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提倡在新課程背景下重視語文教師在閱讀、寫作、做人等多方面的示范作用,并以作者的實踐經歷為例,探討教師示范的形式與效果。
【關鍵詞】示范 個性化閱讀 范讀 書寫 下水作文 人格
一名合格的教師,其師德素養、業務素質、心理素質、人格追求都應該是一流的,語文教師更應如此。因為,語文教師是人文精神的傳播者、民族文化的教育者,他們對于學生一輩子的閱讀、做人的影響是深遠的。
實施新課程以后,我們把許多的時間和機會都讓給了學生,但我們的示范活動卻更有意義,也更難了。以下,就是筆者近年來在語文教師的示范活動方面所作的一些探索和實踐,以及得出的一些粗淺的想法。
一、用個性化的閱讀模式為學生作示范
首先,語文教師擺脫對教學參考書的依賴,形成個性化的閱讀模式。試想,如果語文教師本身對教材沒有個性化的閱讀和理解,讀不出作品的精神與魅力,表達不清自己的感悟與心得,那么,他怎能培養出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能力呢?所以,在個性化閱讀方面,教師應該是學生的示范。而要能個性化地閱讀文本,就必須擺脫對教學參考書的依賴。經過自己用心閱讀,才能知道一篇文章什么地方需要用心去體悟、什么地方會有閱讀的障礙、什么地方值得細品作者的弦外之音等等,這樣的課,才能擁有自己的個性,也才能講到學生的心里去。所以,在備課時,我力求“扔掉拐棍,自己走路”。努力先身臨其境地讀課文、入心入情地讀課文,讀到自己滿心感慨、滿懷激情才去看參考書,雖費時費力,但卻是對自己與學生生命的另一種真心的珍惜。
二、用感情充沛的朗讀為學生作示范
語文是有聲的藝術,語言不是靜寂的符號,學語文就要朗讀,而且要讀至入情、入境、入迷。學生的朗讀,一般是擺脫不了學生腔的。所以,教師的示范朗讀對學生的熏陶與指導尤其重要。范讀其實就是“授之以法”。我自小喜歡朗誦、演講,尤其喜歡大氣磅礴、蕩氣回腸的作品。學生時代也曾多次獲得各級各類的獎項。從教以來,我更是發揚了這一長處,一次次地用聲情并茂的朗讀打動并感染了學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記得從前教課文《聽潮》,當我提著一口氣用極其昂揚的語調讀到“象千軍萬馬混戰了起來……”時,教室里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課堂氣氛隨之達到了高潮。而且,更令我記憶猶新的是,當時班內的一名成績特別差的學生也在我和同學們滿懷激情的朗讀的帶動下,完完全全地進入了角色,并以一段令人刮目相看的精彩朗讀贏得了全班同學最真誠、最響亮的掌聲。時隔多年,我和我的學生們都對那堂課難以忘懷,每一提起,都能重溫當年的激動與震撼。可見,教師的范讀有著多么重要的作用!
三、用規范漂亮的書寫為學生作示范
新課標對學生的書寫有明確的要求:力求規范、工整、美觀、大方。那么,讓學生寫好字,是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可以這樣說,一個書寫出眾的教師,就是學生的一本活字帖,學生會時時處處模仿之。所以,這些年來,我在寫板書時,都特別用心,力求字字蒼勁、筆筆有力,力求讓學生感到賞心悅目,并受到鼓舞,樹立寫好字的信心。其次,在批閱學生作業,特別是作文時,所寫的評語,除了合情合理地批評、熱情誠懇地鼓勵外,還盡可能地使書寫瀟灑漂亮,以激起學生的敬羨之情。再次,在學生出板報、墻報和手抄報時,我也會不失時機地幫學生一把,因為,那也是不可小視的為學生作示范書寫的好機會。總之,只要教師一點一滴地嚴格要求自己,學生自然耳濡目染,對自己的要求也會日益提高的。
四、用自創的同題作文為學生作示范
要做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除了具備一定的基礎能力外,還要有相當水平的寫作能力,語文教師雖不是作家,但更應比作家更系統、更規范的寫作知識。
在上作文課的時候,教師常常會向學生傳授所謂的寫作知識。教師會告訴學生,該怎樣開頭、怎樣結尾、怎樣構思、怎樣擬題等等。可是,如果教師自己并不能按那些方法寫出像樣的文章,那些方法的傳授不是少了一份有力的支撐嗎?因此,我常常會嘗試著去寫下水作文,讓自己既當教練員,又當運動員。比如,要求學生寫游記,我就與他們一起寫出《武夷山記行》;要求學生寫關于楊麗娟事件的評論文章,我就與他們一起寫出《誰之過?》;要求學生以“保持新鮮”為話題寫文章,我就與他們一起寫出《心靈的保鮮膜》;要求學生寫讀后感,我就在讀畢羅蘭的散文《那豈是鄉愁?》后寫出《穿越海峽的牽念》……教師真切的寫作體驗,不僅使作文教學更深入有效,也使學生更躍躍欲試,師生雙方都受益匪淺。教師的下水作文,既可以為學生指點迷津,指明方向,又可以使學生有范文可依、有規矩可循,不致如“老虎吃天,無從下手”。中學生的模仿能力強,可塑性大,一篇好的作文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五、用深入的閱讀體會為學生作示范
在講讀教學中,一味地要求學生體會、揣摩、品味、表達,教師卻高高在上地蜻蜓點水式地評一評,學生的感受不太可能真切、深刻,所以,我覺得最佳的方法是把自己解讀文本的感受用第一人稱與學生交流,并且與學生碰撞出靈感的火花,讓學生在情境性的參與中生成自己的東西。我曾經在一次校內的上課比賽中做過一次小小的嘗試,效果不錯。那次,我與學生聲情并茂地交流了一段這樣的閱讀心得:“我十分欣賞這句話對小飛蛾在作者手中掙扎求生的情態的細致描繪,尤其是‘鼓動’、‘極力’、‘躍動’這三個動詞的使用,使得小飛蛾的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給人十分真切的感受。我也很欣賞作者用‘那樣強烈、那樣鮮明’八個字和一個感嘆號所表達出的內心的震撼。讀著這句話,我好象能看見作者的那一顆善良、敏感的心!”這段心得是教學參考書上找不到的,但字字句句卻都源自我的心底。我的投入引起了學生的共鳴。當時,我感覺他們的表現一下子就超越了原有的水平。可見,教師的親驗親歷非常必要,不可或缺。
六、總結
教育藝術論認為:“無論怎樣優秀的教育理論和思想,它自身都不會轉化為教育的實踐,都必須依賴教師以某種形式對學生施加影響。”語文教師的各種示范就是句中所言的事半功倍的“某種形式”。希望我和全天下的語文教師都能將這種形式運用自如,也愿我們的語文課堂欣欣向榮、鼓舞人心!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湟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