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長期身居教學一線,面對新的教育理念,曾有不知如何教的困擾,為此申請了市級個人課題《創(chuàng)設初中語文教學情境的方法的研究》,在平時教學中嘗試運用各種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即:充分利用形象,創(chuàng)設具體事物的場景,使師生設身處“境”,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取知識。經(jīng)歷了一年的探索、研究,使得學生學習有價值的語文,不同的學生在語文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現(xiàn)在把我這一年來在教學中摸索研究的方法總結如下:
一、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再現(xiàn)情境
1.依據(jù)生活體驗想象。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中“春花圖”時: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或,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我讓學生從視覺上想象桃、杏、梨爭芳吐艷,欣喜之情呼之欲出;“花里帶著甜味兒。”從味覺上想象花味甜美的感覺;“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聯(lián)想到碩果累累,一派豐收的喜悅;“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從聽覺上想象蜂飛蝶舞,好不美妙!如此運用想象,讓學生獲得了真實的情感體驗,朗讀起來也情真自然,不裝腔作勢、矯揉造作。
2.以教材為基礎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想象。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可以指導學生續(xù)寫、擴寫、插寫、補敘,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想象。如:我教完《皇帝的新裝》后指導學生想象:皇帝一絲不掛,在光天化日之下、大庭廣眾之中出乖露丑地舉行了“游行大典”。一個天真的小孩說:“他什么衣服也沒穿呀!”這聲音如同長了翅膀的小鳥,迅速地飛到人們的心中。大家聽了,都在笑,笑皇帝的愚蠢,笑滿朝文武百官都是一些虛偽的小人!而皇帝聽到小孩誠實的聲音后“有點兒發(fā)抖”。那么,他回宮后怎樣處理這件事呢?學生很感興趣,一會兒就想出了多種可能,有人說皇帝回宮后又獎勵了兩個騙子和眾大臣,以維護他的虛偽自尊;有人說他一回宮就派人找那兩個騙子,要嚴懲他們,給自己出氣;還有人說,他一回宮,就派人偷偷地去抓那個讓他出丑的小孩……這樣的想象使學生對作品人物的心理、人物性格加深了理解,也更能理解作品的主題。
二、借助圖畫再現(xiàn)情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不僅揭示了詩與畫的相互關系,也揭示了文與畫之間的關系。這不僅因為詩是文的一部分,而且因為當人們用文字來狀物、敘事、寫人、繪景、表情達意時,總是有“境”的,“作者胸有境”,那“境”就是畫。無論是“為文造境”,還是“為情造境”;是“有我之境”,還是“無我之境”,總是有“境”在,那“境”就是畫。可見,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圖畫可以再現(xiàn)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養(yǎng)美感。在運用圖畫再現(xiàn)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點和啟發(fā),以引導學生認識的方向性,同時還要有感情地講述,便于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比如:我放暑假前教讀《愛蓮說》,講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幾句時,用多媒體展示蓮花圖,在學生仔細觀賞中,我指著畫動情地說:“同學們,你們看,周敦頤給我們描繪了蓮花的美好形象:從生長的環(huán)境來看,它生長在污泥中卻不沾染污穢,品格高潔;它在清水里洗滌過,卻不妖媚,顯得質樸無華;從體態(tài)來看,它的莖桿直立而中通,沒有多余的枝枝葉葉,是那樣的通達事理,行為方正;它的香氣越遠越清香,美名遠揚;從它的風度來看,它筆直而潔凈地站在那里,只能在遠處觀賞而不能貼近去玩弄啊;它有莊重的儀態(tài),令人敬重不敢輕辱。作者把蓮花寫得多么好啊!那愛蓮之情溢于言表。他為什么把蓮花寫得這么美呢?”蓮花圖擺在面前,學生看圖,教師深情講述,好像聞到了蓮花的清香,頭腦中深深留下蓮花的美好形象,結合下一節(jié)內容,很快就有人認為是為了借蓮花表現(xiàn)君子的品質,還有人馬上想到這里的君子就是自己,我就此明確:大家說得很好!作者在蓮花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可見,作者是托物言志。
三、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訴諸于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lián)想和想象的一門藝術。據(jù)說當年楚漢相爭,逐鹿中原,劉邦布下“十里埋伏”,令軍士彈唱“楚歌”。項羽的士兵在“四面楚歌”中,無不“思鄉(xiāng)”懷念親人,一個個棄戈逃走。項羽空喊“奈何奈何”,最后在烏江自刎。可見,音樂激蕩人的心靈,撫慰人的心靈,對渲染情境,創(chuàng)造氣氛的作用,確實不可多得。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情境,播放音樂對渲染情境是一種重要手段,而對音樂的選擇,除了以課文內容為基本要求外,還應考慮音樂所表達的情感以及選擇與政相通的時代之音,因此我們可以把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中調動學生聽覺、視覺等器官,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教《安塞腰鼓》時用了敲打腰鼓的一段視頻和一首描繪江南水鄉(xiāng)的《水鄉(xiāng)船歌》。一上課,我先播放了這段視頻,讓學生閉著眼聽后,用詞語描述聽后的感覺。學生能體會到腰鼓的有力、高亢、令人興奮等,這時,我引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讓他們到文中找出作者對腰鼓的描述,體會不同,哪個描述得更逼真;再放腰鼓視頻,學生聽,并且觀賞后生們表演時的神情、動作,輕輕吟誦作者描寫的句子,細細體味。10分鐘自讀欣賞后,解決“作者圍繞安塞腰鼓寫了幾方面內容?”的問題;在講到“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除了黃土高原,哪里再有這么厚這么厚的土層啊!”前,我先播放了腰鼓錄音,接著播放了《水鄉(xiāng)船歌》,讓學生說說兩種音樂給人的不同感覺,學生體會到《水鄉(xiāng)船歌》曲調委婉動聽,旋律起伏跌宕、一氣呵成,使人仿佛置身于小船上,漫游在江南的水鄉(xiāng)之中,心曠神怡。而腰鼓則是激烈、壯美,充滿熱情和力量。這樣一對比,學生馬上理解了這兩句話,也把握了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一堂課,三次播放音樂解決了空洞的理解。其他,比如,教《木蘭詩》可播放古典音樂《十里埋伏》;教《音樂巨人貝多芬》可播放貝多芬的《命運》等。
四、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xiàn)在學生面前,我還指導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不僅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文中的事好像就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話好像就是自己說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親切,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學習的輕松。在教《核舟記》時,我事先布置5名學生分別扮演蘇東坡、黃魯直、佛印、兩個舟子。扮演者一上場,學生們都樂開了:扮演蘇東坡的學生,頭戴一頂高高的帽子,嘴上裝了胡子,還帶了一本大的線裝書;扮演佛印的學生敞開外衣,以此代“袒胸露乳”,手臂上掛了一串珠子;扮演“舟子”的兩位學生用竹竿作船槳,用紙折了一個水壺,手里拿了一把扇子。然后請一學生朗讀課文,字句鏗鏘,有聲有色。扮演者依據(jù)課文各自擺好姿勢,隨讀隨演,其他學生依據(jù)課文評議他們的表演。課堂頓時活躍起來,連有些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學生也紛紛舉手。學生們邊提意見,表演者邊改,課文知識就在提提改改中印入了學生的腦海中。課后學生還意猶未盡,覺得這樣學習輕松。在學習《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時,我也讓學生分別扮演赫耳墨斯、雕像者,還把講臺布置成雕像店。在他們的表演中,讓學生體會到赫耳墨斯的狂妄自大。
五、錘煉語言描繪情境
創(chuàng)設任何情境都離不開教學語言,隨著學生年齡增長,思維能力逐漸增強,只靠直觀性的教學情境容易使教學簡單化、表面化,不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與訓練,也不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加之教材難度加大以及相應的深度和高度,往往也很難運用一般的直觀性教學情境。而教學語言則能戰(zhàn)無不勝。它要求教師教學語言運用得準確、簡潔。既要講解清楚、明白、準確無誤,還要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表明態(tài)度,對學生學習動機不失時機地激勵。下面是我在教魯迅《社戲》結尾的一段實錄:
師:看戲晚上吃的豆怎么做的?
生:在船上剝了加些八公公的鹽燒熟而已。
師:哪來的?
生:六一公公家的,還有阿發(fā)家的。
師:第二天晚上在自家飯桌上的豆又是哪來的?我覺得好吃嗎?為什么?
生:我覺得“沒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樣的豆,感覺不一樣,因為少了當時的氣氛。
師:很好!還有原因嗎?
生:沒有那些小伙伴在一起搶著吃,就沒意思,當然不香了。
師:都對!那晚的戲都有哪些內容?我們當時看了有什么反應?
生:只是唱個不停,大家很掃興,雙喜他們破口罵,大家不住吁氣、打呵欠……
師:“我”為什么說“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生:那是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
生:“我”懷念的不只是戲和豆本身,“我”所難忘的是農(nóng)村特有的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以及人們樸實、善良的性格。
師:對!這最后一段是“我”對這段生活的回憶,表達了“我”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通過實驗研究,我才發(fā)覺: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情境,既可以依教材內容“還原”,把作者筆下的“境”再現(xiàn)出來,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也可以模擬與教材相似的情境,謀求形似、神似等,讓學生得其門而入;既可以借助多媒體的音、影等效果,也可以充分發(fā)揮教師教學語言的功效。總之,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情境,方法多種多樣,越研究越覺得教學沒有“瓶頸”,有嚼頭,它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養(yǎng),不斷探索,總結好的教法。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棲霞中學烷基苯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