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古今第一長詩”的(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其中有數句詩一直是學者們公認的“懸案”,我們通過綜合運用考據學方法,試對其進行重新分析。
關鍵詞:丞;主簿;劉蘭芝;蘭家女
中圖分類號:12227(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9-0127-03
漢樂府詩<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最早見于粱徐陵編的<玉臺新詠)。清沈德潛(古詩源)評價其為“古今第一首長詩。”然因古代行文與今之不同,造成今人對“媒人去數日……故遣來貴門”這十二句詩的點斷和理解各異,成為公認的懸案。
我們認為詩中主要存在三個疑點:疏通文意首先耍弄清楚詩中的“丞”、“主簿”究竟是隸屑于太守的,還是隸屬于縣令的?沈德潛“云雜述十數人口中語。而各肖其聲音面目。”這里我們就是要還原聲音的本來面目究竟屬于何人。其次要確定“蘭家女’嘶指到底是何人。弄明白了這兩個方面的內容,所有的問題也就都迎刃而解、豁然開朗了。
一、“丞”、“主簿”
關于“丞”、“主簿”,史書有相關記載。<漢書,百官公卿上)(卷一九上壞第七上)“郡守,秦官……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皆有丞……”(后漢書,百官五)(卷一一八腐;第二八)“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干石,丞一人。…縣萬戶以上為令,……丞各一人。”再有<宋書,百官下)(卷四。/志第三。)“郡守,秦官。……置守、丞、尉各一人。…漢制:置丞一人,尉大縣二人,小縣一人。”(晉書,職官)(卷二四/志第一四)“郡皆置太守……又置主簿……等員。…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有主簿……等員。”由此我們可知漢時的官制,郡和縣都設置有“丞”和“主簿”。
1 丞
余冠英認為“丞”是縣丞。是縣令所派去因事請命于太守的,另外他認為府縣都有主簿,這里指的是府主簿。林庚、季鎮淮、程千帆、蕭滌非、王運熙等均持相同說法。吳兆宜、徐復、朱東潤等則認為丞是郡丞,詩句可理解為太守又派郡丞到劉家來說親。
孰是孰非,暫且不論。返回到原文,數日前縣令派縣丞為媒人,來劉家為其兒子提親,遭到了拒絕。這時我們可知縣丞對蘭芝家包括蘭芝本人的情況已經非常熟悉。那么太守要找媒人的話,肯定要找一個對雙方都比較了解的人,即我們現在所說的“知根知底”,于是就找到了縣丞。故我們認為詩中的“丞”應是縣丞。
2 主簿
要做媒人,縣丞不可能只熟悉一家的情況,那么太守家的從何得知呢?試想,在等級森嚴的官體下,太守不可能自己去交待縣丞,即使是要縣丞為自己的兒子做媒,他們也不可能在同一層面乎等對話;太守不可能當著縣丞的面夸自己家如何如何,這時就需要一個中介,那就是用以輔佐太守的郡主簿。
明白了“丞”和‘主簿”的所指后,我們就可理解前八句詩應是縣丞再次到劉家時的說媒過程,正如徐復所言“或言女家,或言男家,并將官府做媒的派頭渲染一番”。
二、“蘭家女”
關于詩句“媒人去數日……故遣來貴門”該如何理解,一直是懸而未決的疑點,前人亦多有闡述。然見仁見智。終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徐復曾說“問題的焦點,就在,蘭家女’沒有正確的解釋。”各家說法如下:
1 文字有錯訛、脫失或衍文
吳兆宜注(玉臺新詠):“序云劉氏,此云蘭家,未詳,或字之偽也。”紀容舒(<玉臺新詠’考異)云“請還”二字未詳,且文義不屬:“說有…云有”重復。他認為不但字句有訛,且此句下脫失二句。王運熙、王國安(漢魏六朝樂府詩)也認為此段文字“疑有訛奪”。另有譚思健等人認為存在衍文。這些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沒有文獻可考。徐復說“這一及文字沒有錯誤,也沒有脫落,故無需更改。”我們同意徐的看法,詩句雖不易理解,但無害文義,仔細推敲還是行得通的,
2 “蘭家女”指劉蘭芝
林庚、季鎮淮、程千帆、朱東潤、蕭滌非等都同意此說。
(1)應作“劉家女”
程千帆(古詩今選)認為“蘭家女是劉家女或蘭芝女之誤。”這只是他的推測,沒有進一步以事實說明。
(2)“蘭家女”就是蘭姑娘
郭序文從文獻上找根據,認為“家”就是“姑”。(正字通):“家,與姑同。”(后漢書,曹世叔妻傳):“(班昭)博學高才。……帝數召人宮冷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大家,即‘大姑,,是對女子的敬稱。,家女’即‘姑女’,亦即,姑娘’,故‘蘭家女,就是蘭姑娘。”鄭文(漢詩選箋)也是這樣的觀點,我們認為“曹大家”說成“曹大姑”是可以的,這里“姑”指的是長輩。通假有一定的范圍,“蘭家女”的“家”不能理解為“姑”。此說法沒有文獻依據,不足信。
(3)借代,特指蘭芝
康健從語義、語音、修辭上分析,認為“蘭家”其實可合釋為一義,和“蘭室”、“蘭閨”的意思相同,指女子的居室。詩中采用借代手法,由女子的居處指代居住的人。而“蘭家女”之“女”復指前面說到的人。
此說法沒有文獻支撐,亦不足倌。
(4廠蘭家女”是“蘭芝”的另一稱謂 有人認為從全詩來看舴者對劉蘭芝的稱謂有“新婦”、“阿女”、“蘭芝”、“劉氏”等多種稱呼,“說有蘭家女”一句中的“蘭家女”即是指劉蘭芝,只是稱謂不同罷了。此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失證據。
3 另一蘭氏之女
余冠莢(樂府詩選)、<漢魏六朝詩選)認為這幾句詩是“縣丞建議縣令另外向蘭家求婚。”也有人說是劉母為了婉拒縣丞。就對他說自己的女兒不好,另外有個姓蘭的人家的女兒,出生于官宦之家,可以和太守的五公子相配。
從整體行文看,詩句不可理解為縣丞建議縣令另找姓蘭的人家,詩中“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的“蘭家女”正是蘭芝本人。從這首詩的開頭看,首先是劉蘭芝自己說“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阿母說“十六知禮儀”。下文又有府吏要蘭芝“卿但暫還家”時,蘭芝語“妾有繡腰糯,葳蕤自生光。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以及她和府吏能成婚這些都說明了蘭芝絕不是一般的人家的女兒,因其先人有讀書做官的,其哥哥就繼承了仕籍。
另外詩句也不能理解為劉母像市井小民一樣建議縣丞去向另外的蘭家提親,再者劉母也沒有這個必要。斟酌詩中字句,上述兩種都違背了詩文原意。
4 “蘭家女”應指“某家女”
徐復根據(列子)里的兩個例子,又引用晉張湛(列子注)“凡人物不知生出者為之蘭也”,來說明“蘭家女”的確是晉代語言,猶今人說某某人家的女兒一樣。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所收的第二種說法持此意。認為“說有蘭家女”可解釋為有一戶人家的女兒。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漢語讀本)收的第一種說法與此同。
遍查漢魏南北朝時期的語料,我們沒有發現除此之外的類似說法,僅有張湛的(列子注)是不能說明問題的,
另外戴光華從形體上考慮,認為“蘭”字草體與“某”字形近,“蘭家”即“某家”。
對于此說法,我們翻閱了(草書大字典)和(中國書法大字典),發現二者的草書形體還是有差別的;另外此傳世長詩也不一定就是草書所為。
5 大戶人家,富貴人家
曾良認為“蘭家女”只是一種贊譽的說法。正如“膏粱子弟”指富貴子弟一樣,”蘭家”、,蘭室”可指富貴之家。“太守要人去提親,自然要提親之人轉述他對女家的稱贊,稱之為名門之家。”馬國龍等人也認為“蘭家”有“好家”、“富貴家”的意思。我們認為此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也缺乏文獻證明。
6 太守夫人
有人僅從“女”字的一個義項出發,由(說文)“女,婦人也”得出結論“蘭家女”即“某婦人”,并進一步說明指的是太守夫人。說“從太守夫人著筆以顯門閥資望”,下文的“第五郎”原來是貴夫人的小少爺,此說法有些荒謬,縣丞不可能不說太守直接說太守夫人,他也不可能直言太守夫人為“某婦人”。這些都是違背禮節的。
胡凡英也認為“蘭家女,指的是太守夫人,并且把太守夫人與于嗣婚育聯系起來,“強調太守夫人是個子嗣昌熾人家的女兒,所生兒郎甚多,蘭芝嫁給這樣的人家,做太守夫人的媳婦,也必定婚育美滿。”這未免有些牽強,太守家可能會兒郎甚多,但也并非太守夫人一人所生;即使是其所生,此處的“蘭家女”也不應是太守夫人。
此兩種說法均沒有文獻證據可以證明。
7 “女”是,于”字之誤
王瘦梅認為“蘭”是姓,比如漢代有太守名蘭廣。所以她認為”蘭家子’即姓蘭的人家,暗指太守家。”古代只有以子代女的說法,如(儀禮,喪服傳)“故于生三月”鄭玄注:“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反過來的說法則未見諸文獻,故不能成立。
8 虛設
楊錫棋說不必探討“蘭家女”指誰這類問題,‘蘭家女”是虛設的,就象”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中的秦羅敷一樣。顯然這個說法也不能成立,回歸到原文,縣丞再次到劉家提親,雖是要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但是在面對劉母時,也不會把蘭芝說成是虛設的,或者就是作者把詩文理解成從縣丞對縣令說的話這個角度考慮的。
除此之外,馬國龍等人從“女”的另外一個義項出發,認為應作“仕官”、“官”、“官員”講。…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兩句是媒人向劉家介紹男家情況時的話,大意是說:有這么個好官員,是個世代官宦人家,”其根據不足以服人,因而也不可取。
上述各種說法,以第二種最為普遍。我們也同意此說法,正如前面3中我們已經分析過的詩句“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的”蘭家女\"iE是蘭芝本人。不妨再作一簡單回顧:劉蘭芝“十三能織素……十六誦詩書。一十六知禮儀”。“妾有繡腰襦,……種種在其中。”她知書達理、才貌雙全,以及詩文的側面烘托,先是縣令,隨即太守都派人向劉家說媒,這些都說明了她不是一個\"fie小出野里”的小家碧玉;再者古代等級森嚴、講求門當戶對,如果蘭芝是一個平民百姓家的女兒,當初府吏的母親也不會同意他們成親的,之后的縣令、太守也不可能派人向她提親(“云有第五郎,嬌逸未有婚”說明太守提親不是要蘭芝去他家做妾),之前她能和府吏成婚就足以說明蘭芝絕不是一般的小家碧玉。她的哥哥也一定是做著官的,細細分析,這些都與“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暗合。因其先人有讀書做官的,其哥哥繼承了仕籍,故蘭芝家可說是官宦人家。如此一來,蘭芝就與府吏門當戶對了,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翻閱了漢魏南北朝時期的文獻,均沒有再出現“蘭家女”這一用法。所以我們從文義人手進行了上述合理的推敲,得出的結論是:“蘭家女”即是劉蘭芝。
三、標點
各家對‘媒人去數日……故遣來貴門,這十二句詩的理解不同,其斷句標點也就各異。這里我們略舉如下:
吳兆宜:媒……,尋……,說“……,承……。”云“……,嬌……,……,……。”直說“……,有,……,……。” 余冠英:媒……,尋……,說“……,承……。”云“……,嬌……,……,……。”直說:,……,有……,……,……。”文大義是“縣丞建議縣令另外向蘭家求婚。……縣丞告訴縣令已受太守委托為他的五少爺向劉家求婚。這委托是經府里的主簿傳達的。”余冠英(1958)與此同。 徐復:媒……,尋……;“說……,……,云……,嬌……;,,…,,……”。直說……,……;,,…,。……。 黃節:媒……,尋……,說……。承……;云……,嬌……,遣……。主……,直說:“太……,有……,既……,故,,,…o
林庚、馮沅君:媒……,尋……,說“有……,承……,”云,……,嬌……。遣……,主……。”直說:“……。有……,既……,故……。”云有”句是縣丞復述太守的話,就派他來做媒,并叫太守的主簿代表男家致意。
朱東潤:媒……,尋……,說”有……,承……。云……,嬌……。遣……,主……。”直說:“……,有……,既……,故……,”
季鎮淮:媒……。尋……,說“……,承……。”云“……,嬌……。遣……。主……。”直說:“……,有……,既……,故……。,大義“縣令派縣丞因事向太守請示回來。縣丞對縣令說太守聽說過蘭芝,說她祖先是為官作宦的。……縣丞說太守派他為媒人,這話是太守的主簿傳達給他的。”
程千帆、沈祖棻:媒……,尋……,說“……。承籍……”,云“……,嬌逸……”,……,……,直說“……,……,……,……。”大義是“縣令派縣丞因事向太守請示,縣丞順便談到了縣令向劉家求婚被拒之事,恰好太守有個五公子還沒有結婚,就派熟悉劉家情況的縣丞給他當媒人,向劉家提親。” 蕭滌非:媒……,尋……:“說……,……。云……,……。……,主……:,直……,…,…卜…一,……。”,“說有”句是縣丞對蘭芝母轉述太守及主簿的話。非對縣令。 方一新、王云路:媒……,尋……。說……,……,云……,……。……,……,直說:“……,……。既……,故……。”其對“蘭家女”兩種說法,一說即某家女(采取張湛注)。一說為姓蘭或名蘭的人家。
通過對“丞,、“主簿”和,蘭家女”具體所指的分析。詩中有爭議的詩句應標點為:媒人去數日,尋遣丞請還,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嬌逸未有婚。遣丞為媒人,主簿通語言。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結大義,故遣來貴門。”最后再梳理文義,檢驗如此斷句是否行得通。”尋”是不久、隨即的意思。“請”在此處應是虛用,沒有實在意義。關于“承籍”,黃節箋云:“籍,戶籍也。承籍有宦官,言繼承先人戶籍,世有宦學蒞官之人也。”徐復參考(世說新語)的三個例子,認為是“承藉”的誤文,解釋作“繼承憑借”。并說明“承藉”是晉代的語言,用得相當廣泛。我們認為“承藉”就是繼承先人的仕籍。(晉,武十三王傳):“桓玄承籍門資,素有豪氣。…嬌美”一詞,或釋為嬌貴安逸,或嬌美不凡,或嬌美逸群,也有譯為俊美的。嬌、驕在(廣韻)同是舉喬切、見母、宵部。故嬌、驕相通,蕭滌非寫作“驕逸未有婚。”驕有高大義,也可以理解為以才驕人。亦可作逸,(玉篇,馬部):“驕,亦逸也”。逸可作駿,(文選,顏延之 小結 我們不妨試作如下翻譯:媒人遭到了劉母婉拒回復縣令不久,就被太守派來為他的五公于說媒。到劉家提親時,在劉母面前,縣丞對兩家極盡吹捧之能:你們家有一位美麗又知書達理的蘭芝姑娘JQ:上又是官宦之家,和太守家俊美文雅、尚未婚娶的五公子真是門當戶對、天造地設的一雙。太守派我來當媒人,上述情況都是太守的主簿傳達給我的。接著縣丞按著太守的意思直接說明:“太守家有這么好的一位公子,想和您家結親,因此就派我前來貴府說媒。” 責任編輯 肖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