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興趣的閱讀,是苦讀;因習慣而讀書,是悅讀。激發興趣,培養習慣的方法,可謂多矣。“鞋子是否合腳只有自己知道”,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方法便是那雙“鞋”,同樣的一雙鞋可能適合不同人的腳,但不可能適合所有人的腳。我們不能因這雙“鞋”是時尚名牌或道聽途說的舒適而做“削足適履”之舉,但因為這樣做的后果我們擔當不起。
有人說閱讀指導就像領著羊兒去放牧。我憑著自己的經驗在茫茫的“草原”上踩出了幾條窄窄的“羊腸小道”,歪歪扭扭,不算平坦。因為不平坦,就有了眼前的無限風光。
一、課堂上可以“不務正業”——課外書籍課內讀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幾十名學生坐在同一間教室里聽同一位教師上課,完成相同的作業,效率上卻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既不是學生的過錯,也不是教師的無能,是一種客觀存在。絕大部分學生還在奮筆疾書的時候,少數優秀的學生早已完成任務,悠哉游哉,無所事事了。
課堂上多出來的時間如何處理?我在想,是不是有一種既能讓教師輕松地教,又能讓學生輕松地學的處理方法呢?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課堂教學只是學生獲得閱讀方法的場所,而學生進行真正意義上的閱讀還是在課外。用“漁”與“魚”的關系來解釋,就是在課堂教師“授之以漁”,學生真正捕“魚”的過程應該在課外。那一批已經得到“漁”的學生,何不讓他們在課內就進行捕“魚”的試驗呢?有了這樣的想法后,我讓每個學生都在書包里備一本課外書,遇到這樣的空閑時間,不用經過教師的同意,拿出來就讀。這樣的做法有“不務正業”之嫌,實效卻是明顯的。
二、“不許讀書”——事有輕重緩急
“物極必反”,這是事物發展的一個客觀規律。讀書的興趣被培養起來后,也帶來了一些后遺癥:作業草草完成,漏洞百出就交給組長算完事了;上課時注意力老是集中在課外書上;老師講課時把課外書偷偷地拿出來看……一時間把我逼到了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
一天晚上,我看電視時注意到了中央電視臺的一則公益廣告。一個詞立刻在我的頭腦中閃現了一下——規則。對,課堂也是一個講究規則的地方,沒有規則,勢必混亂。
第二天,我向學生鄭重地講了如下一段簡短的話:“愛讀書沒有錯,如果因為你們這樣的讀書而影響了正常的其他學習任務的完成,那就違反了我們學習生活的規則。如果違犯規則,你將會被淘汰出這場游戲。”
起初我有些擔心,事情會再向另一個極端走去。可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失去的東西才是最好的。經歷過幾次之后,學生更加珍惜能在課內讀課外書的機會了。
三、“抄書”——一種被人忽視的方法
“抄書”不是教的方法,而是一種學的方法。在我上師范學習《教育學》的時候,記住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八個字。在教育學新名詞層出不窮的今天,這八個字可能已經被人收進了教育的歷史博物館。
“抄”是符合人的記憶規律的一種學習方法。我并不夸大“抄”字的作用,只認為是其他學習方法的一種補充。就像記憶一樣,死記硬背在有的時候你不得不使用它。你說那些幼兒園的小朋友他能理解古詩詞中的意思嗎?那么多人卻主張讓他們背誦。同一種學習方法,可以屢試不爽,但不能百試不爽,更不可能永遠都爽。“抄書”的“書”字在這里不能作整本書來理解,可以是字、詞、句、段、篇。
熊掌魚翅吃多了都會覺得膩,更何況抄書呢。我并不經常讓學生抄,而是在適當的時機,每次抄的形式也不一樣。
四、“罰你讀書一本”——興趣有時候也是被逼出來的
罰學生讀書緣起于一位學生家長的電話。剛接任一個新班級沒幾天,一位學生家長打電話給我,讓我幫她管管她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多讀點課外書。她說她的話抵不上教師的話,希望老師能額外布置她的孩子讀課外書的任務。
按受了這個“任務”后,我一直在想,怎樣幫她進行課外閱讀呢?無因無由的一通說教,效果肯定不好。就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那位家長又打電話,說了相同的話,并追加了一句,如果孩子不聽話,那你就狠狠地罰她,家長不會責怪你們老師。放下電話后,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采用家長說的“罰”呢?我的目光落在了正在批改的家庭作業本上。我迅速找到了她的作業本,昨天的家庭作業中有一道題,要求寫四個來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語。她只寫對了一個。我把她找來,說:“為什么這一題別人能寫得出,而你寫不出呢?班級圖書柜里有一本《中國成語故事》,罰你去讀這本書,我會檢查的。”三天后,我隨便地問了問里面的幾個問題,她基本上能知道一些。后來我又不斷地尋找這樣的“機會”,不斷地“罰”她讀一些書。久而久之,她的讀書習慣就這么被培養起來了。
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正面引導那是主要手段。這些看起來是些“旁門左道”的方法,是我對閱讀教學方法的補充。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公道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