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中國鄉村是一個倫理格序維系、道德觀念深厚的社會;歷經中國革命洗禮后,社會主義倫理道德體系在鄉村社會建立,并呈現出濃厚的理想性特色;改革開放后,中國鄉村倫理道德在由理想性走向務實化進程中受到了挑戰。
關鍵詞:鄉村;倫理道德;演變
中圖分類號:B82—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9-0166-04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中國有著延續了幾千年的倫理道德傳統,“人則孝、出則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泛愛眾”等道義理念曾深深沉積于國人之心,提升著人們的道德修養與思想境界,規范、調節著社會交往,維系著家國之和諧穩定。但有目共睹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倫理道德與民與國的內化力曰漸微弱,倫理道德建設的落后日漸干擾到國家建設全局。鄉村倫理道德在歷經建國之初的改造、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新建以及新時期以來的改革洗禮等幾經變遷之后,呈現出傳統丟失、社會主義特色弱化、惡俗道德死灰復燃的狀況,已嚴重影響到新農村全局建設??疾爨l村倫理道德的演變,不僅有助于推進新農村建設,而且也有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道德建設出路的探尋。
一、傳統倫理道德的合理化內核對鄉村社會的維系與治理
中國鄉村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發展史中,倫理道德曾是其根本維系,而立足于血緣家庭和農耕社會現實根基之上、具有鮮明的家族本位與家國一體化特色,是傳統倫理道德發揮其維系作用的關鍵所在。傳統倫理道德能作為一種社會性觀念與規范,廣植于大眾尋常生活與日常觀念之中的關鍵在于其理論體系的理性支撐:正是立足于人們對血親人倫自然事實的“命理”認同,道統者才因勢利導建立起了孝、親、愛等思想意識與對應的家庭規制,形成家庭倫理道德格序;正是基于人們對社會生活的宗親、姻親等地緣倫理事實以及“朋友”、“君臣”等,擬血緣化,情理倡導的認同,對應的親親、尊尊、幼幼等社會倫理道德格序也建立了。當然,傳統倫理道德理性構制之所以能在鄉村草氓之間得以千年不變的運作與傳承,還得益于有效的習俗教化。習俗教化的緣起不僅在于看到了禮俗本身的功能,即禮俗作為鄉村社會一個地區中各階層人等利益沖突協調的產物,本身就具有支配、制約社區日常生活的條例功能,更主要的是在于統治者自身對禮俗條例功能的主觀利用,自覺地實行親緣政治化與政治親緣化的“家國一體”同構,從而使禮俗成為官府實現對基層社會控制與調適、協調基層與國家政府利益的途徑與工具。家國一體實為家庭倫理格序與親尊社會倫理道德格序的對接,最終實現了封建倫理道德覆蓋的網絡化。正如毛澤東所指出:“在中國封建社會,皇帝統治的方法,一是家法,二是王法。家法是地主階級的家族政治制度?!笨傊?,有“命理”、“天理”、“情理”等鄉村草莽所普遍接受的“理”的支撐,封建統治者以藐視合理的奴化倫理綱常,輕易地實現了千年穩固的思想統治與秩序統治。
但是,封建家國倫理道德體系奴化人的本質并不是一開始就注定的,這從粗線條的中國封建倫理道德發展史中可窺見一斑。簡單而官,中國封建倫理道德的研究,較早起源于孔子對自認為是大善標志的、被分封國支解的周朝禮儀的恢復重建即恢復周禮研究,后被孟子繼承并發展,而從漢朝的獨尊儒術始、特別是宋明程朱理學研究與現實化推進,倫理道德則一步一步背離其自身的發展軌道而政治化,最終形成倫理道德政治化與政治倫理道德化的家國一體化,其合理的人倫理性內核光輝日漸被落后、殘酷的封建統治本性所掩蓋。最終完全蛻變為封建統治奴化人民的工具。因此,拋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的奴人政治綱常而繼承那些合乎人性的理性內核所在并發揚光大,是我們今天當做的。傳統倫理道德的合理性尤其體現在家庭倫理道德與鄉村倫理道德中。封建家庭倫理道德以“齊家”為目標,以“勤儉”、“和順”等為治家之道。勤儉持家是“齊家”的物質保障?!扒趦€持家之本”明確了家庭生活的道德規范,一要勤勞,即自強不息開創精神下的廣開財源以富家;二要節儉,體現為對有限生產力下的勞動成果的儉用、對有限資源的珍視,以儉求昌;三提倡“食貧處儉,儒者之常”修身德行。勤儉持家倫理道德雖為農耕社會低生產力條件下的德行倡導,但其蘊涵的勤勞節儉、力戒奢靡、生活樸素等人性精神則是恒古的道義。和順乃齊家的直接體現——“和順齊冢之本”。和順齊家的關鍵在“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妻有義”,因為“孝以事親,而使一家之人皆孝;弟以事長,而使一家之人皆弟;慈以使眾,而使一家之人皆慈”。mo父慈子孝\"PA處理家庭長幼關系,追求,養”與“教”辯證統一之“慈”,責承“養子不教父之過”;“養”、“敬”統一謂“孝”,強調以敬、尊之心之禮對待長輩的生活起居、病老喪葬,包括禮諫父母過失等等?!靶钟训茔?,以處理兄弟手足等同輩關系。責承兄長要關愛弟小、擔當治家義務等,做到“長兄如父”,弟小要尊敬哥哥。“友悌”原則也適用妯娌關系處理,服務于家庭“和合”目標追求。至于“夫義婦順,處理家庭核心關系一一夫妻關系的原則,其理性所在是立足于男女差異所形成的家庭勞動分工一一男主外、女主內現實基礎上,追求男性行為合乎社會,道”“義”標準下的婦女順從夫義、相夫教子等職責分工,服務于家庭的和合建設??梢?,注重責任的雙方性與互動性是傳統家庭倫理道德規范的特色,也是其理性體現。此外,家庭倫理向村臨間闊延而成的叔伯相呼、長幼有序的鄉村人際格局,以鄰里關系為倚重所形成了“內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濟”、“遠親不如近鄰”、“不是一家親如一家”等倫理道德認知,以及與鄰為善、睦鄰友好等思想,注重鄰里互敬、互諒、互讓、互幫、互助、互愛等原則踐行,更是我們今天和諧社會建設需要宣揚與同樣倚重的所在,其意義更是非同一般。
總之,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以人性中最本真的東西——血緣、人性等理性為內核,構制了以家庭倫理道德為同心圓的社會倫理道德理想化模式。提出了部分具有一般性的倫理道德原則與社會生活規范,展示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科學性與超前性,“尊老愛幼”、,四海之內皆兄弟”,可謂是中國對人類倫理道德建設的貢獻,也是我們當前倫理道德建設的寶貴資源。但其在幾千年封建社會現實生活實踐中發展為摧殘人性的“三綱五常”,不僅背離了其理性之實,也因此注定要被自近代以來尤其是20世紀以來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革新所洗禮。
二、中國革命與建設時期的鄉村倫理道德新建
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歷經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文革等等破舊立新革命洗禮,鄉村倫理道德最終躍上了社會主義倫理道德發展階段。
幾千年封建倫理道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桎梏、尤其對中國鄉村發展的窒息事實,使毛澤東為首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早在社會主義改造之前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就有了通過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多重夾擊變革鄉村家族文化的考慮。并最終走上了破除舊倫理格序、建立社會主義新風尚的實踐道路,即在社會總體進行革命性變革的進程中,一并破除鄉村舊倫理格序。革命時期,推翻族權統治是革命的任務與內容之一,不僅鎮壓劣跡昭著的族長、房長、族款經管人惡霸勢力,改造其他家族勢力,而且通過改祠堂作他用、焚燒族譜、禁止家族活動等,強有力地打擊了族權勢力。同時,通過用階級劃分法新標準取代血緣關系劃分法,使農民認識到“天下農民是一家,宗族親不如階級親”,不僅加劇了鄉村宗族勢力的瓦解,而且為以后建立以階級地位為依據的鄉村新秩序奠定了認識基礎與經驗基礎。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著力探討封建政權和族權統治被推翻后的鄉村新格序建設。一方面。用新型政治組織和鄉村政權完成了對脫離族權統治與毒害的家族成員的行政接納,從農會、黨支部、團支部、民兵營等政治組織到人民公社政權建立,新的鄉村政治體制格序以其規模大、“統”得多的功能特色,瓦解了家族在鄉村社會的生產功能與生活功能作用。使鄉村社會傳統倫理核心的家族依賴轉向了集體依賴、國家依賴。另一方面,專門的移風易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行動最終促成了鄉村社會主義倫理道德新格序的建立。
第一,族權統治整體瓦解,廣大農民成為了國家政權的執掌力量之一,成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真正主人。他們無論從經濟政治地位還是社會文化身份上都真正站起來了,一個普通農民不再以成為富人作為自己的榜樣與生命歸宿,他們開始關注自己的尊嚴與追求,鄉村呈現出自由、平等新景象。
第二,一盤散沙、缺乏信仰的舊鄉村換了新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倡導在鄉村社會受到了熱烈的擁護與積極落實。表現為鄉民急切地投入到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自我建設中?!翱茖W”概念傳遍千家萬戶,學科學、用科學之風興起,化肥、農藥、綠肥、昭氣、農業機械化耕作等得到順利推廣與使用,還試辦起了社隊企業;國家出資與農民義工相結合、資金白籌完全義工等多種形式下的江河治理、道路修建、荒山開發等等大干快上行動,取得了豐碩成果;赤腳醫生走遍各村、村設五保戶、敬老院、救濟組等解決鰥寡孤獨貧病家庭幫扶的社區互助常年運作,社會主義新風尚吹遭了鄉村社會,催生著新的道德文明。
第三,鄉村家庭倫理格序大變化。1950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嚴加禁絕重婚、納妾、租妻、典妻、童養媳等等封建舊習,搶親、干涉婚姻自由等行為被依法制裁,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等家庭倫理道德原則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倫理新風尚漸起,爭取男女平等、婆媳父子關系平等成了新家庭生活的主題,婦女得到國家公民身份,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半邊天”以及家庭生活中的“半邊天”,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財產的觀念被批判與摒棄、愚忠愚孝思想與行為逐漸減少……;婚嫁喪葬等禮儀也一改傳統陋習而走向文明化與簡單化的新式新辦。
第四,鄉村社會呈現出文化鄉村、文明鄉村新景象。鄉村社社隊隊都有文化規劃,辦夜校掃盲、發展鄉村廣播網、開展社隊文化娛樂等,縣縣婁有圖書館、文化館、藝術團,電影、戲劇及其它文化活動如法制宜傳不斷深入鄉村,傳播新觀念,倡導新風尚;鄉村學校齊全臣基層化,村隊有育紅班、小學、初中,社社有高中,縣有黨校、衛校、師范等各類學校,鄉村社會的全面、長遠發展可見一8IE;看風水、查黃歷、信鬼神等封建迷信少見了,賭、毒、嫖娼賣淫等陋習銷聲匿跡了,不僅偷盜搶劫、黑社會犯罪事件案件罕見,而且呈現出罕見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純凈和美、積極向上之文明景象。
當然,鄉村倫理道德的改造與建設中也存在著諸多不當之處?!捌扑呐f、立四新”由最初的“破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正確意指演化為后來實踐中的紅衛兵盲目破壞行為,如沖擊寺院、古跡,搗毀神佛塑像,查抄、焚燒藏書、名家字畫,勒令政協、民主黨派解散,抓人、揪斗、抄家,從城市趕走牛鬼蛇神,禁止信徒宗教生活。強迫僧尼還俗,驅逐神甫、外國修女……等等;而“立四新”則被歪曲為:造反有理、無知為榮,反師道尊嚴、樹零分英雄,財富為惡、貧窮為樂,餓著肚子還“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等等是非顛倒,這種否定一切與是非善惡顛倒的運動。給中華文明的傳承以及中國社會與民眾帶來無以彌補的損失與慘痛。而文革期間的階級斗爭方式橫掃一切領域,家庭成員間的矛盾處理被擴大、激化為妻子批判丈夫、兒子控告老于、兄弟朋友反目為仇、鄰里揭發誹謗與批斗,劃清界限、斷絕血緣關系等違背常理的極端做法,撕裂的是社會和諧,傷害的是民眾心靈。另外。人民公社制在瓦解鄉村家族倫理舊道德的同時,也造成了鄉村家庭、家族間的依存關系與接濟作用弱化、親,[由相依互助精神淡化等副作用;“斗私批修”為手段人為拔高鄉村倫理道德的做法,總歸支撐不起、維持不住鄉村倫理道德的短期繁榮。
總之,客觀看待中國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鄉村倫理道德變化。既要看到非革命方式不足以挽救被封建禮教窒息的鄉村的必然性。看到社會主義鄉村倫理道德新格序的建立與建設對鄉村社會發展的推動與貢獻一一還農民以尊嚴、凈化了鄉村生活、打造了鄉土中國社會主義新風尚、鑄就了鄉村發展的堅實基礎;也要看到改造與建設時期社會主義倫理道德建設的過火行為給以后的鄉村建設帶來的危害與隱患一脫離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的倫理道德建設人為拔高,既違背倫理道德發展規律、造成實踐中的難以為繼,也擾亂了人們的思想、為以后改革開放中的鄉村倫理道德建設帶來惡性反彈隱患;而改造與建設時期對鄉村傳統不辨真假的過多否定,則使鄉村社會失去了有效的傳統維系根基,造成民族文化、鄉村倫理思想傳延的斷層與傳統維系短路,更令人遺憾的是,改革開放后,由于各項工作千頭萬緒,我們在鄉村倫理道德建設乃至全國倫理道德建設上的重視與投入不夠,在國家無暇管、政府缺主抓、少引導的放任自流下,社會主義倫理道德的陣地與防線在鄉村社會一直處于后退中的防守狀態,甚至部分領域已失守。鄉村舊習、陋習死灰復燃,倫理道德處于惡化中。
三、改革開放時期鄉村倫理道德建設的危機
改革開放搞活的鄉村社會大發展中,倫理道德建設相較于鄉村經濟的繁榮顯現出一定的滯后性。一方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嚴重沖擊鄉村集體經濟。鄉村集體經濟的弱化導致鄉村社會主義倫理道德操守的下滑;另一方面,廢社建鄉改制下的村基層權力上調無疑弱化了村級倫理道德建設的政治強力保障。表現為建設時期擔當鄉村道德教化職責與楷模的黨政組織、黨員干部,不是自覺放棄了“教育鄉里”的職責,便是因失去控制權威而無力教化,使鄉村倫理道德建設呈現無導向、缺教育局面,甚至部分干部則在社會轉型中蛻變為倫理道德的反面代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市場經濟全面推進無疑加重了鄉村倫理道德建設的窘境,不僅村莊日常生活中的倫理道德標準呈現出明顯的金錢化、資本化特性,而且不同人群對生活的體驗和看法出現了明顯的分歧甚至是斷裂,鄉村倫理道德面臨標準危機。
第一,社會主義道德范式、集體主義精神在鄉村潰散,個人主義昌興。建設時期大干社會主義、真切向往社會主義的激情,在當前的鄉村難覓蹤影,鄉村社會一步步又退回到了只關注自身利益的分散狀態與自我封閉狀態。集體力量被自謀私利蠶食;階級認同、集體意識弱化,公民意識淡薄、義務擔當缺乏;自我建設的主人翁意識缺乏、行動力遲緩,“等、靠、要”嚴重。當然,以上情形在華西村為代表的、一直堅持集體經濟并大受其益的地方與市場化深度推進、集體經濟潰散嚴重的地方,會表現出一定的不同。前者表現為鄉民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信念與行為的深化與升華;而后者則表現為鄉民思想意識、價值觀扭曲下社會主義建設信心不足。鄉村社會自私自利傾向嚴重,表現多樣:原于狀態的鄉民個體、孤軍奮戰的家庭、一盤散沙的村莊;“人人自掃門前雪”的行為原則與處世邏輯;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個人主義膨脹,不愿為家庭拖累的輕率離婚再選擇,“啃老”與“棄老舍小”并存的自身幸福與解放追求。此外,自私自利小農個人主義與西方個人主義結合變異而成的利己主義,不僅表現為親情手足間利益之爭的反目成仇、鄰里爭地爭林爭水下的世仇,更常見逡巡在親朋好友間的坑蒙拐騙,損公肥私的占、搶、偷,農村公共設施嚴重破壞比例高達31.6%。
第二,親情、良心等鄉村內生性倫理格序不再。建立在血緣、地緣關系之上的鄉村傳統倫理歷經中國革命之后支離破碎。階級意識與政治強力支撐下的鄉村社會主義倫理道德在改革開放后威力不再,低辨別力、弱抵抗力的鄉村社會遭遇市場經濟與城市化為標志的現代倫理沖擊,內生格序破裂,家庭倫理方面,傳統的家庭合和價值觀無力抵擋市場經濟下金錢利益經濟法則的家庭生活滲透,家庭矛盾不斷:夫婦不和、兄弟不睦、老無所養情況普遍增多。全國人大代表翟玉和對全國31省46縣72村10401人的調查顯示,孝敬父母者只占870,差的占53%,鄉村老年人單過、自養率高達78%;追求個人幸福下的鄉村留守兒童問題越來越嚴重;家庭育化功能喪失嚴重下的問題少年越來越多,目無尊長、對抗長輩到危害社會。,7470的甚至不愿意和父母在一起”?!迸c家庭倫理道德失序對應,,情絲”維系、其樂融融的鄉村印象正在遠去:叔伯兄弟相呼、尊愛有序的鄉村格局,已讓位于有權是尊、有錢是尊、黑惡強尊;“平素常往返,遇事相扶持”的親鄰情以及建設時期團結在集體感召力下的階級社隊情被改革開放以來分散性下的強勢擴張與柔弱無靠兩極分化現實所取代;“熟人知信,信用法則屢遭肢解,少交往以自保成處世法則;古道熱腸的善舉日少,圖名逐利日多;“脫農”向往與追求增強,鄉村吸引力減弱;公德操守缺乏,恣意破壞生態與虛假交易增多。
第三,傳統美德與社會主義道德退守后的鄉村社會惡道德正在生長?!叭省睘楹诵牡谋鞈z人、容忍大度、同情良善等人格美德,正被比勇斗狠擾亂。人性中的“善”被擠壓、“惡”被釋放;勤勞誠實節儉美德被投機取巧、不勞而獲、貪圖享樂取代;珍愛人力物力、注重天人合一的美德與做法曰漸式微,暴殄天物之行比比皆是,落后道德復生、擴張加速,封建迷信活動充斥,宗教活動日興,賭博、淫亂行為增加,且增長勢頭明顯;榮恥意識倒位。詐騙、偷竊、淫亂等等行為的當事者不以為恥反以有錢、有本事而夸耀,當事者家屬親近以及大部分鄉民多為容忍下的“不評論”,少數羨慕甚至效仿。
四、小結
新一代領導集體非常關注鄉村建設,提出并積極落實“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發展大戰略,不僅為鄉村社會整體大發展帶來了新的福音,也為混亂的鄉村倫理道德建設重新走上良性發展軌道提供了絕好的時機。
筆者認為。致力于社會主義倫理道德、鄉村傳統倫理道德中的精華因素、鄉村社會實際的三結合,既可避免我國鄉村倫理道德再走忽左忽右老路,也是解救當前鄉村倫理道德危機的良方。
第一,必須堅定鄉村倫理道德建設的社會主義主導,不能動搖鄉村倫理道德建設中的社會主義倫理道德標準核心地位,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強社會主義倫理道德的理論研究,重點是實現社會主義倫理道德規范的現實化、具體化,不僅要與時代發展、國家發展階段相適應,更要注重與農村實際相適應。如新一代領導集體用“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取代以往過于籠統的“五愛”作為社會主義倫理道德的新要求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易懂易行,可以直接為廣大鄉民生產生活中的是非得失判斷、價值取向確定以及道德選擇提供基本準則。
第二,要堅持以時代標準、社會主義標準、鄉村實際等三標準甄別鄉村傳統倫理道德,明確傳統倫理道德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為鄉村和諧服務、為鄉民素質提高服務的宗旨。
第三,要深刻認識到,受制于鄉村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發展的實際。鄉村倫理道德建設不能搞單打一;同時,對鄉村倫理道德散亂局面的改觀以及建設進程推進的期望,既不易過高也不易過急,應以遵循其自身規律為重。
責任編輯 梅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