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澤東農地思想的主線一直都是堅持農地的國有化,中間經歷了短暫的私有化階段,是出于對當時中國國情的具體考量,在1953年,也就是解放后不到四年的時間,正式開始了農地公有制進程,而毛澤東的農地思想的變化,始終是為了發展生產力,解決中國農村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的需要。
關鍵詞:毛澤東;農地思想;私有制;公有制
中圖分類號:A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9-0018-03
“中國的問題就是農民的問題,而農民的問題就是土地的問題”是毛澤東對解決中國問題的著名論斷。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毛澤東同志又再次強調“我國有五億多農業人口,農民的情況如何,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政權的鞏固。關系極大”。這意味著毛澤東把解決農地問題作為解決中國問題的核心來對待,也決定了他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關鍵時期都把農地問題作為切人點。由于中國政治形勢多變,中國問題也是呈現階段性的變化。這樣,毛澤東的農地政策也應該是多變的,是根據客觀形勢順勢而為的。如果僅是這樣,毛澤東就不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名垂青史、開天辟地的領袖,充其量不過是一位體察民情、善于收買人心的政治家而已。事實上,毛澤東的農地政策的目的始終沒有變化,始終是圍繞著通過農地的變革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并最終極大地解放生產力,讓中國從貧窮落后的國家轉變成為世界強國。但是,毛澤東的農地政策在中國各個時期表現形式上又是順應歷史和政治潮流的,既不“左”也不“右”。這也體現了毛澤東農地思想的理性與成熟。毛澤東農業有其萌芽、發展、完善的歷史過程,先后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初期建設三個歷史時期。圍繞著變革農業生產關系和解放農業生產力的主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有側重,與他的農業思想相對應,他的農地思想也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的演變。
一、毛澤東農地政策的歷史演變
(一)建黨之初到1930年期間
農地國有化是中共的最初政策。早在1921年成立之前,陳獨秀在1920年11月起草的(中國共產黨宜盲)中就提出將生產工具包括土地“收歸社會公有、社會公用”。中共成立之后,農地政策就開始了國有化進程。1927年4月召,開的中共,五大”會議決議明確提出,農民土地國有化是“共產黨對農民問題的黨綱上的基本原則”,同年召開的“八七會議”歷史性地在黨內第一次提出“土地國有”的口號。
毛澤東在這個時期并不是中共的核心領導,不可能對中共的農地政策做出最后的決定,但從其執行中共的這些農地政策和口號所表現出的執行力度就可以理解為他是完全認同這項政策的。毛澤東沒有對“八七會議,的“土地國有”口號提出異議,只是在議案討論時提出如何沒收私有土地問題上提出自己的觀點?!?/p>
毛澤東對土地國有化的認同可以從其主持制定的井岡山(土地法)中有關規定得到進一步的佐證。這部被譽為中共紅色政權的第一部法律規定:(1)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2)一切土地,經蘇維埃政府沒收并分配之后,禁止買賣。這里的“沒收一切土地”包括了農民的私有土地,而不僅僅是地主和富農的土地。隨著這部法律的實施,也就在法律上確定了在紅色政權中土地國有化的法律地位。在1928年十一月寫成的(井岡山的斗爭)中,又更為詳細地提出“土地分配的標準:以鄉為分配土地的單位……所有鄉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現依中央辦法,改以勞動力為標準,能勞動的比不勞動的多分一倍0m盡管毛澤東在1929年4月主持制定的興國縣(土地法),這部法對井岡山(土地法)中的一些規定進行了修訂,即在法律上取消了沒收普通農民土地的法律條文,但在土地公有化問題上沒有變動。毛澤東的這種農地公有化思想和政策。甚至是違背了當時中共這個時期對農地的政策,因為中共在1925年10月10日在(中國共產黨告農民書)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除農民的困苦,根本是要實行耕地農有的方法。就是誰耕種的土地歸誰所有”。毛澤東這時的農地政策還是國有化政策。他強調的只是農地的分配問題,即土地的使用權問題。
(二)1930年-1937年期間
這是毛澤東土地政策出現根本性轉變的時期,即:從認同、主張和堅決執行土地國有化向土地私有化的轉變。這個時期,也是中共農地政策由土地國有化從實行到宣傳、私有化從口號到執行的時期。周恩來作為黨的主要領導人,在1930年9月的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上指出:“土地國有化,現在要宜傳,但不是現在已經就能實行土地國有?!?930年10月,毛澤東在審議(土地問題決議案)的會議上指出。不能機械地宜布土地國有化,因為土地國有化不適合當時中國農村經濟形勢的要求。1931年2月27日,毛澤東以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名義發給江西省蘇維埃政府的題為(民權革命中的土地私有制革命)的指示信中指出,農地歸農民所有并告知如何實現土地私有化的具體方法??梢姡珴蓶|這個時期的農地政策與中央基本保持一致的。
(三)1937年-1946年年初期間
這是中國當代史上的非常時期。從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件”之后,中國進入全面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危亡成為當時最為嚴峻的問題,階級矛盾和斗爭暫時成為次要矛盾。而正是這個時期,毛澤東逐步走向中共最高領導層并在延安整風之后確定了在中共黨內的領袖地位。在這個時期。毛澤東沒有對農地問題做出自己明確的意見和批示,但毛澤東的農地政策依然是土地私有制。這一點可以從中共中央對農地的政策給予佐證。因為毛澤東作為全黨公認的領袖,其思想必定左右中共的土地政策。這個時期中共的土地政策是,“停止沒收地主之政策”。并明確“土地政策應實行部分的減租減息以爭取基本農民群眾,但不要減得太多,不要因減息而使農民借不到債,不要因清算舊債而沒收地主土地,同時應規定農民有交租交息之義務,保證地主有土地所有權,富農的經營原則上不變動?!敝泄泊藭r的土地政策重點是限制高額地租和超經濟剝削,實際上也保證了地主和富農以及自耕農對農地的私有,也保證了原來分配到土地的農民對土地的私有權。
(四)1946年上半年至1953年6月期間
這個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并開始鞏固新政權的時期。這個時期中共的農地政策依然延續了1937年以來的農地私有化政策,不同的是政策的表現形式具有很強的階段性特點。1937年至1947年十年中,中國從抗日戰爭的全面開始到全國勝利直至共產黨開始準備接管全國政權的階段,其農地政策也從減租減息的政策到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最終到徹底平分土地這樣的過程。即使是平分土地也保持了土地的私有制。
1949年10月建國之后,在新解放區中依然存在著地主和富農階級占據了大部分的農耕地,大約為51,9270,解決農地的所有制與分配問題十分重要。1950年6月30日,中共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和(關于土地改革問題單報告)并在同年秋收后開始全面的土改運動并在1953年春全國土改完成。這個階段的農地政策是按階級成分進行土地分配,但這些土地還是由農民私有。
(五)1953年開始農地公有制進程
隨著農村土改的完成,中國進入一個真正“耕者有其田”的時代,農民實現了人人擁有自己土地的千年夢想。但是,中共分別在1951年12月15日和1955年u月9日出臺了《關于農村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和(農業生產合作社互助章程(草案)),傳達了農村生產由家庭經營向集體經營的信號。1953年中共提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拉開了結束農地私有制的序幕,并使中國農地政策進入“集體所有、統一經營”的歷史時期。隨著1956年農業合作化的基本實現和1958年9月底基本實現的農村公社化政策,農地私有制在中國歷史上徹底被消滅。即使到21世紀的今天,中國農地還是國家所有,農民只能擁有使用權。
二、毛澤東農地政策的特點與時代要求
毛澤東的農地思想始終是清晰和成熟的。他不僅把農地問題作為一項在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最有力武器之一,同時,也把農地政策作為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改變中國貧窮落后面貌,帶領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樣一種戰略決策。所以,毛澤東農地政策總的特點是戰略和戰術相結合,有時體現為戰略服從戰術,但最終還是戰略占優。
(一)把農地作為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戰術政策
從1930到1953年的23年期間,毛澤東主張并執行土地私有化政策。這個時期的主要社會矛盾是兩大階級之間的矛盾,主要問題是中共是否能夠奪取政權并鞏固政權的問題。毛澤東認為農民才能擁有奪取政權并鞏固這個政權的力量。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中指出:“所謂人民大眾,主要的是農民”,“忘記農民,就沒有中國民主革命;沒有中國的民主革命,就設有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也就沒有一切革命。我們馬克思主義的書讀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農民”這兩個字忘記了;這兩個字忘記了,就是讀一百萬冊馬克思主義的書也是沒有用處的,因為你沒有力量”。要得到這股決定性力量的支持,只能滿足農民最大的渴求。就是擁有土地。包括毛澤東在內的中共領導人都深刻地認識了這一點。1931年2月8日,中共蘇區中央局發出(土地問題與反富農政策)的通告中指出:農民是小私有者。他們熱烈地起來參加土地革命的目的,不僅要取得土地的使用權,主要的還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權。目前土地國有只是宣傳口號,尚未到實行的階段。必須使廣大農民在土地革命中取得他們唯一熱望的土地所有權。才能加強他們對于土地革命和爭取全國蘇維埃勝利的熱烈情緒,才能使土地革命更加深人。2月27日,毛澤東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主任的名義,寫信給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肯定了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如果毛澤東沒有實行土地私有化,要帶領全國人民推翻國民黨的統治,奪取全國的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沒有了毛澤東所謂的“力量”。
盡管從1930年到1953年農地私有化是毛澤東的農地政策,實行的范圍和時間也相當的長。但在毛澤東農地政策的思想中只能算是戰術策略,因為毛澤東從來就沒有把農地私有化作為一個終極的戰略目標來對待。瓦窯堡會議前后,毛澤東認為,在全國勝利之前不能輕易談土地國有化。土地國有必須等到全國勝利之后再轉變。’s2C就表明毛澤東的農地思想與他在建黨初期的農地思想是一致的。
(二)農地政策的終極目的是解放生產力
從建黨之初開始,毛澤東就實行農地的國有化政策。解放后,土改結束了,毛澤東實行了農村的社會主義改造,把農民土改時分到的歸農民所有的土地收歸國有,結束了中國幾千年來農地私有制度。這種農地國有制的思想始終是毛澤東的農地思想,從1930年至1953年期間的農地政策更多的是戰爭時期的戰術。而毛澤東的農地思想始終是為了發展生產力,解決中國農村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體現出一個中國人民領袖的強盛民族的意識,與極強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
在建黨之初至1930年之前,毛澤東的農地國有制思想體現為理論的形成和試驗過程。在這期間,毛澤東的農地國有化在實踐中得到包括法律上的試驗。由于中國的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包括孫中山的逝世,國共合作的破裂以及國民黨對共產黨的屠殺。都使得農地國有化思想在試驗中不具備成功的可能。在此后的戰爭期間,包括抗日戰爭在內,農地國有化都不具備實現的條件,且這時的社會矛盾更為突出的是階級矛盾而不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農地私有化符合中共當時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目的。
建國之后,依然存在著新政權的鞏固問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依然是次要矛盾,農地私有化政策的繼續是毛澤東一貫以來作為鞏固政權的最主要措施之一,但是,他已經有意識地倡導農村的互助組做法,實際上就是為在全國實現農地國有化的最初措施。1953-1958年期間中共農地的任何措施都是朝著農地國有制方向前進直至1958年全國人民公社化后的農地國有制化。
之所以要在土地改革前后立即著手農地的國有制化,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已經取得了政權,而國民黨沒有可能重新奪回共產黨政權,而且抗美援朝已經勝利結束。重要的是,建國前被戰爭極度破壞了的農村生產基本得到恢復,農村的封建基礎隨著中共的執政和土地革命也被徹底地動搖了。這時,農村的生產和消費以及農民的購買力得到極大的提高,但是,土改帶來的農村經濟發展在此后的幾年內卻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農村的生產關系的革命只是確定了生產要素的所有權,數量上卻沒有提高。生產要素在數量上的嚴重短缺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農村出現了兩極分化問題。農村雇工情況日趨顯現,富裕農民開始買人貧窮農民的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而農村的這種“家庭經營”的生產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國家“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的要求。這樣,整個國家包括農村在內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就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這個主要矛盾的突出,也為毛澤東實行在建黨之初關于農地的偉大理想和戰略提供了很充分的客觀條件。要實現“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就必須首先實現農業社會化,因為“沒有農業社會化,就沒有全部的鞏固的社會主義。而欲農業社會化,必須發展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強大的工業”?!币虼耍r業的社會化就成為首要解決的問題。解決了農業的社會化就解決了生產關系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障礙,也就為中國走向現代化強國打下了基礎。
三、結論
毛澤東的農地政策始終是以農地國有化為主線的,建黨初期和建國之后實行的都是這個政策。但是,毛澤東根據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形勢變化靈活地使用了這個政策,取得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勝利。沒有毛澤東的這種靈活的農地政策就不可能實現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力量的壯大和發展。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也不可能實現中國共產黨打敗國民黨解放全中國的偉大勝利,也更談不上把中國由絕對的農業國轉向工業國的歷史性轉變。
毛澤東的農地思想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典型,推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是對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創新性貢獻。毛澤東的農地思想直至今天還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對如何把中國在新的世界形勢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強國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領導集體,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農地思想,不斷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為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輸血”,并廢止了長達數千年的農業稅,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 梅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