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歐陽修的散文多用虛字,這是他向圣人經典學習的結果。歐陽修散文多用虛字對歐文簡易與軒徐含蓄相結合的文風有重要影響,也是北宋學術與散文互動模式最有力的證據,同時。對漢民族語言的成熟有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歐陽修;虛宇;文風;互動;漢語
中圖分類號:I20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9-0130-04
歐陽修散文常用虛字,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總結出了這個特點:“韓柳尤用奇字重字,歐蘇唯用平常輕虛字,而妙麗古雅,自不可及。”今人經常舉《醉翁亭記》中連用二十一個“也”字為例,論述歐陽修善用虛字精心撰文的獨到之處,其不知,歐陽修散文中大量運用虛字也是淵源有自的,簡而言之,正是學習圣人經典的結果。同時,歐陽修散文中多用虛字也具有深刻的認識價值,以下試論述之。
一、經典中的虛字運用
中國古代論“詞”,有實字,虛字之分。所謂虛字,按(馬氏文通)的解釋:“無解而惟以助實字之情態者,曰虛字。”馬建忠并將虛字分為介字、連字、助字、嘆字等四大類,D)今人郭紹虞先生認為:“古人所謂‘虛字’,大體相當于現代所謂,虛詞”,’古人亦稱為“緩詞”、“語助”等。
考查漢語語法發展的歷史,我們發現虛字也較早出現在圣人的“經典”中。上古之時,由于漢語語法發展并不完備,文風簡古深奧。較早的經典如(尚書)就有這種風格。隨著時代的發展語法逐漸發展完備。虛字漸多,尤其是到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這一趨勢表現得更加明顯,正如劉大搬所言:
文法有平有奇,須是兼備,乃盡丈人之能事。上古文字初開,實字多,虛字少。典謨訓誥,何等簡奧,然文法要是未備。至孔予之時,虛字詳備,作者神態畢出,左氏情韻井jQ:,文彩照耀,至先泰戰國。更加疏縱,漢人斂之,稍歸勁質。……文必虛字備而后神態出,何可節損?然枝蔓軟弱。少古人厚重之氣,自是后人文漸薄處。ul
現在所存的經典中,就有大量虛字存在。例如,洪邁在總結(詩經)中的虛字時,就列出了若干虛字:“毛詩所用語助之字,以為句絕者,若,之’、‘乎,、,焉’、‘也,、‘者’、,云’、,矣’、‘爾’、,兮’、‘哉’,至今作文者皆然。””當然六經時代的許多虛字,隨著時間的推移,除了較少一部分外,如“之”、“乎”、“也”等,如今已經不再使用了,就如王力先生總結的那樣:“漢語語氣詞的發展有一個特色。就是上古的語氣詞都沒有留傳下來,有的連痕跡都沒有了。””
虛字的運用深刻地影響到了中國的散文創作。有的學者甚至認為,散文創作也無非就是對實字和虛字的合理安排,清人劉淇說:“構文之道,不過實字虛字兩端,實字其體骨,而虛字其性情也。”’古人關于虛字在文章作用的論述很多,在眾多評說者中,以陳騷對經典中虛字作用的論述最為詳盡:“文有助辭,猶禮之有儐、樂之有相也。禮無儐則不行。樂無相則不諧,文無助則不顧。唐有杜溫夫者,為文不識助辭,……柳宗元所以深言其病,不可不知哉。”其后陳騷又具體列舉了<檀弓)、{左傳)、(論語)等經典中運用虛字收到的良好效果。”
正因為虛字的運用能讓文章順暢、健舉,無艱難勞苦之態。所以它被認為是文章中調整語氣,抒發情感最為方便快捷的方式之一:“中國字不用余音,不傳語中襯字,其語氣之順逆,詞意之輕重,以十數虛字代之而灼然可知,即最簡易之法。””因此,古人非常注重散文中虛字的運用,劉勰(文心雕龍,章句篇)就記載:
尋“兮”宇成句,乃語助余聲,舜詠“南風”。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豈不以無益文叉耶?至于“夫”“惟”“蓋”“故”者,發端之首唱;“之”“而”“於”“以”者,乃割句之舊體;“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據事似閑,在用實切;巧者回運,彌縫文體,將令敷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
二、經典中虛宇運用對歐陽修散文的影響
歐陽修也不例外,他繼承了古人善用虛字的寫作技法,據范公僻(過庭錄)記載:
韓魏公在相,曾乞<晝錦堂記)于歐公,云:“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韓公得之愛賞。后數日,歐復譴介,別以本至,曰:”前有未是,可換此本。”韓再三玩之。無異前者,但于“仕宦”、“富貴\"-F,各添一“而”字,文義尤暢。先子云:“前輩為文不易如此。”””
他也注意到了(詩經)中助語詞的運用,如(詩本義,一義解)論倜頌,有客):“至于‘人亦有言,亦孔之哀,民亦勞止之類甚多。皆非有所因。蓋,亦’者,詩人之語助爾。”
在文學實踐中,歐陽修所創作的名篇。除了為我們稱道的(醉翁亭記)以外,還有多篇都是運用虛字成功的典范,如歐文中主要用“之”字的例子:
夫萃天下之至莢與其樂,有不得而兼焉者多矣。故窮山水登臨之莢者,必之乎寬閑之野、寂寞之鄉而后得焉!覽人物之盛麗,夸都邑之雄富者,必據乎四迭之沖、舟車之會而后足焉。益彼放心于物外。而此娛靠于繁華,二者各有造焉。然其為樂,不得而兼也。((有美堂記))
(文則)中就歸納出散文創作中有”之’字法”,并指出其作用:“文有數句用一類字,所以壯文勢,廣文義也。”C0,歐文中用“之”主要起到了壯文勢的作用。
歐文中主要用“而”字的例子:
一搶之勇。同時豈無?而公獨不朽者,豈其忠義之節使然歟?畫ff,,-ff馀年矣,完之復,-~j--ff年。然公不泯者,不系乎畫之存不存也,而予尤區lg,-/m~t,者,蓋其希慕之至焉耳。讀其書。尚想乎其人,況得拜其像。識其面目。不忍見其壞也。((王彥章畫像記))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淆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豐樂亭記))
散文中用“而”字。主要起到一種承接轉折的作用,使文氣低昂通達,如袁仁林所說:一而,字之聲,膩滑圓溜,有承上啟下之能,有蒙上輥下之情,惟其善輥,故不拘一處,無乎不可,一切去來、起伏、出入、周折、反正、過接,任其所輥無滯。”
歐文中主要用“嗚呼”、“噫”等嘆字的例子:
嗚呼!用人之難難矣,未若聽言之難也。((為君難論下))
嗚呼,予衷狄君者,其壽止于五十有六,其官止于一卿丞,((大理寺丞狄君墓志銘))
嗚呼,堯、舜、禹、湯、文、武之道,百王之取法也。((帝王世次圖序))
另外,(新五代史論)中幾乎每篇都用“嗚呼”發端,李涂在(文章精義)中說:“歐陽永叔,(五代史)贊首必有‘嗚呼’二字,固是世變可嘆,亦是此老文字,遇感慨處便精神。”據顏師古(匡謬正俗)載:“嗚呼,嘆辭也。或嘉其美,或傷其悲,其語備在(詩)、(書),不可具載。“CO妓正表明了“嗚呼”等語助詞在歐陽修文章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歐文中還運用了大量其他虛字,日本學者東英壽先生對歐陽修<新五代史列傳)、(歸田錄)以及(六一詩話)中的虛字運用有詳細的統計,并換算成每一萬字內虛字出現的次數并附各虛字出現次數的排列表。”6v艮能說明歐陽修重視虛字這一寫作特點,今轉引于此處:
歐陽修之所以會對散文中虛字的運用如此重視。正是緣自他對圣人經典風格的學習和借鑒,費袞認為:
文字中用語助太多,或令文氣卑弱。典謨訓誥之文,其末句初無耶、歟、者、也之辭,而渾渾灝灝噩噩列于六經,然后之文人多因難以見巧。……其后歐陽公作(醉翁亭記)繼之,又特盡紆徐不迫之態,二公固以為游戲,然非大手筆不能也。
引文中所提到的歐陽修的名作(醉翁亭記)全文都有迂徐不迫的風貌,恰恰是運用虛字最成功的典范,清代唐文治甚至認為:“通篇用‘也’字,特為創格”,其實這種用法并非歐陽修首創,如前所言,它在圣人經典中早已出現,歐陽修這種創作手法正是受了圣人經典的影響,但究竟是哪一部經典,學者對這一問題尚有爭論,第一種認為這種手法緣自<論語)、{孟子):
詩有全篇用“也”字者,(墻有茨)、(君子偕老)是也。文亦有全篇“也”字者,如韓公{祭潮州大湖神文)、歐陽(醉翁亭記),然卻是祖(語)、(孟)。”’
第二種,部分學者認為這種助字的用法來自于(周易)中的(雜卦)篇。
歐陽公記醉翁亭,用“也”字;荊公志葛源,亦終篇用“也”字,蓋本于(易)之雜卦。韓文公銘張撒亦然。:則
第三種,有的學者認為這種手法是受到經和子的綜合影響:
(醉翁亭記)終始用“也”字結句,議者或紛紛。不知古有此例。{易‘雜卦)--篇,終始用“也”字。(莊子,大宗師)自“不自適其適”至“皆物之情”,皆用“也”字。以是知前輩文格不可妄議。
盡管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探討,得出了各種各樣的結論,但在虛字的運用緣自圣人經典這觀點上并役有本質的差別。
當然,歐陽修散文中也有多篇文章因用虛字過多、過濫而遭到后人的批評,如李如篪就說:
歐陽永叔之文,純雅婉熟,使人讀之。塞塞不倦。然比之韓、柳所作,深雄遒勁不及也。雖各自有體,然亦傷助語太多。如(醉翁亭記),其文之美者也。亦有助語可去。……如此等閑字削去之,則文加勁健矣。大抵為文,要須移動一字不得方好。
以上論述確實指出了歐陽修在虛字運用方面的失誤,可謂中的之語。但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可知歐陽修對散文中用虛字手法的刻意追求,正可看出歐陽修受(周易)、(論語)等經典的深刻影響。
三、歐陽修散文中虛字運用的認識價值
歐陽修向經典學習,注重散文中虛字的使用,其認識價值至少有三點:
其一,從形成歐陽修獨特散文創造風格看,歐陽修散文追求簡易與迂徐含蓄的結合,如何達到這種美學效果,經典中虛字的運用為他的創作提供可供參考的范例,也就是說,歐陽修在文章求簡的同時,注意用虛字來調整文章的語氣和節奏,創作出了一些既簡易又迂徐頓挫、妙麗古雅的美文,如用”也”的散文中,除了非常著名的(醉翁亭記)以外,(祭吳尚書文)也是另一篇成功的典范,試舉幾段:
嗚呼公乎!余將老也,閱世久也,見時之事可喜者少而可悲者多也。士少勤其身,以干祿仕、取名聲。初若可愛慕者眾也。既而得其所欲而惠,與追于利害而遷,求全其節以保其終者,十不一二也。其人康強飲食。平居莢言以相歡樂,察其志意,可謂偉然。而或離或合,不見幾時,前至于衰病,與其俯仰旦暮之間忽焉以死者。十常八九也。
嗚呼公乎!所謂善人君子者,其難得既如彼,而易失又如此也。故每失一人,未嘗不咨嗟殞汝,至于失聲而長號也。公材謀足以居大臣。文學足以名后世。宜在朝廷以講國論。而久留于外,宣事壽考以為人望。而遽云長逝,此縉坤大夫所以聚吊于家。而交朋故舊莫不走哭于位,豈惟老病之人獨易感而多涕也。尚饗!
短短兩段文字。連用九個“也”字。抒發了作者對人生聚散離合、生老病死的感慨,文章頓挫取勢,辭氣舒展,正如(馬氏文通)所言:“也宇助讀,其為用也,反乎其助句也。助句以結上文,而助讀則以起下文。其起下文也,所為頓宕取勢也。蓋讀、句相續而成文,患其冗也。助以”也“字,則辭氣為之舒展矣。”圓文章更顯感情深沉,語氣凝重,如張文炳所官,“也,語之余,詞之終也。凡文勢平平落下,高不太揚,低不太煞者用之。”Cz,)E因為虛字運用得體,(祭吳尚書文)也得到了后人的贊揚。茅坤評價這篇文章“交似疎而感獨深,‘也,字為韻,貫到篇末。”04)e有光引徐文昭評語曰:“通篇用‘也,字為韻。而感慨世道處更使人不堪多讀。”四
此外,其他一些多用虛字的文章也深受好評,如毛慶藩評價紗}制集序):“進退揖讓,有君子之風。數虛字宕逸入神,造漢人之堂而嚌其哉矣。”四王文濡評價<祭尹師魯文):“意義疊生,大氣包舉,尤能善用虛字。”07’呂葆中引王安石語評價<論賈昌朝除樞密使札子):“此篇多用虛語。””儲欣評價侑美堂記):“說有美堂為天下游觀第一,而議論層折,得力在數虛字,亦最利舉業家。”C19坯值得一提的是,歐陽修多用虛字為文的寫作特征在當時就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如曾受知于歐陽修的曾鞏、王安石等人就有不少篇章多用虛字,如(擬峴山臺記)、(醒心亭記)、<尚書度支部郎中葛公墓志銘)和(城陂院興造記)等。可以說,對虛字的成功運用是歐陽修主導的紆徐頓挫的宋文風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具體地層現了慶歷學術宗經復古學術主張對散文創作的影響,這是北宋時期學術一散文互動模式存在的最有力證據之一。北宋仁宗慶歷前后是中國學術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所謂:“經學自漢至宋初未嘗大變,至慶歷始一大變也”,D0這一時期學術思想學術風氣出現了許多新變,如宗經復古與懷疑傳注相結合的治經理念:以人為本、經世致用的治經思想;創新求奇,摒棄詭異的治經風格和致力于儒學哲學化的治經趣向等方面。在眾多新變中,宗經思想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者們紛紛回歸對圣人經典原義的探討,用以批駁傳注之失,在他們緊遵圣人經義的同時,毫無疑問,圣人經典重虛字運用的行文風格也自然成為學者們效法的榜樣。
作為慶歷學壇領軍人物的歐陽修也不例外。如前所述,他十分關注圣人經典如(詩經)中虛字運用的問題,在詩文創作實踐中也大量運用虛字,為我們創作出了如(醉翁亭記)等著名的篇章。由此可見,歐陽修散文多用虛字的特征與其宗經的學術思想也有不可分割的關聯,正如陳植鍔先生指出的那樣:,在北宋文化史的各種層面中,與儒家學派關系最密切的是宋代散文,即古文。古文是宋學傳播與傳承的主要工具。北宋古文運動是儒學復興運動最親密的伙伴。無論草創期還是繁榮期,站在儒學最重要位置上的學者,往往也是古文方面最有成就的作家,”Dl呵以說。歐陽修散文中有多用虛字的特點正是他宗經的學術主張影響的結果,是慶歷學術影響到散文風格具體而微的表現。也是學術一散文互動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明晰了這一點,對于進一步研究學術史,散文創作會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其三,對加逮漢民族語言的成熟,促進漢語言的研究有一定的影響。從漢語語法發展的角度看,到北宋時,一些古老的虛字消亡速度很快。但只有“也”等幾個語氣詞反而快速發展起來,正如羅驥先生所說:“但是在老語氣詞迅速消亡的大趨勢下。也存在不平衡情況。個別老語氣詞不但沒有很快地消亡,反而顯得生機勃勃、興旺發達,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就是陳述語氣詞,也’。,圓同時。從宋代還開始出現了研究和運用虛字的熱潮,“虛字”這一術語本身就是由來人明確提出的。魏慶之的(詩人玉屑)、沈義父的(樂府指迷)和張炎的(詞源)等著作都較深入地探討了虛字運用的問題。
這種對虛字的深入研究和關于虛字運用的廣泛探討自然與詩詞的興盛有關,但我們認為也與歐陽修等文學大家在散文創作中注重“也”等虛字的運用大有關系,他們以為自己接觸的創作成就增強了漢民族語言的公眾認同感,為漢語言中成功地運用虛字起到了表率作用。郭紹虞先生就此曾指出:“大抵自唐宋古文家寫的古文別成一種新的體制,于是這些文言虛言的用法開始逐漸固定下來。到宋代古文家遂使這種虛言的用法更趨于穩定。”漢語中虛字的發展與文學家散文風格的變化、影響的關系,是一個有待繼續探討的有價值的話題。
總之,圣人經典中的虛字以及虛字的運用,對歐陽修散文創作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這正體現了慶歷學術與散文創作的互動。同時,由于歐陽修對散文中虛字較為成功的運用,讓他的散文形成了簡易明白又迂徐含蓄的風格,深具妙麗古雅之美,對虛字成功的運用是以歐陽修為主導的宋文風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則,從某種程度上說,對漢語語法的豐富和發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 肖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