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的視角下,中國共產黨通過對現代化三大主題即政治建國、經濟轉型和社會整合的滿足來獲得其執政的合法性。在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科學發展觀提升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強固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根基。因此,科學發展觀為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獲得提供了最新依據。
關鍵詞:科學發展現;現代化;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9-0032-03
新世紀的初期,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統稱科學發展觀。在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之下,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契合了現代化語境中的主題訴求,與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呈現階段性重疊。
一、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及其主題
美國社會學家C·E·布萊克認為,“現代化”一詞的含義,是指科學革命以來,人類知識不斷增進、傳統社會制度逐漸演化以適應現代功能,并加強對環境控制的一種變遷的過程。
根據布萊克的觀點,中國的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1 1840年-1905年:迎接現代性的挑戰。中國走上現代化歷史進程。在邏輯起點上與同西方國家截然相反。中國現代化的啟動不是其社會內部現代性因素積累、發展的產物。而是其面對外部現代性“挑戰”所作出的積極的、有意識的回應。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05年清末新政前夕,古老中國關于自身和世界的秩序觀首先被西器、西技、西藝、西制撼動了。中國社會中出現了新興社會力量。呼吁現代化。
2 1905年-1949年:現代化領導力量的強固。從1905年清末新政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其間經過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政權幾經更迭,最終由中國共產黨獲得,標志著政權由封建統治者手中徹底轉移到現代性領導力量手中。這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展開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政治權威保障,這是中國現代化歷史轉型的政治前提。
3 1949年--2000年:經濟和社會根本轉變。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末,在遭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挫折之后,開始了改革開放,在及時更新了對中國國情和世界情勢的錯誤判斷之后,開始推進工業化和市場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基本建立。此時經濟增長成效顯著,社會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改變,由鄉村農耕生活方式占主導地位轉變為城市工業生活方式占主導地位。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革給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提供了物質支撐。
4 2000年至今:社會整合階段。隨著經濟增長和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革,中國社會出現了利益集團的分化,新的社會力量應運而生,傳統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變化。社會非理性動蕩需要走向理性合作,民主法制就成了最佳選擇。
從布萊克觀點中提煉出現代化的三個主題。
政治建國: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現代性領導權威。
經濟轉型:實現工業化和市場化。
社會整合:實現民主和法制,由法治取代人治,用現代公民社會取代傳統家族社會,以民主取代專制,最終構建一個長治久安的現代社會。
二、滿足現代化三大主題——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來源
法國學者夸克(Jean-Mare Coicaud)認為:“合法性這一觀念首先并且特別地涉及到統治權力,合法性即是對統治權力的承認”。因此,“政治合法性就是社會成員基于某種價值信仰而對政治統治的正當性所表示的認可,是政府基于被民眾認可的原則來實施統治的正統性或正當性。它既是統治者闡述其統治權力來源的正當理由,也是被統治者自愿接受其統治的價值依據。”哈法性既要得到統治者的首肯,也要涉及社會價值觀念和社會認同,當然,它最終也與法律的性質和作用相關聯。
考察中國現代化背景之中的執政合法性來源,有三個核心價值凸現出來:
(1)該政權能否對外代表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
(2)能否對內推動經濟發展,人民受益;
(3)能否對內整合社會資源,維持穩定。
這三個核心價值實際上與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三大主題不謀而合。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獲得與危機都與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的這三大主題密切相關。故而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可以用這三大主題來進行評說。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帶領全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打土豪分田地,滿足農民最基本的土地要求,換來了最大多數農民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和擁護,從現代化角度來看。毛澤東思想提供了建立了新中國理論來源,解決了中國現代化的政治前提。這是中國共產黨利用革命黨身份所獲取的政治合法性。
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靠經濟發展換取老百姓的支持和擁護。從現代化角度來看,鄧小平理論推動了中國現代化的經濟轉型。這是中國共產黨通過經濟績效所獲取的政治合法性,
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在解決法治和人治、在革命黨和執政黨、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既得利益集團之間做出了新的選擇,開始促進中國現代化的社會整合,目標是建設一個民主與法制的現代化國家。這是中國共產黨試圖通過加速社會一體化進程來增進黨的執政合法性。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國共產黨則通過提出科學發展觀解決新時期執政合法性問題。
三、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為中國現代化視角下的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提供了最新依據
進入后冷戰時代,世界現代化正在由全球性的經濟轉型向全球性社會整合過渡,各國聯系加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加大了文化價值觀念的傳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在給中國帶來生產力的大幅躍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小康”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態惡化、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結構失衡、社會矛盾突出以及制度建設緩慢等負面現象;隨著傳統工人階級的比重下降,新型社會力量的壯大,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在發生巨大變化。中國共產黨所處的地位和環境、共產黨所肩負的歷史任務、共產黨自身的狀況,都出現許多新的情況,尤其是腐敗問題在一定范圍內蔓延,使黨內黨外群眾不滿增加,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遭遇空前的挑戰。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汲取世界上其他國家在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總結了2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科學定位黨的歷史方位,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一)科學發展觀提升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
傳統發展觀是線性的發展觀,假設國家的發展只有一條單一的軌道,那么處于落后位置的國家所面臨的挑戰就是要趕上其他國家。最便捷的發晨方法就是仿效那些走在前面的國家。中國在世界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屬于后發趕超型國家,這種由趕超壓力而來的政績饑渴使得政績的增長成為中國共產黨獲取執政合法性的根本手段。美國政治學家李普塞特對經濟績效與合法性的關系有很好的闡述:有時候經濟增長的有效性(即實際的政績)會帶來合法性,有時候合法性會促進有效性,但是,有時候有效性并不見得能增加合法性,特別在關鍵時期不允許出現新的組織接近政治,這個政治系統的合法性就會受到懷疑。哼廷頓也指出,把合法性建立在政績基礎上的努力可能會產生政績困局現象。
1 科學發展觀提升中國共產黨發展理念。“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一條新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發展路線,它是中國共產黨順應了世界的發展潮流,在中國現代化進入社會整合過程中,對中國社會現實問題做出的積極回應。
隨著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的不斷推演,因為政治和經濟結構的現代化轉型而引起的階級、階層分化、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并沒有根本縮小,各群體的利益沖突加劇,社會秩序中非理性部分增加,使得整個社會處在一種不確定性之中。在此非理性的社會背景中,人們的心理與情緒較容易引起波動。而“政治的穩定與否最后取決于一個社會中人們普遍的心態。在物質、地位、權力各方面雖然匱乏不足但心里仍感到滿足或不在意的窮人,在政治上不會有所作為。相反,只有那些感到不滿的人才會起而反抗。也就是說,直接導致革命的并非是實際上的物質匱乏和生活貧困。而是日益積累的不滿情緒或心態。”這種日益積累的不滿情緒或者心態對整個社會走向理性是一個巨大的阻礙,也會最終威脅到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科學發展觀表明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再一次著眼于中國的現實矛盾,立足于協調各階級階層的關系,安撫人們內心的波動和不滿,修正之前的經濟政績合法性而造成的社會非理性動蕩,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來解決現實瓶頸問題。
2 科學發展觀揭示中國共產黨最高價值目標。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根據自身性質、特征來確定符合自身利益價值取向的目標,代表全體人民做出最富有價值意義的選擇,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規范自己的行為,調整自己的目標,以追求最優價值。
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這是其最高的價值目標和最根本的價值取向,是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和高度概括,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十七大報告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統攝起科學發展觀的方方面面,支撐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建設綱領。正是這個主題,旗幟鮮明地回答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大問題,使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中具有了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生動地體現了我們黨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并逐步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理想。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發展內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學把握,是對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的不斷探索和創新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對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所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
(二)科學發展觀強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根基
發展觀的選擇是一個執政黨重要政治戰略的選擇,不但對整個社會的發展產生著根本性、全局性的影響,而且與執政黨政治根基的鞏固與拓展緊密相連。科學發展觀總結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為解決當前現代化建設的突出問題和深層次矛盾提供了理論武器。有力地回應了來自各個方面對執政黨存在的誤解,消除了部分民眾對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懷疑。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新的理論回答。
1 科學發展觀回答了當前中國現代化建設“要不要政權保障”這一問題,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執政仍然是當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政治前提。當前中國現代化建設處在極其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國的獨立統一并非高枕無憂。一方面中國主動擴大開放和融入現存世界體系,不斷地從世界獲得更多的現代化資源,加快自己的發展,另一方面,隨著中國與現存世界體系的聯系更加緊密,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霸權主義國家產生摩擦沖突的機會也在進一步增加,如“臺獨,問題、東海油氣田問題、南海問題、釣魚島問題,中國公民境外被辱問題、貿易的傾銷與反傾銷斗爭……。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上,世界出現了危言聳聽的“中國威脅論,……,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都面臨著持續的危險,這都關涉中國的國家利益。這些因素將惡化當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外部環境,最終會影響到現代化歷史進程的順利轉型。科學發展觀強調當前中國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治權威,才能為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創設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科學發展觀要求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為當前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
2 科學發展觀回答了當前中國現代化建設“要不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問題,明確了國民經濟可持續增長仍然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經濟基礎。如前文所述,執政黨如果把執政的合法性完全建立在經濟績效上,則會帶來政績困局現象。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并不意味著發展經濟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著經濟建設不重要了。現代化發展規律表明:經濟發展雖然不是發展的全部內涵,卻是發展的核心內涵。科學發展觀所要反對的是將發展僅僅定位于經濟增長的片面發展理論,但同時又強調執政黨仍然需要通過搞好經濟建設來提高其執政的合法性。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離開了發展這個主題就沒有意義了。發展首先要抓好經濟發展。要實現國家主權和領土的獨立,要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協調人民利益關系,都需要通過經濟的發展來提供物質基礎。科學發展觀始終代表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立足于追求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積累物質基礎,中國共產黨以此來贏得人民的支持,獲得來自于經濟增長及其績效產生的合法性。
3 科學發展觀回答了當前中國現代化建設“如何使社會走向理性穩定”這一問題,明確了社會整合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社會基礎,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各個階段的漸次展開,出現了新的階級、階層的分化和利益、價值的沖突,文化觀念也呈現多元傾向,社會秩序出現非理性的動蕩。中國共產黨已經無法回避如何使一個急劇分層、分利的動蕩不定的社會逐步變成一個穩定有序、統一整合的社會這樣一個關涉改革大局的根本問題。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歷程表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處于1000—3000美元之間,經濟社會發展就進入一個非理性的動蕩期,成了中國共產黨能否長期執政的關鍵階段。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當前階段,中國共產黨最緊迫的任務是社會整合。科學發展觀所包含的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就是一個不斷消除非理性因素。增加理性因素,從而不斷提高社會和諧程度的過程。科學發展觀致力于生態環境的保護,縮小貧富差距,統籌城鄉發展,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訴求,既鼓勵公平競爭又體現效率優先,既要照顧低收入階層保護和關心弱勢群體又要重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成功者,最終讓全體人民切實享受改革成果。在利益整合的基礎上通過構建一種認同國家和以民族和國家的公共利益為準則的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工具來吸引和引導社會凝聚人心增加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超越單一階級忠誠性。“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從而擴大執政的社會基礎。
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三個主題與中國現代化進程之間是同步遞進的,又貫穿于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每個階段。它們在每個階段不同歷史任務中交叉、重疊又非截然分割。在各自核心主題之外,各個階段的歷史任務亦包含另兩個不可或缺的主題。因此,準確定位歷史任務、及時捕捉新的使命成為保障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前提。科學發展觀針對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關于發展方面的錯誤理念和錯誤模式,強調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科學發展觀提出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建設,既突出社會整合的緊迫性,又不放棄對政治建國和經濟轉型歷史重任,對中國現代化建設三大主題進行了漸次滿足。從而使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根基得到強固。
責任編輯 王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