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指出:“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而且可以學會交往、參與、傾聽、尊重他人。在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習興趣的同時,還利于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縱觀目前的小學英語課堂,由于缺乏對合作學習精神實質的正確把握,導致表面化、形式化的理解,不少課堂上的合作學習與新課程所提倡的合作學習還有一定的偏差。合作學習被泛用甚至誤用的現象并不少見。片段如下:
1.某一小學英語課堂。教師提出一個任務后要求學生分組討論,但未給學生明確的分組,于是學生自由“拉幫結派”,尋找能與自己討論的同學進行合作學習。
2.某一小學英語課堂。教師將學生分組后交給每個小組“角色扮演”的任務。由于有的小組中個別學生的學習和表達能力較弱,被小組中其他成員“晾”在一邊,如果該小組在討論結束后要求在全班面前表演,那個被“晾”的成員要么不表演,要么上臺站在一邊成為演出中的“沉默者”。
3.某一小學英語課堂。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要求小組討論,教師巡視督促學生參與,然后各組由一位同學發言,教師做評論或總結。
以上三個片段是目前課堂中較為常見的片段。對片段一,教師為使課堂活起來,安排了小組活動的任務,但對小組成員未嚴格界定,導致學生自己去找與自己程度相當的學習伙伴,這非常不利于學生之間的正常交往和交流,直接后果就是學習程度較弱的學生“自暴自棄”,不再有興趣參與課堂活動。在課堂中尤其是英語課堂中,有一種方法可以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即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和座位情況,將每個學生編上兩個號碼。首先是兩人活動時的編號:A號和B號;其次是四人小組活動時的編號:1號,2號,3號,4號。A號和B號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程度,并適當考慮座位就近的因素,可以選擇學習程度稍有差別的一對同學。1,2,3,4號必須優先考慮座位因素,也可將程度有差別的學生就近安排就坐,就可以使四人小組中學習程度有所差別,有利于學生之間資源信息的整合和擴展完善自我認知。在機械練習時采用兩人組練習,難度稍大的任務(如角色扮演)中采用四人組,由于有兩人組練習的鋪墊,程度較弱的學生可以在小組的任務中有較好的發揮。
對于片段二,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責任在于教師。教師給予小組的任務不合理或不完善,未兼顧到學習程度較弱的學生的特長和需求。例如同樣是“角色扮演”的任務,教師在布置任務時若能事先將對話中較容易的部分或只需采取動作表示的角色向每組建議交給表達程度較弱的同學,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現象的發生。
在教師設計任務時,應時時考慮到全體同學,例如有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較弱,但是書寫能力較強,教師可在任務中不僅設計表達項目,而且兼顧書寫項目以及繪畫或手工項目。這樣就能使小組中每個成員發揮各自所長并取長補短,達到“互助”學習的目的。
對于片段三,這是目前小學課堂中很常見的片段。從表面上看,課堂上的確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了。但是這些簡單的小組討論學習,是否就是新課程倡導的“合作學習”呢?其實不然,從小組成員進行活動時的表現(往往成績好的同學發表意見而成績差的同學無所事事,惰于思考)、學習過程中交流情況(往往是成績好的同學相互交流,而成績差的學生沒有交流或交流與課題任務無關的東西)、課堂評價(教師和學生都只關注對于討論結果的評價而不去關注學習和小組活動的過程)就可以看出,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因為學生們在這個過程中未能真正交流融合,未能做到每個人都獨立思考并與其他成員討論自己的見解??梢娺@樣的合作學習是沒有成效的。要使合作學習有效果,除了教師合理設計活動任務外,合理分工、選擇合適的合作方法以及給予充足的學習、活動時間都很重要。
合理分工就是要保證小組內每個成員都為了解決共同的問題而獨立思考并為同一目標做不同事情,并給小組內每個成員以至班級內每個小組公平發表意見的機會。
合適的合作方法需要合作技巧。包括:指導合作小組分配任務;指導合作小組分配學習角色,并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指導小組成員學會傾聽同伴的發言;指導學生輔導同伴,培養學生的協同意識;指導小組成員學會協調分歧,共享合作成果;教師給予充足的學習、活動時間并在小組活動時深入小組中,除了給予必要的指導,還應以看、聽為主,盡量多地了解活動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思考教學應做哪些調整?哪些問題應在全班討論?哪些問題應再做詳細的講解?
只有這樣,小組合作學習才可能是有所收效的。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和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