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講:“教師只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用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
閱讀是人們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自行發現、自行建構文本的意義。同時,語文閱讀教學又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幫助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
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必須體現在教學組織程序中,體現在教學活動過程中。
近期,筆者有幸參與一次語文觀摩比賽活動,執教《木蘭詩》這篇課文,采用五步閱讀法教授,感覺效果尚可,在此與大家分享,并請指正。
一、初讀
通讀全文,了解大意,觸發語感,引發興趣。閱讀時要做到朗讀清楚、準確。讀后暢談初步感受,勾畫存疑,作為進一步閱讀的基礎和憑借。
1.學生課前查字典辨析字音,讀準字音。
2.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樂府、樂府詩的相關知識,了解花木蘭的故事,課前進行交流。
3.掌握文中“騎、轉、強、帖”等多音字和“帖花黃、看火伴”等通假字。
二、細讀
字斟句酌,玩味揣摩,把握內容,體會情感。體味字里行間的含蓄之意、比喻之意、言外之意,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把握基本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學習作者是如何表情達意的。注重勾畫精彩的語句,仔細體味其中的內涵。
1.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節奏等。
教師提示:同樣是五字句,唧唧/復/唧唧、可汗/大/點兵,為“二一二”節拍;不聞/機杼聲、愿為/市鞍馬,為“二三”節拍;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為“二二一”節拍。
還有“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等節拍。所以,劃分節奏要聯系意義表達,應遵循“句不離詞,詞不離意”的原則。
2.要求學生朗讀詩歌,力求體現詩歌的聲韻美。
3.學生自讀詩歌,借助注釋、工具書,試譯全詩。
三、精讀
深入理解,品評鑒賞,感悟情理,訓練語感。品評、鑒賞語言運用的精當、語言的氣勢與韻味,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內容,進而體會文章思想,達到真正讀懂文章的目的。
師生共同翻譯詩歌,老師就重點的詞法、句法引導學生賞析。
1.古今詞義有變化:
①軍書十二卷;②雙兔傍地走;③愿馳千里足;④賞賜百千強
2.虛數的用法:“軍書十二卷”“同行十二年”“壯士十年歸”,中的“十二”與“十”習慣上這類數字都表示多的意思。
3.互文見義:如“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等。
4.句式特點:
復沓句。如“問女何所思……女亦無所憶”、“旦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頂真句。如“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對偶句。如“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排比句。如“東市……西市……南市……北市……”、“爺娘聞女來……阿姊聞妹來……小弟聞姊來……”。
比喻句。如“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四、熟讀
根據學生自己對語言的感悟,把握其輕重緩急。對于精彩的語段,熟讀成誦,豐富語言的積累,在積淀中促其對語言的內化。
1.復述詩歌,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①寫木蘭停杼嘆息;②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③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④寫木蘭十年沙場征戰;⑤寫木蘭還朝辭官;⑥寫木蘭還家團聚;⑦比喻作結。
2.理清思路,強化朗讀,熟讀成誦。以故事情節為主線,以木蘭形象為核心,以具體語句為著眼點,在復述故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節朗讀,朗讀時要邊思邊憶,注意內容前后照應和語言連貫暢通,力求當堂成誦。
五、美讀
讀得情真意切。要求能夠有感情地讀文章,完成自己對文章的再創造。我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對于同一篇文章來說,每個人的理解可能不同。當你能夠把自己對文章中情感的把握表達出來的時候,就真正地把文章讀活讀美了。
1.鼓勵學生寫出自己對文章的看法,用一句話評價木蘭或《木蘭詩》,任選一個方面,說說它帶給你的美感。
同學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積極的發言。有的說木蘭的故事傳奇優美;有的說木蘭的美好形象千古不朽;有的說木蘭心系祖國,情牽社稷,是個民族英雄。也有的說《木蘭詩》的語言凝練曉暢,給人以視覺、聽覺以至心理的享受;有的說《木蘭詩》詳略得當,繁簡相宜,敘事技巧高超……
2.教師歸納總結學生的評價,組織學生盡情領略作品展示的奇異之美。
①故事的傳奇美:
一個平凡女子——木蘭在非常時期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并能屢建戰功,凱旋而歸,著實讓人驚嘆。
②不朽的形象美:
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性。她勤勞善良、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忠君愛國,女兒情與英雄氣相得益彰,其美好形象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喜愛。
③壯美的愛國情:
木蘭深明大義,以國為重,代父從軍,十年征戰,功勞顯赫……愛國情操最壯美。這也是《木蘭詩》最易打動人心的地方。
④凝練曉暢皆優美:
《木蘭詩》具有樂府民歌的獨特風格,復沓、問答、排比、重疊、對偶、頂真等形式的運用,都與民歌大致相同。加上豐富多彩的語言,樸素自然的口語,新奇幽默的比喻……是詩歌藝術中的精品,使之千古不衰。
⑤淡妝濃抹總相宜:
文章繁簡相宜,詳略得當。
寫木蘭采買鞍馬時,東西南北的排比鋪寫,渲染了準備的緊張忙碌,展現了木蘭的颯爽英姿;寫木蘭奔赴戰場時反復提及“不聞爺娘喚女聲”,一幅“少女思親圖”呼之欲出;寫木蘭將回鄉時爺娘姊弟等人的行動,三次反復疊唱,生動地描繪了親人們十年離別一朝團圓的喜悅心情和歡樂氣氛;木蘭重入閨房,再著“女兒妝”,形象地刻畫出木蘭熱愛生活、美麗可愛的女兒情態……作者用筆可謂揮灑自如。
至于簡筆,主要是對戰斗過程的描寫力求簡潔,只用六句話就交代完了。而且前兩句承上,后兩句啟下,真正寫十年沙場征戰的,只用了“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十個字。真乃惜墨如金。
如此安排,正突出了詩歌對木蘭孝敬父母、勇擔重任的性格的頌揚,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可見,繁簡安排可以起到突出人物特征、表現作者傾向的作用。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