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姓名演變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標識。它記載了一個民族的形成、發展和繁衍過程,是歷史變遷的見證。本文通過追溯中西方姓名的起源以及在歷史的長河中,各自文化思雉模式對姓名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來透視中西文化的差異,為研究中西文化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關鍵詞:姓名密碼;中西文化;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9-0144-03
姓名的產生和延續,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不僅具有自己產生、發展的悠久歷史,而且有它自己的結構、系統、禮儀、法規等獨特的特點,具有自身演變和形成“制度”的內在規律,盡管歷史的歲月不斷更替,滄桑迭經變遷,但歷史的潮水卻永遠沖刷不掉姓名所打上的文化沉積的烙印,也無法抹去它所潛藏的各個歷史時代政治制度、經濟生活、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乃至地域環境、民族歸屬等眾多因素的深刻影響。各個民族的精神結構和其特有的思維方式都沉積在姓名的變遷中。因此,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姓名制度已經成為各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姓名的解讀,我們可以撥開歷史神秘的面紗,姓名是最真實的歷史見證。
一、從姓名結構看中西文化的差異
由于各民族思維方式、生活習慣、歷史發展的不同,不同民族的姓名結構形式也很不同。這里我們僅就最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兩種形式加以剖析:以漢族姓名為代表的姓+名形式和以英、美姓名為代表的名+姓形式。漢族姓名采取姓在前、名在后的形式,一般由兩個漢字或三個漢字組成,最多的是四個字。例如司馬相如,復姓司馬,名相如。而英、美人名采取名在前、姓在后,例如AbrahamLincoln。也可以在姓和名之間加上中姓,如英國劇作家George Bernard Shaw。
通過對歷史的考察,我們發現姓在前、名在后的民族往往具有很長的封建社會歷史,且缺乏民主傳統。中國的封建社會在公元前11世紀西周時便開始了,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宗族是以血緣為紐帶形成的,中國人的姓就代表了宗族、群體、血緣關系。人們非常重視宗族的傳承,即家族的綿延不斷以及家族財產的不斷擴大和繼承。中國的封建社會是宗法式社會。維護封建統治依靠的是禮教,而不是以法律精神治理國事;中國人首先考慮的也不是遵從國家的法律,而是如何在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履行倫理義務:臣對君盡忠,子對父盡孝,婦對夫盡順,弟對兄盡悌;與此同時,君、父、夫、兄等尊者、長者,對臣、子、婦、弟等卑者、幼者也有特定的義務。兩者的配合,便構成宗法式社會的“和諧”??梢?,中華民族是一個頗富于義務感的民族,其社會意識既不是靠宗教,也不是靠法制支撐,而是依賴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礎上的倫理觀念加以維系,強調共性至上、三綱五常。所以,中國人的姓名采取姓在前、名在后的結構形式,將代表宗族、家族、群體的姓放在代表個體、個性的名之前,直接反映了中華民族的這種傳統價值觀。
與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相比,英國從9世紀到11世紀封建化過程還沒完成,各地還保存著不少自由農民。直到11世紀被諾曼人征服后。英國的封建制度才廣泛確立。可是只經過短短的三百年時間,在14世紀末,英國的農奴制度已經解體,到16世紀資本主義已經廣泛發展,終于導致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英國的封建史很短。但資本主義的發展卻很早。即使在封建統治下也具有某些民主傳統,這就使這個民族比較強調個人的作用。這一點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神話時代以及希臘羅馬時代的政治、哲學、宗教、藝術等輝煌成就對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文化的巨大影響。希臘神話初始各代神之間斗爭與交替,最終形成了宙斯“兄弟聯盟”式民主的模型。宙斯很像立憲國家的君主,“統而不治”。以宙斯為首的奧林匹斯眾神之間是一個較有民主傾向的血親氏族社會。男女神各有分工,具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這體現了一種貴族式的民主精神。在希臘社會中奧林匹斯神身上所折射的是城邦民主制的民主精神。這種民主開放的政治形式對后來西方的政治體制具有深刻地影響,同時它對個體人的尊重也造就了今天西方社會的個性解放。西方人注重個人的個性特征,尊重個人獨立的人格與主體意識。反映在姓名上就是名在前,姓在后。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他們的姓名正好采取和我們相反的結構形式了。
總之,人名結構與該民族的社會形態、歷史文化有密切聯系。宗法封建史長的國家在專制制度下,以宗法維系其社會存在,代表宗族的姓氏必然高居于代表個人的符號——名字之上。而西方國家自古羅馬起,平民就享有較多的自由,因而代表個人的名就必然是主要的,居于姓之前。
二、從中西文化起源的差異看姓名的形成
洪堡特說過:,對政治、藝術和科學文化的現狀作比較詳細的考察。會引出一長申千百年來相互制約的原因和結果的鏈鎖?!环N從本質上不可能被完全把握,從作用上不可能被預先測知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與歷史傳統和現存條件不可分割。但又依據自身固有的特征對之進行處理和改造。”因此,當我們討論中西文化的差異時,不能不深人到潛藏在一個民族文化背后的精神結構中去,了解其起源和變遷。
1 宗法-自然-人的中國傳統文化模式
中國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與中國古代神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回觀中國神話,無論是功績彪炳千古的善神,還是劣跡遺臭萬年的惡神。其形象無不是形態怪異,面目猙獰。如太皓伏羲氏“人面蛇身,,炎帝神農氏“人身牛首”。共工“人面朱發,蛇身人手足”。盡管如此,他們都沒有超越人的形態,半人半神,但是他們又高高凌駕于凡人之上,是不可觸及的神圣尊嚴。他們代表了一種倫理規范的理想狀態,相貌丑陋的遠古神明因崇高的德行而被歷史神化為不可超越的近古帝王。伏羲“通德神明”,神農“教化天下”,黃帝“修德振兵”,大禹為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此,中國神明被塑造成可望不可及的倫理符號。
在氏族社會里沒有成文法,氏族長老要靠“榜樣”的力量和道德感召來團結和調動全氏族。氏族長老常常向氏族成員檢討工作,并進行道德上的自我批評,以求得氏族成員的諒解和支持。就是在這最原始的人類初期,中華民族已經形成了倫理規范的原始思維模式。從這之后,倫理規范形成了一種強制性的外在束縛。使5000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始終囿于狹小的現實生活圈子中恪守陳規祖訓,不思超越。
中國的氏族社會遺留下來的以父家長為中心、以嫡長子繼承制為基本原則的宗法制度在中國延續數千年之久,直到近代還保留著明顯的痕跡。這種由血親宗法制度派生出來的社會心理,首先表現為對血緣關系的高度重視。許多家族都遵循祖上已排好的行輩次序來取名。如(紅樓夢)中寧榮二公,一名賈演,居長;一名賈源,居次。這是“水”字輩,他們的名中必須是“水”字旁。第二代是“代”字輩,如賈代化、代善、代儒、代修。第三代是“文”字輩,名中須含有“文”字,如賈敷、賈政、賈敬、賈赦、賈敏。第四代是“玉”字輩,“玉”在左邊,如賈珍、賈璉、賈瑞、賈珠、賈環等。
此外,宗法制度下的社會心理又表現為對祖先的頂禮膜拜。這起源于父系社會的祖先崇拜,意在祈求祖宗保佑后代繁榮昌盛。后把對天神崇拜和對祖先祟拜結合在一起,“天地君親師”五位一體,是中國人普遍敬奉的牌位。但“天地”是虛設的,對“君”的崇敬則是對“父”的崇敬中引申出來的?!疤斓鼐H師”的核心在于“親”(即祖先),“孝親”成為中國道德的本位。古有”古人聞父名而泣”之說,這是避家諱,表示對先人的尊敬。黑格爾把中國的這一文化主旨概括為“家庭精神。
中國文化是“道德型”的,其基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子谑侵袊鴤鹘y文化的象征。他所創造的儒學從社會意識到社會心理,從價值取向到思維方式,從人生理想到行為模式。幾乎滲透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層面,并處處打上了其深刻的烙印。許多中國人名直接反映了儒學禮教的內容。如受忠君思想的影響而命名的有,張自忠”;以反映五常的“仁、義、禮、智、信”命名的有“容毅仁、單雄信”等;反映宗法思想的“祖、宗、先”,如李宗仁,李先念等。而女性名字中多出現“賢、惠、淑”等字眼,時刻提醒她們要三從四德、恪守婦道。
應該提到的是,盡管在倫理型的中國文化里,人也被推祟到很高的地位,所謂“人為萬物之靈”、“天地之性人為貴”、“域中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等等。但是,中國文化系統的“重人”意識,并非尊重個人價值和個人的自由發展,而是將個體與人類、人一自然一社會交融互攝,強調入對宗族和國家的義務。它與西方的尊重個人是有所不同的。
z上帝一自然一人的西方文化傳統模式
西方文化是不能單純用現實的功利、既存的事實和自然的心性來解釋的。它是一種超越世俗道德政治和世俗功利而追求某種“可能的世界”的普遍文化心理,這種文化心理所形成的法權思想和“正義,觀念于無形中支配著西方傳統的道德規范、政治制度和行為模式。西方文化經歷了幾個重要的歷史階段:指向彼岸(上帝)的宗教文化(神學文化),指向心靈(理性)的啟蒙文化(哲學文化),指向現象世界的科學文化,以及指向世俗生活的文學文化。
西方文化自希臘時代就表現出一種超越現實、追求彼岸的浪漫精神和宗教傾向。蘇格拉底號召人們:,必須追求好的生活遠過于生活”?;?,耶蘇宜稱:“我的國不屬這世界”。這種宗教意識使得西方人把眼光投注到冥冥中的另一種生存狀態上,而對現實生活則采取一種隨時準備讓渡的姿態。從古希臘、羅馬神話中我們可以追溯到這種朦朧意識的濃縮形式。希臘神話體現了神和英雄的美之理想,英雄是天神與凡人的合體,神既是作為人的理想,同時又與人生活在一起。神并非遙不可及,他們也像人類具有弱點,蠻橫、嫉妒、但同時也是逗人喜愛的。英語姓名中就有不少人名來自希臘羅馬神話,如Diana源于拉丁語,是羅馬神話中的月亮與狩獵女神。Alexander源于希臘語。意為“男人的保護神”,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尊稱。
公元3世紀,慌傳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疆域內成為一股重要的社會政治力量。在世界歷史上從來沒有一種宗教像基督教那樣對社會歷史產生過如此重大的影響,可以這么說,沒有基督教就沒有今天我們所面對的西方文化。有人甚至把西方文化稱為宗教文化,與東方的倫理文化進行比較。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后。在漫長的1000年的中世紀,基督教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對西方歷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盡管近代的一系列文化改革運動,如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浇倘宰鳛橐环N潛在的力量影響著現代西方社會的方方面面。而(圣經)也就成為西方世界的金科玉律和文化基石,西方各民族的姓名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基督救文化的浸潤和制約。英國民間在公元¨世紀之后就開始流行尋求保護神的習慣。在給嬰兒取名時。父母都希望在天堂找到一位神,以取得相同名字的方式求得神的庇護。如Adam是(圣經)故事中的人類始祖,現在這個名字在英、美人名中出現的頻率很高。這個名字后來又演變成了許多其它的名字,如Adams,Adnm,ton,Adkins,Aitlias。J0ho來源于希伯來語Jochanaan,表示“上帝是榮耀的”的意思。在(圣經)中還提到了兩個叫\"John”的重要人物:一個是“洗禮者約翰,(J0hn the Baptist);另一個是“福音傳道者約翰”(John theEvangelist)。此后?!凹s翰”的名字連同基督教傳播到整個歐洲。
英語姓氏在形成的過程中也同樣受到了社會倫理規范,道德觀念的影響。中世紀時,人們祟尚誠實、勇敢、智慧、堅韌等品質。同時受“騎士精神”的影響表現出忠君和冒險的精神。這時出現的名字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中世紀人民的道德觀。例如,表示忠誠的有Laut~y,Leaty;形容勇敢和堅韌的有:Bold,Sturdee/Sturdy,Bream,Savage,Wilde等;Hard和Hardy能顯示武士不屈不撓的精神,而Venture和Ventre是專門指武士的冒險行為。此外Wise,Sage,Pratt,Clue,用來指示智慧;Corage/Courage特指勇氣等。
英國早期的戲劇對姓氏的豐富和發展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人格化的美與丑、善與惡被搬上了舞臺。這些寓言式的人物形象很快深入民心,這樣戲劇化的名字順理成章的從舞臺上走進了普通人家。:Virtue/Verity,Wisdom~Peace,Justice。Mercy,Faith就表達了美與善概念。而像Greed,Death,Devil這樣表示邪惡的名字本身與字面意義相去甚遠了,它只是人們表達對戲劇喜愛的另一種方式罷了。
英語姓名只經歷了短短350多年的發展。卻演變出了數以萬計的姓名。這與特定的社會文化因素關系密切。它像一本大百科全書忠實地記錄了英國和其它西方國家的歷史和人文,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三、結束語
不論是擁有上下五千年古老文明的中華民族,還是后起之秀的西方列國,無不在歷史大浪淘沙的洗禮中,凝聚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個性。姓名,作為人生的符號,也是一種文化。它記載了歷史的滄桑和變革,是民族精神感性的訴說。由于以往姓名的研究多是對中西姓名直觀的對比歸類,沒有從歷史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系統的闡釋,所以筆者嘗試著從文化起源人手進行分析,用姓名這個文化的活化石來解讀中西文化的差異。
責任編輯 張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