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富裕的同時,精神上的充實顯得更為重要,主要表現在思想品質、文化素養、勞動技能等方面,而這些都必須通過學習才能塑造出來。“羊群走路靠頭羊”,作為村一級的領導核心村黨支部,更是要帶頭學習。農村支部黨員干部思想品質和綜合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穩定。關于穩定的問題,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穩定壓倒一切”的科學論斷。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必然離不開穩定的社會環境。在我國遼闊土地上,農村社會的穩定對促進全國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好農村社會的穩定呢?在此,我就建設學習型基層黨支部與推進農村社會穩定工作進行一些初淺的探討。
一、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我國農村社會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由于社會發展的復雜性,當前農村社會仍然存在著一些不穩定的因素。那么,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1.腐敗現象仍然存在。
徹底消滅腐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農村也有腐敗。隨著改革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村正在從貧窮走向富裕。在這個轉軌過程中,由于部分人們的思想認識不到位,物欲難免滋生出部分腐敗現象。應該說,影響當前農村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來自于各層面的腐敗。從上層社會來看,主要是轉軌時期因制度不健全而引起的腐敗,比如政府部門如果過度干預和官員濫用權力,就會產生官商勾結、違規操作等損公肥私的腐敗行為。從農村社會來看,農村的腐敗現象主要是惠民政策力度的加大和監控體制跟不上而引起的腐敗,比如村干部克扣支農款、截留群眾救濟物資、挪用工程項目資金等。另外,部分村干部為了擺闊而大吃大喝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群眾對各類腐敗現象的出現,會產生憤世嫉俗的心理,進而影響社會的穩定。
2.農民收入仍然存在著差距。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農村的經濟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由于地區的差異、文化的差異以及技術水平的差異等因素,導致了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和人與人之間的不平衡。“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個前提是必然的也是能夠較快實現的。但要“帶動群眾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這就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在目前的廣大農村,尤其是西部地區,貧富懸殊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同在一個村,因文化和技術水平不同,村民的收入各異。通常情況下,文化和技術水平的高低與收入的多少成正比。收入不平衡,如果沒有一個正常而健康的心態,尤其是畸形偏激的人,難免會做出影響社會穩定的實際行為。
3.社會治安復雜化。
建國以來,雖然我國在不斷完善和出臺新的法律法規,但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社會治安也在走向復雜化。在農村,社會治安現象主要表現在爭財產引起的糾紛,謀暴利而走私販毒,因貪圖享樂而吃喝嫖賭等。尤其是農村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后,受部分外出務工人員的不良影響,吸毒販毒現象和嫖賭的現象有所滋長,社會治安走向復雜化,嚴重地影響著農村社會的穩定。
4.部分農村基層組織存在軟弱癱瘓現象。
改革開放給中國農村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同時也在內陸大地卷起了打工熱潮,尤其是西部地區的廣大農村,外出打工人員有增無減。村上有文化、有能力和懂技術的骨干人才大都外出打工,導致留守的后備干部培養對象減少,農村干部有偏向老齡化的趨勢,尤其是在西部地區的廣大農村表現較為突出。現任的村干部處于老齡化,缺乏開拓創新精神,常常處于被動的軟弱癱瘓局面。群眾如果沒有了可靠的“依托”和“定盤星”,就沒有了信任和穩定的心態,這也是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誘因之一。
二、支部學習的主要內容
在當前農村的實際工作中,支部黨員結合“創先爭優”和“踐行宗旨教育”活動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重點學習。
1.以“三學”樹先進。
這里所提出的“三學”是指“學科學理論、學先進技術、學優良品質”。學科學理論,是為了能夠以正確的理論引導人;學先進技術,是為了能夠有實用的技術指導農業生產;學優良品質,是為了能夠在群眾中以良好的道德品質樹起文明先鋒。有了科學理論,就能把好舵、掌握好方向,這是一名黨員先進不先進、能不能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前提和基礎。有了先進技術,這是一名先進黨員應該具備的才能,也是一名先進黨員能不能服務群眾、為群眾謀利益的根本保證。有了優良的道德品質,這是發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的精神支柱。我們的干部黨員要學,農村黨員也要學。自己要走得正、站得穩,踏踏實實為人民服務,才能在農村表現出黨員的先進性,增強群眾的信心,共同維護社會的穩定。
2.以“兩比”作垂范。
這里的“兩比”歸納為“比貢獻”和“比奉獻”。貢獻與奉獻雖然在內涵上有包含之處,但奉獻是在貢獻的基礎上進一步升華。一名普通黨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保證對國家和社會要有貢獻精神。但一名優秀的先進黨員,不僅對國家和社會有貢獻,還要具備有奉獻精神。比如一個人只要遵紀守法,安心生產生活,這就已經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了貢獻。但如果能夠從物質和精神上無私地給國家、社會或他人給予幫助,這就是一種高尚的奉獻精神。雷鋒精神就是“比奉獻”精神的典型。黨員的先進性要時刻體現在“比貢獻”和“比奉獻”的實踐過程中,才不落于空話和大話。
3.以“一爭”求目的。
這里的“一爭”,指的是“爭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一名黨員如果失去了競爭力,也就等于失去了動力,難以活躍起來。學理論、學技術、學品質是爭做合格黨員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比貢獻、比奉獻是爭做合格黨員的拼搏過程。一名黨員的先進性最終落腳點,就在于“合格”上,這里的“合格”不僅是指基本合格,更主要指的是優秀。每位黨員嚴格按照《黨章》要求,用實際行動爭當一名合格的優秀黨員,才是一名真正的黨員。
以上幾個方面的內容歸納起來就是“三學兩比一爭”,支部黨員以此為學習切人點,在實踐中不斷進行豐富和完善。
三、學習型黨支部推進農村社會穩定工作的途徑
根據當前農村社會存在的不穩定因素,諸如存在的腐敗、收入差距、社會治安、黨支軟弱渙散等問題,作為核心領導力量的村黨支部,黨員干部要加強自身學習,充分發揮其先鋒模范作用,講大局、講團結,用無私奉獻幫助群眾,用優良品質感化群眾,用先進文化引導群眾,切實推進和維護好農村社會的穩定。
黨員要充分發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群眾的政治優勢,深入群眾調查民情,了解民意,對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要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要做好這些工作,就必然要求我們黨員在時間上、精力上和財物上有較大的投入和付出。只有人民群眾感到了黨的溫暖,得到了實惠,各方面的矛盾才能得到較好的解決。諸如群眾上訪、爭田奪土、偷牛盜馬等現象就會大幅度減少。尤其是發生在低收人群體中的治安事件,如果黨群關系密切,扶貧資助及時,政策引導到位,很多矛盾就會消除在萌芽狀態。在實踐生活中,黨員的先進性要表現出無私奉獻,在能力范圍內盡可能大地給予群眾幫助,使生活困難的群眾擺脫困境,使不理解的群眾感到黨的真誠。群眾有了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這就為群眾穩定的生活打下了前提和基礎。黨員的先進性要時刻做到“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群眾才能有所依、有所靠,有一個安穩的社會環境。
2.用優良品質感化群眾,為實現農村社會穩定添加“催化劑”。
中國共產黨不僅是執政的核心力量,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中堅力量。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得怎么樣,在很大程度上要看這里的黨員干部怎么樣。一個道德品質好的黨員,必然會影響和帶動身邊一片的群眾。一個黨員具備了高尚的道德品質,就會潛移默化群眾朝好的方面發展。當前農村社會上出現的吃喝嫖賭、酗酒鬧事、拉幫結派、家庭暴力、貪圖享受而行賄受賄等現象,從源頭上分析就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問題。這些現象都會直接的或近接的對農村社會造成不穩定。要消除這些因素和現象,一方面黨員要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緊密結合新的實際,加強對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設,大力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道德自律能力,為維護社會穩定提供良好的社會規范、輿論環境和堅固的思想道德防線。另一方面還要從農村黨支部做起,從每一位黨員自身做起,用看得見摸得著的樸實的優良品質去感化周邊的群眾。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生產工作是如此,生活作風也是如此。尤其是黨員干部,你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你身邊的每一位群眾。好的道德品質,會催化出一股文明的社會風氣。這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黨員和群眾要具備的條件之一。
3.用先進文化引導群眾,為實現農村社會穩定提供思想保證、社會規范和智力支持。
在新時期,黨員更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知識和文化水平,才能從真正意義上起到垂范作用。加強學習,就是要學習先進的文化。我們黨員隊伍,尤其是黨員干部,要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特別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廣大干部和群眾,用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教育群眾。當前農村出現的各種腐敗現象和基層組織軟弱癱瘓,很大程度上就是缺乏學習,沒有科學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知識得不到更新,力量得不到補充。抓好學習,有助于在黨員干部和群眾中形成凝聚人心、統一意志的共同理想,為保持社會穩定提供思想保證、人生導向和精神支柱。全體黨員要牢牢掌握中國先進文化發展的主導權,努力建設和弘揚社會主義文化,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從思想上精神上教育和激勵廣大干部群眾,為社會穩定提供思想保證。通過扎實的學習,在群眾中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消除愚昧無知和封建迷信,為保持社會穩定創造良好的主體條件。
廣大農村在改革開放中雖然在不斷取得發展,但同時也在不斷出現新的社會問題。建設學習型黨組織,這是社會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要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的指導思想,加強基層黨支部的學習建設,以更好地推動和實現農村社會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