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屆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大賽加入了新的比賽項目:合唱。這次有來自全國各地三十多支的合唱團,風格各異,將合唱藝術演繹得極盡完美,我被他們的歌聲陶醉,我的心被這美輪美奐的合唱藝術所浸潤。我想把這份感受與學生們分享,我相信這些時而如清泉流水,時而似和風佛面,時而澎湃激昂的歌聲會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
面對農村普通高中學校學生欣賞水平不高的現實問題,如何讓高雅藝術——“合唱”具有吸引力,打動學生的心?我就思考《豐富多彩的合唱藝術》這一單元的內容怎樣讓學生們淺顯易懂,易于掌握呢?以下是我由“青歌賽”合唱比賽聯想到的一些課堂教學體會。
一、導入要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學生只有對合唱這門藝術感興趣,他們才能真正的融入音樂,全身心的去體會,并自發去欣賞、學習。鑒于現在高中學生對流行音樂的追捧,我找到了這個切入點,可以選擇一些與教材內容相符的流行音樂導入,這樣既符合學生們喜歡流行音樂的心理特征,又很好的導入了課題,既新穎,又合乎常理,這樣會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力。例如:上合唱藝術這一單元,我選擇了一首由超級女生演唱的《彩云追月》,這是由民歌而改編成的一首具有時尚氣息的無伴奏合唱。學生們對這首作品情有獨鐘,激發了學生對合唱這門藝術學習的興趣。
二、精選作品,貼近生活
書本上的音樂作品,缺乏時尚性,學生們喜歡聽最新鮮最貼近生活的作品,于是我選擇了“青歌賽”部分優秀作品帶入了課堂,例如:一首由中國武警總部文工團的《天路》這是一首由韓紅演唱的通俗歌曲,旋律優美,藏味十足,被男聲集體演唱后更能增添了高原的壯闊之美,再加上他們演唱精神飽滿,富有激情,氣勢恢宏很具藝術感染力。學生們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以后,我再介紹合唱的概念,合唱的類型,合唱的歷史,合唱的藝術功能……學生們當然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們還主動參與了討論。
三、師生互動,共同參與
在“青歌賽”合唱比賽的現場,令我感到新穎的是視譜練唱環節,這不僅需要一個團對的協作精神,而且需要個體的音樂基礎扎實,無論從音色,音量,表情記號到音樂感覺都要各自獨立,相互融合,準確表達。這樣的方式給我帶來了啟發:高中學生視唱能力較差,我選擇了一首簡單的二聲部合唱曲《雪絨花》讓學生們跟著鋼琴演唱低聲部,我唱高聲部,讓學生跟我合作互動,感受二聲部音樂。學生們饒有興趣。這樣培養了學生學習視唱的興趣。在“青歌賽”合唱比賽中有觀眾與節目的互動環節,我就引用了這一點,讓學生做觀眾,做評委,點評音樂作品,我選擇了一首由蒙古合唱團演唱的《七駿贊》讓學生作點評,我也參與了討論,我們談到了蒙古合唱團的特點,談到了蒙古的音樂,談到了蒙古的風俗人情,也談到了由蒙古音樂風味的流行音樂。這樣一來我覺得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可以引導學生正確的審美觀,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很好。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品評音樂,讓學生們潛移默化的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四、讓學生參與實踐,教師作指導
同學們通過合唱作品的欣賞,享受了合唱藝術的美,從而對如何排練合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抓住這個契機,在課上講解,排演合唱的有關知識,還選取了一些適合學生排演的合唱曲目如:《送別》、《桑塔·露琪亞》、《愛我中華》、《打起手鼓唱起歌》……同學們利用業余時間,自己組織了合唱團,排演節目,在課上我作了一些指導,在實際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難題,例如:學生的聲音不和諧,不統一,不整齊,我就建議同學們訓練齊唱,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整體協作的觀念,使每個學生都養成傾聽整體歌唱效果,適時調整自己的聲音。還有學生的音準問題,我就建議學生分聲部練準確,然后再合,這樣先易后難,也易于掌握。再有聲音不夠優美,我就跟學生講解簡單的科學發聲方法,最后我再提醒學生們注意音樂的強弱,作品的處理等問題,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五、創設環境,讓學生有展現自我的舞臺
學生排演的節目,最好有表演的機會,當然這需要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我自己設想在不影響教學計劃的同時,安排一個機會,也不是不可能實現的事。例如:兩個班級一起上音樂課,到音樂教室去表演,這樣為學生排演的節目提供一個平臺,一個表演的機會。通過表演,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克服很多心理障礙,大膽展現自我。合唱表演不同于其它藝術的表演,它要求歌唱群體音響的高度統一與協調,是普及性最強,參于面最廣的音樂演出形式。合唱團里的每一個成員都很重要都是不可替代的。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只有團結一心才會獲得成功與輝煌。
我想讓美妙的音樂滲入學生們的思想,潛移默化提高學生們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們擁有健康美好的心靈。我覺得自己任重而道遠!我會努力的,我會乘著歌聲的翅膀去熱愛音樂,熱愛我的學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三廠中學)