為世俗所惑所擾,要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自強精神,才能做成一個有正義感、有骨氣的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人才。
人才當自重,說到底就是在全社會人才環境不斷改善的基礎上,要求人才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有了二者的相互轉化、相互促進,才能把人才這個寶貴的“第一資源”用好用活,真正形成“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