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在《桃花源記》中,陶淵明虛構了一個優美寧靜、和平幸福的人間仙境,令人心馳神往。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陶淵明的詩歌《歸園田居》,了解一下陶淵明的現實生活。好,大家齊聲朗讀《歸園田居》(其三)。
生齊聲朗讀。
歸田園居(其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師:現在,如果請同學們用紙和筆,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象畫成一幅畫,你將如何構圖,你的畫作中會有什么景象呢?
生思考與討論。
生1:詩中有“種豆南山下”,我先畫一座山——詩中的南山。
師:“南山”在畫中是近景,還是遠景?
生1:遠景,淡黑色的遠遠的南山,可以作為畫的背景。
師:很好,你為畫作創設了一個開闊、悠遠的意境。繼續說——
生2:我會畫上一些雜草和豆苗。
師:請問雜草和豆苗的長勢如何?
生2:雜草茂盛,豆苗稀疏,因為詩中寫道“草盛豆苗稀”。
師:很好。
生3:我補充一下,雜草不僅茂盛,而且長得很長,快把狹長的山間小道都占滿了!
師:哦?你是從何得知的?
生3:“道狹草木長”。
師:哦,你看得很仔細,但這小道上的野草不一定就是豆田里的雜草。這是山間小路上的雜草。還有嗎?
生4:我還會在近處的草葉尖上畫上幾顆晶瑩的露珠,因為詩中有“夕露沾我衣”一句,詩人的衣服被夜間的露水沾濕了。
師:很好。同學們結合詩作,已經描繪出了一幅南山豆田圖,可這幅圖畫上還缺少了什么?
生(齊答):人——詩人!
師:接下來請大家討論一下詩人在畫作中的形象吧。
生5:我會畫詩人在田間辛苦地勞作——種豆。
師:哦?是“鋤禾日當午”的景象嗎?詩人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耕作,大汗淋漓?
生笑。
師:你的依據是什么?
生5:“晨興理荒穢”,一大早詩人就起來種豆了。
師:他主張畫出詩人辛苦勞作的形象。好,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6:我不同意他的畫法。我認為畫中的詩人應該是“帶月荷鋤歸”,鋤頭扛在肩上,走在狹長的山間小路上。
生紛紛議論。
師:好,我們的畫作出現分歧了,請同學們分組討論,你選擇詩人的哪種形象入畫?
生分組討論。
生7:我們組認為畫詩人躬耕勞作,能突出出詩人辭官歸田后的勞動生活,表現出詩人對田間生活的熱愛。
生8:我們組則認為畫詩人在月色中荷鋤而歸更有意境,也能從側面表現出詩人勞作的辛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嘛。
師:理由都很充分!那么現在請你們為自己的畫作擬一個標題。
生7:“日出躬耕圖”。
生8:“月夜歸耕圖”。
師:究竟為詩人選擇何種形象入畫?注意思考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這首詩的重點是寫詩人“日出而作”,還是“日落而息”?
生9:日落而息。因為詩中寫日出而作的僅有“晨興理荒穢”一句,而寫“日落而息”有“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三句。
師:不錯。第二,詩人的勞動成果如何?
生10:雜草比豆子長得還好!詩人不是當農民的料。
生笑。
師:陶淵明不善農桑——“草盛豆苗稀”,看來詩人并不在意勞動成果。那詩人在意什么?
生齊答:“但使愿無違”!
師:“愿”是什么意思?
生齊答:愿望。
師補充陶淵明的背景知識。
師:什么愿望?具體說說。
生11:不愿在污濁的現實中失去自我的心愿。
師:概括得很好!詩人“不為五斗米折腰”,蔑視權貴,鄙視官場,選擇了一種與污濁的官場生活相對立的生活方式,淡泊明志,躬耕田園,在污濁的現實中保持正直純真的本性!
繼續討論選擇詩人形象入畫的問題。結合詩人心境思考第三個問題:詩人在畫作的神情是怎樣的?
生12:悠然自得。
生13:心滿意足。
生14:面含笑意。
生15:若有所思。
師:同學們描述得很好!那我們回頭看看剛才提的問題。我們選擇詩人的何種形象入畫呢?是日出躬耕,還是帶月荷鋤?
生16:后者。唯此我們才能把詩人“悠然自得、心滿意足、面含笑意、若有所思”的表情畫出來。
生17:后者更能表現出詩人辭官歸田的愉快心情,可以表現出詩人的“愿無違”!
師:很不錯!現在請同學們用自己的畫描繪詩境。
生18:在融融的月色中,詩人肩扛鋤頭,悠然地漫步在狹長而草木叢生的山間小道上,遠處是深黛色的南山、稀疏的豆田,詩人面帶笑意,若有所思……
師:詩人在思索什么?
生齊答:“但使愿無違!”
師:好!請同學們結合腦海中的畫境,把《歸園田居》再朗讀一遍。
生有感情地齊聲朗讀!
師小結:
這節課我們借用了繪畫的方式,描繪了詩境,品讀了詩意。古語云“一切景語皆情語”,通過揣摩詩句,借助想象,再現情境,我們能身臨其境,領悟到詩歌的韻味和情趣。希望這種學習方式為大家學習中國古典抒情詩詞鋪設一座橋梁!
(作者單位:廣東省珠海市紫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