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篇幅相對較長的課文,常常令我們不少一線教師束手無策。如果逐段逐句分析,總覺得課時太少,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不這樣做,又感到好像沒有講深講透,擔心對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會大打折扣。《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長文短教就是實現這一課標理念的最佳途徑之一,即優化教學目標,大膽取舍,抓住重點,巧妙切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
“拈一葉知天下秋,拈一朵梅花,帶出的是整個春天”。要實現長文短教,就是要找到這帶出春秋的“花”和“葉”,就要善于從長文中找到教學的突破口,選準切入點。我們的教材中,不少課文中都有這樣的一些“關鍵點”:或提挈全篇,或勾連前后;或推動情節,或凸顯性格;或噴發感情,或卒章顯志……如果我們抓住這一“點”深入挖掘,牽一“點”而動“全身”,以點帶面,就可以收到長文短教、省時高效的良好效果。
1.從標題切入
很多課文的標題,鮮明地體現了文章的主旨。教學這類課文,可從剖析標題入手,抓住題眼開展教學。《智取生辰綱》這篇課文就可緊扣文題中的“智”字展開教學。
第一步,抓住課題中的“智取”,了解大概內容,捋清故事情節。先提出問題思考:文中寫了哪些人,用什么智謀劫取了生辰綱?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把握晁蓋、吳用一伙劫取楊志生辰綱的經過。
第二步:再讀課文,思考課文是如何體現晁蓋、吳用等人的“智”的?組織學生結合相關語句、段落,進行討論、交流,明確吳用、晁蓋他們的“智”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①智用“天時”:酷熱無比的正午;
②智用“地利”:黃泥岡和松樹林,“請君入甕”;
③智用“矛盾”:楊志的內部矛盾;
④智用“計謀”:欲擒故縱;
對智用“計謀”可作重點研讀,把握“智取”的高妙之處:
①喬裝販棗客歇息于黃泥岡,麻痹楊志一行;
②白勝挑酒故意不賣,販棗客當面吃掉一桶,讓楊志一行放松警惕;
③借舀酒作掩護,前一瓢裝作要占便宜,后一瓢下藥蒙騙楊志一行;
④白勝欲擒故縱,一個勁不賣,徹底麻痹了楊志的警惕心理,終于讓他們一行人全被麻倒在地,眼睜睜地看著生辰綱被劫。
第三步:再抓住“智”分析楊志的性格。提問:楊志“智”嗎?他的“智”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讓學生閱讀相關語句,討論、明確楊志的“智”表現在以下方面:
①扮作普通商人,悄悄趕路;
②根據不同地形更改行路時間;
③不許軍漢在黃泥岡歇涼;
④見到形跡可疑之人馬上追趕盤查;
⑤堅決不允眾軍漢買酒吃等。
明確楊志的“智”后再問:如此精明的楊志為什么最終還是失敗了呢?(缺人和:內部不和)通過這個問題的研討讓學生全面了解楊志這個人物形象。
第四步:抓住“智”來分析文章的寫法。提問:楊志智,吳用智,誰更智?這是怎樣的寫法呢?學生稍作思考,很快就明白文中運用了“映襯”的寫法,以楊志之“智”來襯托晁蓋、吳用之“智”,更突出晁蓋、吳用的“計”高一籌,“智”高一等。
可見,從課題中的“智”字切入,帶出了小說情節的梳理,帶出了人物形象的分析,帶出了文章寫法的鑒賞,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學生的思維被充分激活起來,教學效率大大提高,一課時便可完成教學任務。
2.從結尾切入
好文章的結尾往往卒章顯志,耐人尋味。從結尾處切入,常常會令學生耳目一新,興趣盎然。如《社戲》的結尾:“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我首先提問,那夜的戲真的很好看嗎?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中間的第17-21節。學生很快讀完后說,戲并不好看,自己最想看的“蛇精”、“跳老虎”都沒有看到,看戲的人昏昏欲睡。我接著追問,既然這戲并不好看,“我”為何說好看呢?再請學生閱讀看戲前后的段落,提出思考問題:看戲前寫了哪些內容?戲后又寫了什么事情?學生讀后明確了,看戲前,主要寫了看戲經歷的波折和沿途的風景;看戲后,主要寫了“我”和小伙伴們一起“偷”豆的事情。那么,這些內容與看戲有關嗎?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正因為看戲歷盡波折,來之不易,才顯得彌足珍貴,這本身不也是一折戲嗎?還有沿途的風光,自由的空氣,一群聰明能干、天真活潑的小伙伴……都讓人留戀、陶醉,這一切不也是一折“風景戲”嗎?歸途中,小伙伴們又上演了一折“偷豆”好戲。“豆”好在哪里?正是這童心和野趣釀成了羅漢豆的美味無比,讓“我”至今難忘。“戲”好在哪里?這戲前的“波折戲”,沿途的“風景戲”,戲后的“偷豆戲”都讓“我”著迷,它們共同組成了一部“好戲”。可見,“看戲”只是全文的線索,“我”所在意的不僅僅是“好戲”和“好豆”,“我”真正懷念的是農村特有的風光、自由的空氣,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和人與人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如此切入,帶動全篇的教學,必然會化繁為簡,情趣橫生,長文短教,效果定然十分顯著。
3.從中間切入
從中間切入又叫“中心開花法”,即抓住有的“長文”中承上啟下、前后勾連的過渡句,展開研究和分析,上下牽連,帶起全篇。例如《孔乙己》一文中的第9段:“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這句話結構上承上啟下,內容上前后掛連。這是一個偏正復句,前半句是“偏”,具有輕喜劇的特點,“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以承接上文為主,是對孔乙己第一次出場內容的概括與總結。教師可據此設置以下問題:孔乙己第一次到店時有哪些表現?孔乙己使哪些人得到快活?人們為什么會從孔乙己身上得到快樂?人們到底笑他什么呢?組織學生閱讀、交流,明確孔乙己的可笑之處,主人公從“笑”聲中走來,在“笑”聲中走去,足見其可笑而又可悲。這就解決了文本的前半部分內容。后半句是“正”,是重點,是悲劇所在,引導學生思考:既然孔乙己給人們帶來如此的快樂,那么,如果孔乙己不到店里來,人們會惦念他嗎?會有人關心他的冷暖和死活嗎?孔乙己坐著用手走來,又坐著用手走去,實際上是走向死亡,卻無人過問他會走向哪里,無人同情他的命運。“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這么過”是指怎么過呢?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以此讓學生總結小說主題,說明孔乙己的可笑可悲、可有可無的社會地位,是個“多余的人”,從而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這樣,以課文中間的過渡句為切入點,將句子的理解和課文情節、主題以及寫作方法等有機糅合在一起,順藤摸瓜,上掛下連,教學脈絡清晰,有利于學生把握文脈和主旨,非常順暢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4.從詞句切入
文中有些重點詞句,精警凝練,提攜中心,統攝全文。教學時,我們就可以抓住這種詞句,帶動全篇,長文短教。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菲利普總是重復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啊!”這句話在小說中先后出現了兩次,顯然這絕非閑筆,而是作者匠心獨運、妙筆生花之所在,是典型人物在典型環境中的個性化語言,是菲利普夫婦認錢不認人性格的凝結點。此時的于勒已經不是“叔叔”了,而是“錢”的化身。教學這篇課文時,可抓住文中菲利普兩次重復的這句話切入。它傳達了四個方面的信息:“如果”表示假設,是虛幻內容,表明期盼、渴望之意;人物是菲利普,當然也包括他的妻子克拉麗絲;地點是“在這只船上”,是特定的環境;結果是“驚喜”,是聯想的高潮,是金錢至上的袒露。它要表達的完整意思,就是“如果假設成立,即正好巧合的話,那么就會有令人驚喜的結果”。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之后,首先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第1-18段。提出思考問題:于勒是誰?他現在哪里?菲利普夫婦為什么那么急切地盼望于勒的出現呢?讓學生走近于勒,了解事情原委。于勒是菲利普的親弟弟,年輕時花了家里的錢,成了全家的累贅;后來跑到美洲去了,寫信回來說他發了財,并且愿意與菲利普夫婦共享這筆財富,有了他的信,菲利普二女兒的婚事才得以解決……于是于勒成了菲利普全家的“希望”和“福音”。這時于勒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他不但牽動著菲利普夫婦的心,也牽動著所有讀者的心。其次,引導學生研讀第19段后面的內容。“如果真的出現在這條船上,那該是多么驚喜啊!”于勒真的出現后,他“驚喜”了嗎?為什么?文章的結局說明了什么?讀了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心中的于勒與眼前的于勒形成了巨大反差,導致了菲利普夫婦前后態度形成了強烈對比,進而認識菲利普夫婦唯利是圖、冷酷無情的性格,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同時也呈現了下層人民可憐窘迫的生活處境。這樣,盡管該文篇幅較長,立意深刻豐富,但是找準了最佳切入點,理出教學新路,就可優化教學流程,很容易實現長文短教了。
以上是我對“長文短教”的一些粗淺認識與初步實踐,通過運作可知,“長文短教”既是一種實用可行的教學方法,也是一種嶄新高效的教學理念,只要掌握了這種“杠桿原理”,任何長文都可以實行“短教”。
(作者單位:安徽省廬江縣樂橋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